资讯来自网络;孝义市 师道强 王爱琴
古城情思
师道强
一、大格局
张驭寰先生在《中国城池简史》中说:“建设一座城池,建在什么地方,如何建设,这与选取地址的地形有很大关系。对一座古城进行规划,要对城墙结构、城池大小、城的设置、城池形状等都要具体考虑,对城池各个部位的设置应进行系统的规划,既使居住的百姓感到方便,又能够很好的防卫。”
资料显示,孝义古城正是适应了这一原则:古城西有孤山、乌山屏障,南临孝河,北枕义河,座落于汾水、文水的台地之上。坐北朝南,顺应天地之道,得山川灵气,采日月之光华,生气充盈。地灵方出人杰,无疑是人类最适宜居住并繁衍的宝地之一。
那么,我们古城的祖先们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实力,对城池、街道、建筑等进行大手笔地规划和修建的呢?
我生在孝义,长在孝义,工作后虽然离开孝义到了介休。但一来介休距孝义很近,而且历史上两县曾合并过一块。二来,我父母、亲人都在孝义,我也常回去。退休之后也十分关注孝义,并对其历史的研究也十分有兴趣。目前,城容城貌虽已破旧,但城池格外保持
完整,内坊外厢,布局合理;外防内御,城之架
构;凤凰意象,文化多元。至今保持了‘一主二
副’、‘内城外郭’、‘七门八楼’、‘九街十巷’的基本格局。下面,我们再分别看看古城池这个大格局中,主要建筑物的昔日辉煌吧。
雄壮厚实的城墙:
据史料记载,孝义古城的城墙周边四里十三步,呈正方形,从地面至墙顶高二丈七尺,墙基厚度约两丈九尺,墙顶宽两丈二尺,马道行一辆马车。城墙外围,从基到顶都是用城墙专用块砖加纯白灰真浆砌筑,其厚度在一米以上,凡城门两侧处都在两米的厚度。外墙用统一规制的青砖包砌后,内墙需用夹板做模,木桩固定,置土其中,以杵捣实,层层夯实,十分牢固。墙顶部用石灰、沙、土三种料混合加水后夯实而成。这种盖顶料约三尺,保证大雨冲不毁,小雨渗漏不进去。另外在城墙内体,每隔二百米,从底到顶筑一砖砌水口,使城墙顶上的雨水顺流而下。城墙顶砌砖垛厚三尺,髙五尺,垛与垛之间为垛口。砖垛上设七百五十二个垛口。在城门楼、角楼的四面四角都筑成可上下行走一辆马车宽度的砖砌斜坡,便于向城楼上运送武器粮食。城墙十分坚固,以至于在1956年全国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中,我看到人们在用拆城墙土垫护城河和一些垃圾池、臭水坑时,那墙体上的土极其坚硬,连铁锤都凿不进去,还得用铁镐砍,土块裂开缝后,再用钢钎往下一块块撬才行。
通顺吉祥的城门:
古城四方建门,南北城门直线相对,东门偏北,西门偏南。四方城门都有门楣,取意祥瑞吉兆。门楣二字,用石刻高悬,筑在城门上方,以示永久记载。东门曰“宾暘”。宾,言阳气上扬,阴气始宾,敬之。旸,《说文》日覆暂见。其意这座城池坐落于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年年岁岁迎接日出,阳光普照。西门曰“秩成”,秩同职,其意官吏在此尽职成功,可提拔升迁,步步高升。古城新郎娶亲历来是进东门出西门。南门曰“向明”,即城址坐北向南,万里无云、光照全城,其声誉定传播四方。北门“拱极”,其意即天上众星拱北极,含四方归顺之意。
