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博恩话史
编辑丨博恩话史
2022年7月29日,《北京日报》曾报道周利成新著,《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
该书以国民老画报为资料基础,将这一人生重要转折点在国民时期的全过程以趣味十足的方式展现,更是将各色国民人物的婚恋史全盘托出,使人更能借此窥探当时的百态世情。
在《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一书中,详细证实了国民时期订婚习俗的演变过程。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的包办婚姻;到“订婚时期尊重当事人意愿”,尽管这对于是否完婚并无影响;再到“举办相亲宴会”,让适婚男女自由挑选;以及最终的“自由恋爱”、“找人说媒”。
种种发展历程无一不表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婚恋历程也逐渐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在变得简单利落的同时不断更新——出现形式各异的婚礼,透露着当事人迥异的性情。
不过,在这些透露着时代发展的气息、映照着社会进步的婚恋故事中,也直接反射出桎梏进步的灰暗光华——尽管在择偶方面出现了较大改革,但本质上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在每个人的心中。
作为民国时期威名在外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一生两妻两妾,相较于同时期的许多著名人物来说,已经称得上是极为收敛——他是在发妻不幸因病去世以后才续弦,迎娶第二任妻子。
至于两位妾室的出现,则是因为中国那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来,尽管历经多段婚姻、接触了不同女性,可吴佩孚始终未能拥有一儿半女,令其母亲忧心不已,唯恐家中“断了血脉”。
不过,虽然吴佩孚的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让家中“香火”得以延续,可吴佩孚自始至终都没能与自己的妻妾生下一儿半女,实在让人倍感唏嘘。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没有“孩子”、没有“儿子”的成功男性,无疑会遭人诟病。
缘于这种封建思想影响,吴佩孚也曾多次暗自遗憾、惋惜。
可生儿育女这种事情,又岂是有所求就能有所得。
或许,正是出自于这种观念影响,才让一贯坚持“四不做”原则的吴佩孚破了自己定下的规矩,接受了母亲的提议纳妾。
曾有观点认为,吴佩孚纳妾的行为正是完美展现了独属于民国时期“混乱婚恋状况”——他对母亲指腹为婚的第一位妾室颇为不满,想来也是有着“违背原则”的影响存在。
至于第二位本是府中丫鬟的妾室,他似乎曾在与其朝夕相处之间产生好感,对这个温柔体贴、细致入微的女人有所倾心,因此在夫人提出纳妾以后欣然应允。
但是,也不排除吴佩孚内心存在“传宗接代”的观念思想导致。
那么,为什么已经经历多段婚姻、4个女人的共同努力,吴佩孚仍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呢?
一、一代军阀1874年,吴佩孚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县,于1897年进入私塾读书。
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他置身喧闹环境仍能静心研学,各项功课成绩均名列前茅,颇得私塾先生器重。
眼见儿子这等表现,吴佩孚的父母深感欣慰,断定他日后定能大有作为。
而吴佩孚也并未辜负父母期望,在念完“四书五经”以后潜心学习,梦想有朝一日高中举人。
只可惜,意外总比明天先到来。
1890年时,吴佩孚的父亲因病去世,只剩其兄弟三人与母亲相依为命。
而这家中唯一顶梁柱的倒下带来了家道中落的凄惨场景。
看着母子四人生活日渐窘迫,吴佩孚内心万分焦急却又无计可施,只得前往蓬莱水师营当兵,希望以此减轻母亲的生活压力。
得知此事,吴佩孚的母亲万般阻拦,认为儿子应当是能成大事的“文人墨客”,怎能投笔从戎。
深知生活所迫的他无论如何也拗不过冥顽不灵的母亲,遂表示自己会在参军期间勤勉学业,这才得以进入水师。
或许是心中仍然留有学士之志,亦或是母命难违,吴佩孚进入兵营后也并未荒废学业,曾师承宿儒,却已然分身乏术、身心交瘁,使得成绩平平。
1896年,吴佩孚参加应试,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之秀。
此时,他胸腔中挥毫笔墨的远大抱负再也无法抑制,几度想要重回家中言明志向,按部就班地继续考学,期望有朝一日入朝为官。
