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这几十年历史,要说乱的话,主要还是北方比较乱,南方相对要安稳很多,当时主要的战乱都集中在北方。
南方的话,前蜀被灭的时候经历了战乱,但平时本地很少有战乱,杨吴政权被南唐取代,也是顶层权力转移,没有涉及大规模战争,此外,南方各大割据政权虽然有过互相攻伐的时候,但不多。
总体上,南方还是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至少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的战乱要少很多。
北方就不一样了,政权更迭频繁,换皇帝跟换衣服一样。
所谓五代十国,就是指唐朝灭亡后,在短短53年时间里,中原地区王朝更迭高达5次,平均每隔10年就得换一个割据王朝,这五个割据中原的王朝被称为五代。
中原之外的其他地区,先后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被称之为10国,但实际上不止10个割据政权,共有十几个。
北方地区的王朝更迭,也就是所谓的“五代”更迭顺序是这样的:
907年,朱温篡夺唐朝江山,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第一代。
但朱温并未控制整个北方,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割据于山西一带,刘仁恭割据于幽州,而且李克用与朱温有深仇大恨。
但李克用很快病逝,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了他的遗产,此后,李存勖与朱温的后梁展开了十几年的攻伐战争,最后李存勖胜出。
当时,幽州的刘仁恭被儿子刘守光囚禁,权力也掌控在刘守光手里,李存勖在灭后梁之前,决定先收拾掉刘守光。
朱温和刘守光有联盟关系,于是亲率大军救援,结果被李存勖打得大败,并一举灭了刘守光,吞并幽州。
事后,朱温战败回来,郁郁寡欢,不久便得了重病,命不久矣,但在咽气之前被儿子朱友珪弑杀,朱友珪登基后不能服众,朱温的外甥袁象先发动政变,朱友珪走投无路时,命部下将自己杀死。
朱友珪死后,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登基为帝,此人在位近11年,与北边的李存勖长期对峙。
923年,后梁已经被打残,李存勖宣布称帝,建立后唐,随后率军攻灭后梁,朱友贞走投无路时,也命亲信将领把自己杀死。
至此,五代十国的第一代,后梁灭亡,存活仅16年。
中原的历史进入后唐时代,是为五代十国的第二代。
李存勖攻灭后梁之后,接着又发兵灭了割据蜀中的前蜀政权,版图抵达巅峰,但李存勖开始变得志骄意满,开始变成了一个昏庸君主。
夺取中原后的几年时间里,李存勖不仅纵容皇后刘氏干政,自己还骄奢淫逸,宠信戏子,广选美女充实后宫。
皇后刘氏是个把钱财看得比命重要的人,而且极其吝啬,李存勖却对她十分宠爱,甚至规定,皇后下的旨意和他的诏书具有同等效力。
刘氏便利用这种极高的权力,疯狂敛财,搜刮民脂民膏。
另一边,李存勖沉迷于歌舞声乐以及戏剧,对从事这些职业的伶人十分宠信,甚至让戏子们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这些戏子仗着皇帝的宠信,对很多正直的大臣肆意打压,招致不满,朝野上下被搞得乌烟瘴气。
此外,李存勖广选美女充实后宫时,派去的宦官和伶人从各地一次性强征年轻女子三千余人,连一些地方驻军士兵的家属都没能幸免,此举导致士兵的严重不满。
李存勖本人还十分忌惮功臣宿将,甚至弄死了功臣郭崇韬,又引起了其他功臣勋将的不满。
不久之后,后唐爆发了饥荒,饿殍遍野,连禁军都没有粮食吃了,大臣建议打开府库赈灾。
可李存勖的守财奴老婆死活不答应,坚持不拿钱,结果灾荒只能越来越严重。
此等情况下,李存勖已经失去了军心、民心、朝野上下大臣之心,注定走向败亡。
926年,魏博士兵发生哗变,随即攻破邺都,其他各地也接连发生兵变,李存勖遂派大将李嗣源率军讨伐。
结果李嗣源率军抵达前线后,在攻城之前,麾下士兵哗变,裹挟着李嗣源一起投奔了邺都叛军。
李存勖见此情形,决定亲自率军平乱,结果禁军哗变,弑杀了李存勖。
不久之后,李嗣源率军收拾了残局,然后宣布登基为帝,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在位期间,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尽量不打仗,他在位的七年时间里,中原百姓难得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安稳日子。
但也正是李嗣源在位期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宣布自立为帝,建立后蜀,李嗣源也并未讨伐。
孟知祥的后蜀政权就此成为“十国”之一。
还有荆南节度使高季兴趁后唐内乱期间,宣布自立,割据于湖北一带,建立南平政权,李嗣源事后也没有讨伐,南平政权也成为“十国”之一。
933年,李嗣源病重,眼看着就快不行了。
他的长子李从璟早已被害,二儿子李从荣是事实上的继承人,而且手握兵权,但李嗣源一直没正式立他为太子,搞得李从荣总觉得李嗣源想让其他兄弟继承皇位。
当李嗣源病重之时,李从荣生怕有人跟他抢皇位,于是迫不及待地带着军队入宫,以武力抢班夺权。
谁知,李嗣源一口气没咽下去,回光返照,又活过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幕,当场调兵把李从荣给收拾了。
收拾了李从荣以后,李嗣源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很快病死,他的另一个儿子李从厚登基为帝。
可李从厚坐上皇位后,却日夜不安,因为有好几个功勋重臣拥兵一方,他十分忌惮,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李嗣源的干儿子李从珂,女婿石敬瑭。
李从厚为了削掉这些人的兵权,决定下旨将李从珂从凤翔节度使调任河东节度使。
此举看起来是平级调动,实则在削节度使兵权,因为节度使在辖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体系,军官、士兵都服从他一个人。
一旦调离到别的地方,虽然还是节度使,但新的地方就没有了原来的势力体系,士兵和将官都不熟悉,谁还搭理你?