东门、西门、北门三城门都建月城,也称“瓮城”。每处有双层城门。东月城、内城城门东出,拐向南行从外城的南门出,再拐东过桥到东关。西月城,内城门西出,拐向南行从外城的南门出,再拐西过桥进入西关。北月城,内城城门北出,拐向东,从外城的东门出,再拐向北行,过桥进入北关。这种瓮城是建在大城门外的小城,呈正半圆形,其意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
对此,古本《武经总要前集·守城》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变。”基于以上要义,瓮城的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都是90°的直角,这种古人当年设计的科学性,在于如敌军攻城时,即使攻破了外城的城门,进攻的方向路线也不能沿直线一气贯人,还得拐个弯再攻内城门,从战术上看已延缓了敌人的进攻速度。此时此刻城顶的守军能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四面组成交叉打击网,或滚木礌石或箭矢滚油,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形成“瓮中捉鳖”,这就是建瓮城的用意。古城南门没建瓮城,直出直入。后人推理在于宗礼制度所规,一城向阳之地,必讲究出入通顺之意。
古城的城门扇,皆以七寸厚的榆木板合制而成,板面都以铁铆钉排行错位钉实。城门两扇一经关闭上锁,还有闩杆护门,以保万无一失。
秀美典雅的城楼:
在古城四方正城门顶上,建有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四座楼阁形制相同,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三层楼阁。高达11米,正面出抱厦,外有廊柱环绕,秀美壮丽,它是守城将士用于暸望、作战、指挥的场所。楼阁内外采用了古代防城故事七色彩绘,古朴典雅。城墙四角建有二层高的四座角楼,为守城将士日夜轮班站岗食宿之住所。城墙四周每数十步还建有一处“城楼”,亦称“敌楼”,环城建有33座,在东、西、北月城门上建有三座“箭楼”。作为城防第一线的守备战楼。这些大大小小的城楼,一旦战争发生,城池被用可作为主将瞭望指挥和守城士卒射击的据点遥相呼应,共同对敌。在平时亦构成了城上壮丽的风光盛景。
深壕护城的屏障:
在古城墙外10米之处,环城周边都筑有护城河,宽两丈,深七尺,引水注入,成为保护城墙的一道屏障。在东西北三方月城门外,护城河上都建有吊桥,吊桥设于护城河上,白天放下,黑夜提起,有利城中安全。南门直出,便于人车出入。护城河所起的效用主要是两项,其一,由于城墙和护城河两处建筑物形成一凸一凹、一高一低的地形,这种形态可作双重防御体系。其二,护城河的蓄水可起到消防备用,一旦城门城楼失火,可及时就地取水扑灭。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就在这里。
纵横交错的城街:
自北城门到南城门,是一条城内纵向直通的中城大街。入北门100米有相对的两条街巷,即东沙姑巷和西沙姑巷。南行200米为中阳楼。从楼底通东西两向为一条横向大街。东至东城门,西至城墙,从中阳楼南行数十步,东有仁义巷,前行200米,西有县巷口,一条街直达西门,这条西街中间原系鼓楼,从楼底向南有街巷可通往南城墙。从楼底向北可通往中阳楼西街。从南北正街县巷口处南行数十步,东有仓巷口,进巷口一条街向东可通到文学宫。由仓巷口向南行200米,可直出城南门。