只可惜,吴佩孚尚未来得及实施自己的人生大计,便因当众掀翻“鸦片台”、指责男女同台演戏“罔顾礼义廉耻”而造革除秀才功名,面临牢狱之灾。
眼下,为躲避祸端,吴佩孚忍痛拜别母亲与家中兄弟,四处逃亡,以兜售笔墨、卜卦为生。
流亡一段时间以后,1989年,幸得堂兄吴亮孚援助,吴佩孚这才在天津无武卫处寻得一官半职,得以安定生活。
在长期的军营生活影响下,吴佩孚一改往日坚持抒发大志于笔墨纸张的念头,逐渐萌发参军思想。
于是,1901年,他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同年成为天津陆军警察队任职“正目”,后升“额外初等官”。
到了1904年时,正值日俄战争期间,能力优秀的吴佩孚得到袁世凯重视,成为“联合侦探队”一员,参加日军的谍报活动。
怎料,在几次进出东北的过程中,他不幸被俄军俘获,但面对严刑拷打拒不招供,心怀归队之志。
好在,幸得上天眷顾,被判处死刑押送刑场时,吴佩孚找到机会跳车逃生,得知逃出生天。
后来,吴佩孚又投靠清军第三统制曹锟,其同样十分青睐这位优秀人才、大力提拔。
自此,吴佩孚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曹锟
1912年,曹锟得袁世凯授意假意政变,辅佐袁世凯称帝。
在此后的战争中,吴佩孚一直冲锋陷阵、屡次立下显赫战功,颇得各级领导赏识,晋升仕途却始终遭到桎梏。
眼见发展受制,吴佩孚决心自立门户,于1922年成为直军总司令,名声鹊起,其影响力涵盖大半我国领土。
二、无子无后与其威名在外、前途无量的事业不同,吴佩孚的婚姻状况可谓不尽人意。
据相关信息表述,吴佩孚似乎在少年时便承母命迎娶发妻王氏,两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夫妻生活十分美满。
只可惜,这时的吴佩孚已然加入水师学兵,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再加上他后来因闯下祸端四处逃亡,两人便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缘于对丈夫的关心与忧虑、家庭生活的压迫以及多年无所出,时常哀怨叹气的王氏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很快卧床不起。
那时,她心中曾多次憧憬与吴佩孚重逢的场面,期待着家人团聚之时,等待着能够为其诞下子女,完成传宗接代的人生大事。
但直到她含憾而终,都不曾与吴佩孚再见。
当时,通过家中书信得知此事的吴佩孚痛哭不已,遂告诉母亲自己不愿再娶,定要等到出人头地之时考虑儿女情长。
此时才明白过来这种决定才是万全之策的吴母悔不当初,一边悉心劝慰着吴佩孚不要太过伤心难过,一边表示支持他的决定。
后来,等到吴佩孚正式从军,拥有稳定薪水,且开始每月向家中寄去银两补贴家用之时。
吴母认为时机已然成熟,遂着手为吴佩孚再去。
今日不同往日,现在的吴佩孚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一穷二白的文弱秀才。
于是,秉着“门当户对”的原则,吴母将目光放在了李氏千金身上。
当时,李氏一族可谓当地的“名门望族”,家财万贯、颇具影响力,而其千金小姐李氏更是温婉如玉,颇具大家闺秀风范。
听闻母亲已经再度为其敲定婚姻大事,吴佩孚请假归家完婚,仅与妻子缠绵几天后便不得不因公离去。
含泪送别新婚丈夫,李氏原本以为两人虽不能朝夕相处,却也该时常相见。
怎料, 吴佩孚这一走就再无归期。
随着时间逐渐流逝,吴母眼中原本“万里挑一”的好儿媳也逐渐弊端尽显——结婚多年,她并未为吴家诞下子嗣。
虽然内心深知这种情况怨不得李氏,但满腔怒火总要有处发泄。
因此,吴母便开始欺压李氏,而这位娇生惯养的小姐自是不满承受无端怒火,遂离开吴家。
后来,得知母亲孤身一人生活,吴佩孚将其接到身旁陪伴。
此时,年事已高的吴母无论如何也按捺不住内心对于儿孙满堂的向往,旋即又开始为吴佩孚纳妾。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她对时常来到家中探望的张佩兰十分满意。
便在洞悉其情意以后开始撮合两人感情。
但这一行为却遭到了吴佩孚拒绝——他早就自立“四不做”规矩,不愿纳妾。
眼见儿子不肯服从,吴母心生妙计,强行将“不孝”名头强压于吴佩孚身上,这才逼其就范。
婚后不久,吴佩孚从老家接来李氏,寓意一家团聚。
怎料,这个行为却让家庭陷入“家室失和”危机。
起先,吴母还在世时尚能压制李氏、张佩兰的针锋相对,可在其离世以后,吴佩孚便再无安宁之日,只好借战时为由离家。
眼见重逢不久的丈夫再度离去,李氏整日闷闷不乐,迷上了鸦片,最终也因这一消遣不幸早逝。
至此,张佩兰顺理成章地成为正室。
眼见最大心愿已经完成,张佩兰便开始着手孕育子嗣,但无论两人如何努力,都没能迎来喜讯。
无奈之下,秉着“断后即为不孝”的思想,她挑选吴佩孚的一个丫鬟为妾,还亲自助其孕育吴家后代。
却最终也没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