这就是变相地削兵权。
李从珂当然不干,于是起兵谋反,攻入都城,干掉了李从厚,自己宣布登基为帝。
没想到的是,李从珂坐上皇位后,终于体会到了李从厚的心情,因为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将,对他来说,也是个威胁。
所以,李从珂也想削掉这些人的兵权,当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可李从珂此时似乎智商掉线,也跟之前李从厚的做法一样,下旨将石敬瑭从河东节度使调任天平节度使。
石敬瑭当然也不干,所以决定起兵对抗,但他的实力不够,没有信心打赢李从珂。
为此,石敬瑭做出了一个遗祸千秋的决定:认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干爹,并将燕云十六州作为礼物送给了契丹人,以换取契丹出兵。
耶律德光拿了好处后,立即率领契丹铁骑进入中原,帮助石敬瑭谋反,并一举攻灭了后唐。
后唐立国共计13年,就此亡于内乱。
石敬瑭于是宣布自立为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这是五代十国的第三代。
942年,做了6年“儿皇帝”的石敬瑭在郁郁寡欢中病死,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登基。
石重贵登基后,不想向契丹称臣,与契丹人闹翻,最后爆发数次大战,后晋军队虽然几次击败契丹军队,但后来因大将反叛,导致战败,契丹人随即攻入中原,灭了后晋。
耶律德光进入中原后,志得意满,于是在中原宣布称帝,但他同时纵兵劫掠,无恶不作,激起了中原各种势力的反抗,各地纷纷自发组织民间武装力量对抗契丹军队。
契丹人在中原各方武装打击下,无法在中原立足,只能退回辽东。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打着驱逐契丹人的旗号挥师南下,因此受到拥护,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中原各地。
947年六月,刘知远在开封宣布称帝,国号为汉,史称后汉,是为五代十国第四代。
但是,刘知远运气不大好,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病死了,其子刘承佑继位登基。
临死前,刘知远给儿子安排了几个托孤大臣,其中有个著名人物叫郭威。
刘承佑登基后,比较忌惮那些托孤大臣以及手握兵权的郭威。
不久之后,刘承佑找理由处死了几名托孤重臣,接着对手握重兵的郭威下手。
结果事情泄密,郭威带着军队反杀回去,攻破京城,刘承佑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所杀。
郭威掌权后,改立刘赟为帝,刘赟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养子,也是亲侄子,他爹是河东节度使刘崇,而刘崇是刘知远的亲弟。
事实上,郭威没有第一时间称帝,而是立刘赟为帝,是一种谋略。
他虽然兵变掌权,但是在外地掌兵的后汉皇亲权贵虎视眈眈,郭威要想赢,就必须让手底下的士兵死心塌地跟着他造反。
所以,郭威立了刘赟为帝,就会刺激到士兵们。
这些人跟着郭威造反,是抄家灭族的死罪,原以为郭威造反成功,会自己当皇帝,大家都能加官进爵,得到丰厚的赏赐。
可如今他却立了一个姓刘的,这可就危险了,大家刚刚通过造反弄死了姓刘的皇帝,他又立一个姓刘的,要是日后被秋后算账怎么办?那可是死路一条。
就在士兵们惊愕不已时,郭威决定带着禁军士兵北上抵御契丹,大军很快开拔。
一路上,郭威故意把行军速度放得很慢,目的是让士兵们有时间酝酿情绪和思考未来。
果然,士兵们经过几天的情绪酝酿和思考,终于爆发了,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就此离去,那么日后姓刘的皇帝秋后算账,大家都得完蛋,只有拥立郭威为帝,大家伙才有出路。
于是,士兵们自发地涌进郭威的住处,将一面黄色军旗披在他身上,拥立郭威为帝。
表面上看,郭威是被士兵裹挟着称帝,实际上是他的计谋,目的就是要让士兵们在担心被秋后算账的情绪下,将自身的命运与郭威绑在一起,进而自发地拥立他称帝,这样士兵们就会死心塌地跟着他造反。
就这样,郭威篡夺了后汉江山,建立后周,就是五代中的第五代,并且弄死了刘赟。
刘赟死后,他爹刘崇是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听到儿子的死讯,刘崇立即决定反对郭威,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就是十国之一。
郭威在皇帝这个职务上干得比较出色,使得后周国力不断提升。
几年后,郭威病死,柴荣继承了皇位,柴荣也是个雄才伟略之人,在位期间,针对五代十国以来的弊端进行了大面积改革,使得后周国力跃居天下第一,最强霸主。