1946年古城解放前夕,城区南北街有中城大街、东门南北大街、李家巷、东窑巷、霍张巷、南大街、五福巷、吴家巷、北双巷、南后巷、马家巷、常家巷、仁义巷、南巷、中阳里、后巷街、水门巷、井巷、苏家巷、南马道、王婆婆巷、乔家巷、尚家巷、北关巷、任家巷、南道巷、铁匠巷。古城区东西街有那家巷、姚家巷、东沙姑巷、东门东西大街、东小巷、霍家巷、东大街、仓巷、东城墙巷、东巷、东河柳巷、水门巷、小巷、西沙姑巷、楼西街、西门街、
西关街、西巷、窑上大街、槐树巷、西河柳巷、韩家巷、水门巷、褚家巷、槐树巷、三角巷、韩家巷。
文物众多的四关:
古城外东西南北四方,在清乾隆年代,距城约半里许俱有郭门,门皆建楼,俗谓之关。城南一里许筑大墙,如外城状。出古城南门一直向南,有二里长一条街直通南哨门,街中建有座于润民渠上的桥楼门。以桥楼门为界,楼南为桥南厢,楼北为桥北厢。从南哨门土墙绕西,土墙一直筑到西哨门。时因城外南面、西面居民繁多,以防匪患。西哨门外有横堰,障水北行以防城。西南筑有护城大堤,南至尚家庄村南。一条西堰南堰连接绵长七里长,堰高厚丈余不等。
四关内的文物有东狱庙、西狱庙、北狱庙、南狱庙、东河神庙、西河神庙。南关有吕祖庙、关帝庙、三皇庙、十方院社坛。东关有火神庙、封庙。西关有五道庙、观音堂、西寺、演武厅、天
经地义庙。北关有关帝庙、社坛、先农坛、许公祠、霍尚书坟。
星罗棋布的城内古迹:
进入古城北门,东侧建有真武庙,在东西沙姑巷中建有霍姓升平人瑞木牌坊。中阳楼建于十字街中心,从楼底往东街建有太子寺。又东到东门内建有三义庙。上述两处建筑均建于路北,座北面南。三义庙路南广场建戏台一座。从中阳楼往西街数十步,街北建有姑子庙,往西到城墙东为城隍庙,城隍庙前后左右地址在二十亩,外坊建永安市场。进城隍庙门为正门,东西门三个门,上建木结构戏台一座。宽15米,入深9米,台下行人,台上唱戏,其建筑工艺在晋省独占鳌头。庙院北建有城隍大殿,大殿后院有娘娘庙。在城隍庙西北隅,建土地庙一座。从中阳楼南行,街中建霍姓三杰尚书木牌坊一处,又数步建进士牌坊一处。从县巷口往西,通往南北条街十字路口,建有鼓楼一处,高三层。楼南街建有四贤阁、魏王庙。从鼓楼底往西为县衙公署。县巷口有赵讷进士木牌坊一处。南行仓巷口东折建梁明翰石牌坊一处。又东为历代县管的常平仓。往东为县学宫,学宫北建文昌阁,即文庙。由仓巷口南行十数步,街西建有老爷庙。
正是:
方方正正一棋盘,
黑白分明落子宽。
不是神仙布其阵,
古城恁可韵悠长?
二、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孝义人至今留传有“红大门、黑大门,好进难出门”之说。这里的“红大门”是指城里县衙的两扇红油漆大门;黑大门是指城里监狱的两扇黑油漆大门。可见,自古以来衙门和监狱在人们心中的畏惧心理。
孝义古城中的县衙在哪里?最早的记载是清·乾隆孙和相纂修的《汾州府志》记载:“孝义县旧署,毁于元初。至元二十四年,县尹王恕重建。大德七年,地震圮;八年,县尹郝思敬复建。明天顺二年,知县闵以仁筑方台于仪门外,上建楼二层,虚其下以通出入,后废,改为外门三间。国朝四十八年,知县高佩建后楼。”
清末,县衙位于古城西门街,占地面积十亩许,坐北向南,衙门对面建独立照壁。进入衙门,东西两边各有厢房,名为“钱粮所”,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地方。另两厢各建小屋,东为灶房,西为炭房。正北为“仪门”,也称礼仪之门,平时关闭,只在知县出巡、恭迎上宪、喜庆节日时大开仪门。平时走两旁进出,东称“人门”,西称“鬼门”,凡提审人犯出入,必走鬼门。穿过仪门,进入中院,院址宽大,正中为高耸威严的“大堂”,亦称正堂、法堂、公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整个县衙署建筑物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主体建筑物。堂前有月台,其建筑形体为厅堂式样。面宽五间,中间为三楹公堂,一般重大案件,知县在这里公开升堂审定,一年中不过几次,其余大多在二堂办理。在大堂两侧建有耳房,称东西两库,是衙内存放的赋税银库,属于禁地,日夜有人守护。
中院东西各设有两处偏院,各建房九间,总称六部理事房。东院是吏、户、礼办公地,西院是兵、刑、工办公地,东院为县丞分管场所,西院为典史分管场所。另在中院大堂东另建有“赞政房”一处,就是参政的意思,是知县在这里听取各里耆老、乡绅等对县里各方治理意见的场所。二堂建在大堂之后,自成院落,与后面的内宅贯通,因此院门称“宅门”。宅门两旁的小屋为皂吏住所,称“门子房”,有人求见知县,先得经看门皂吏通报认可。二堂为知县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办。穿过二堂可进入内宅,正面有窑洞三间,上筑楼,为知县生活起居场所。在二堂和内宅东西两侧各有偏院一处。东院房舍为知县会客、留客之所,名曰“左堂宅”。西院房舍为知县书房,看书、下棋、奏乐娱乐和舞文弄墨场所,名曰“右堂宅”。
县衙另在衙署西墙外,从南至北圈了一块附属占地,从中划为南北场所。南设监狱,为人犯入狱、狱卒看守居住场所。北设马厂,为马卒住所养马场地。西墙有直通衙署之门,便于知县提审人犯和备马出行方便。此外,在衙署东南隅小院建有“土地祠”,以便知县一年分四季祭祀,求得本县地域四方平安。在衙署西北隅小院建有“马神庙”以便知县祭祀求得出入通顺。
古人云,“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据方志载,仅唐宋元明清五朝,在此古城县府当任知县的官吏共112人。在这些官员中,因对本邑有特殊建树贡献的人物,邑民都以树碑、建祠、撰文祭祀,名留千古。
清乾隆《孝义县志》在人物事迹卷之一中云:“人之所以不朽者三,曰立德、立功、立言。故夫实者,名之器也。凡以传后世,赖得取法焉。孝义蕞尔。官斯士者,不必赫赫之功,一事之良,亦自泽润生民;生斯土者,不必巍巍之德,一行之善,亦能风示州里。乌可泯灭乎哉!”
清光绪《孝义县志》在续修人物事迹志卷下二中云:“人之传于后世者,以其有为善之实也。功德所在,记载须详。令阅者仰其仪型,深其景慕焉。”
为此,我们从历代古县志记载的一些颇有建树的县令中,摘20人事迹列下:
杨仲昌,闵乡人,唐开元县令。抚于百姓,耕桑树艺,莫不躬教。一日方视事鸾降庭树。太守萧恕表其政,徙下邽令,终吏部郎中。仲昌资才长于吏治,御身以约。祀邑名宦。
朱守谦,汝宁州人。元至正中,寇入孝义,焚劫甚惨。守谦由总兵都镇抚司署孝义县事。抚伤残、恤困苦,招逃溃者复其业,又定团练之规、设防御之力,立科差之等,开渠堰之利。不数月,民庆更生。邑人立石表绩,祀邑名宦。
齐政,山阳进士,明洪武年知县。性勤敏,事无繁难,当日即决。暇则巡行勤农。时曹无废事,狱无滞击,野无旷土,民以繁富。后升户部郎中,祀邑名宦。