此后,柴荣发动了多次战争,先打残了南方的南唐、后蜀,接着挥师北伐,不料北伐途中突发疾病,不久病死,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柴荣死后,赵匡胤复制了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戏码,发动陈桥兵变,夺了后周江山,五代十国结束,历史进入北宋时代。
同一时期的南北各地,所谓的十国割据政权主要是这几个:
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汉。
其中南吴(杨吴)、南楚、吴越、前蜀、闽国、南汉都是唐朝灭亡时,唐朝的节度使建立,而五代的第一代后梁也是唐朝的节度使朱温建立,所以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
杨吴的地盘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打下来的。
但杨行密死后,他的儿子太不争气,权力很快被大将徐温掌控,杨家人成了傀儡。
当年,杨行密原本收养了一个捡到的孤儿做养子,因家里人反对,最后将其交给大将徐温抚养,这个孤儿跟着徐温后,改名徐知诰。
徐温死后,徐知诰与徐温的亲儿子争夺权力,最后胜出,并且篡夺了名义上叫杨吴,实际上由徐家人掌控的江山,徐知诰称帝后,改名李昪,自称是唐朝皇室宗亲后裔,所以国号也叫做“唐”,史称南唐,成为十国之一,割据淮南几省。
南楚的创建者马殷是唐朝的武安军节度使,朱温篡位后,他最开始臣服朱温,被封为楚王,但保持独立,后梁灭亡后,他于927年建立楚国,史称南楚,割据湖南。
吴越政权的创建者是唐朝的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唐朝灭亡前,他先被封为越王,后改封吴王,朱温篡唐后,一开始向朱温称臣,后梁灭亡后,长期向中原政权称臣。
南汉的创建者是唐朝的清海节度使刘隐,此人在担任节度使期间,以武力统一岭南,建立基业,朱温篡唐后,向朱温称臣。
刘隐死后,其弟刘䶮继承他的位置,不久后宣布自立,建立南汉政权,是十国之一,割据岭南。
闽国的创建者是唐朝的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朱温篡唐后,一开始向朱温称臣,被封为闽王。
王审知死后,他的长子王延翰继位,此时正直中原后唐发生兵变,陷入内乱期间,王延翰宣布建立闽国,自称大闽国王。
但王延翰与义弟王延禀、二弟王延钧不和,兄弟之间很快陷入权力争夺战,最后王延钧胜出。
王延钧于933年宣布称帝,国号为闽,史称闽国。
945年,闽国被南唐攻灭。
前蜀的创建者是唐朝的西川节度使王建,朱温篡唐后,他立即宣布自立为帝,国号为蜀,史称前蜀,后来传到925年时,被后唐所灭。
其他几个十国之一的割据政权,前文已经说过,此处不再多说。
五代十国这53年,要说乱吧,确实挺乱的,但总体上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南方相对要安稳很多。
北方平均每隔10年换一个政权,五代中,后汉仅仅存在3年就被篡位,后晋活了11年,后周活了10年。
这期间发生的事情,不是兵变就是武将谋反篡位,要么就是儿子抢班夺权,然后还发生契丹攻入中原的祸事,战乱基本上就没停过。
就这种情况,宋朝对五代十国以来武人称雄的局面矫枉过正,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看看五代十国那53年的历史,不是谋反就是兵变,没停过,无论是谁都会有阴影的。
至于南方这边,爆发大规模战争其实相对要少很多,比较大的也就是南唐灭南楚,灭闽国算是大规模战争。
并没有像中原那样,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今天兵变,明天武将谋反,后天儿子抢班夺权,没这么频繁,大体上是安定很多的。
五代十国的大致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吧,他延续了唐朝中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武人称雄的局面,并且愈演愈烈,混战不断。
最后宋朝接手了后周江山后,决定从制度上纠正唐朝中后期以来持续一百多年的这种武人称雄,肆意践踏皇权的局面。
在以赵匡胤为首的北宋君臣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设计了一套以文制武,朝廷权力机构具有复杂的制衡关系的制度,彻底杜绝了武将的威胁,也彻底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
但由于矫枉过正,对武将打压过于严重,对文官的追捧过高,导致宋朝不仅产生了重文轻武的风气,而且是畸形的风气,武将从此成为了被歧视的对象,再无翻身的余地。
纵观整个宋朝的著名武将,大多没有善终的,风气问题就是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对历史矫枉过正导致的。
以我观之,大概就是这样吧。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