沈纯,东平州人,明景泰间知县。甫下车即饰学宫、庀祭器、整坛遗、修城隍。民以负租逃者,纯蠲其租,招之复业。邑有王才里,当西出之冲,山径逼仄,不得方轨。纯隳高埂下,凡十余里,旷坦可容兼轨。既去,民思之不忘,立遗惠碑,祀邑名宦。
李瑷,孟县举人,明成化年知县。清明,有持操。有中贵过县,肆横需索,瑷一无所应。逼之,则竟解衣以奉。中贵愕然,不再索。后被诬击狱。事白,复莅县事,节操益励,祀邑名宦。
闵以仁,渠县人。明正德时,自华阴主簿擢孝义知县。性勤敏,日夜不辍,课树艺、振学校。时给诸生纸笔费。亲校文艺,定其优劣。修文庙,浚隍筑城,有干理才。祀邑名宦。
王锦,曲周举人,明嘉靖时知县。孝亲爱民。因母言肩舆劳民,遂乘马,不复御舆。与民平易,少疾声厉色,恂恂有古人风。每延礼诸生,讲论勤勉,祀邑名宦。
陈情,深州人,明嘉靖时知县。操守甚坚,暨隆庆
丁卯,有边警,虏逼城下,传竭力捍御,卒保无虞。修缮砖城,百世永赖。礼邑名宦。
孟道溥,霸州举人,明万历时知县。有善政。时邑数遭水患,溥于南关外创作护城堤,长竟七里,庐舍城垣,籍保无虞。邑人建“孟公祠”永记。
许宗礼,长垣进士,明万历时知县。勤于民事,而自奉节约。日用蔬菜亦不取之民间。调任榆次,民不忍其去。邑人建“许公祠”祀。
方士模,歙县举人,雍正年知县,厘奸剔弊,盗息民安。每听讼,执事胥役不敢多一语,摄篆宁乡有两邑神君之颂。在本邑任知县期间,专于治理,体察民情,四方平安,农桑丰旺。本人博学多才,著有《龙山志序》、《中阳十景》、《龙山纪胜》、《诗十首》等。于雍正四年(1726),亲自收集纂修《孝义县志》,为邑人敬仰之县令。
邓必安,江西南丰县举人,乾隆年知县。居心仁厚,莅政严明。修学宫、成武庙、添设书院,禁刍牧践食麦苗。西乡一带河渠修补无虞。尤加惠士林,殷勤化导,无异业师。士或被讼牵涉,旁立待询,不令公庭跪辱。善政累累,更什难数。本人博学多才,著有《重修学宫记》、《募建关帝庙后殿宇》、《修北堰长庚桥记》、《宋家庄义学记》、《马庄营新建惠济桥梁记》等工程纪文。在任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篆修《孝义县志》。为邑人敬仰之县令。
徐希高,广东德庆州举人,嘉庆年知县。每听断,必先开导,令其自悔。本邑慧林寺有田300亩,已奉上宪断归西河书院,屡抗禀争回,为中阳书院经费。
邵杞,浙江仁和县举人,嘉庆年知县。敏敏果断,心尤爱士。书院之事,继徐公卒成之,相度地基于城南隅,鸠工建置,规模宏大,实自此始也。
张焕光,河南襄城县进士,嘉庆年知县。浑厚精明,案无留牍。遇士之英敏者,辄招署内读书,尽心教育,至月课奖励,加倍从厚,至今人猶称述不衰。
顾麟趾,陕西人,吏员出身,嘉庆年知县。署任年余,精能强干,听断如神。凡案件概不按累一人,当时以宋之包公比之。
曹森,江苏上元县进士,道光年知县。惩恶甚严,遇土棍,必尽法惩办,余皆畏而敛迹。时,东门低陷,彻底重修。尤珍重斯文,教惜字纸,有文载《艺文》内。
鲍庠,安徽歙县举人,同治年知县。廉洁耿介,忠厚和平。旧时书院坍塌已甚,于仓巷街买到民房,新建为考试月课之所,又添设薪水,惠被多士。
吕传綮,江苏沐阳县监生,咸丰年知县。吏治清明,清廉自矢。当发匪告警,适城埂倾圮多年,不堪守御,遂起意重修,至今人咸赖之。
何含章,河南鹿邑县进士,光绪年间知县。勤俭自持。书院向有薪水而无膏火,为设法筹银千两,发商生息,实前此所未有也。
正是:
衙门为谁开,
自有百姓裁。
只要民心记,
留碑青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