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 985 高校取消新闻学本科这事儿可真是在网上炸锅了!不少人都在喊:“难道张雪峰老师之前说的话,真的一语成谶啦?” 咱今天就来唠唠这背后的门道。
政策背景:高校改革 “大动作”
这几年,中国高等教育界就像开了 “进化加速挂”,一直在搞学科优化调整。2023 年,部分 985 高校那操作,直接把大家惊掉了下巴。重庆大学大手一挥,新闻学本科专业停止招生,转头专心搞研究生培养;中南大学等院校也不甘示弱,缩减传统新闻学方向,增设 “新媒体与传播” 这类交叉学科。这波操作,就像是高校在说:“就业市场变了,咱学科结构也得跟上潮流,赶紧改改改!”
再说说教育界 “网红” 张雪峰老师,他之前公开建议 “理科 590 分考生别报新闻”,还直言新闻学 “就业面窄”“回报率低”,这话一出口,那舆论场就像被投了颗炸弹,直接炸出了两极分化。
薪资水平对比(2022-2024)
分类维度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
三四线城市
本科毕业生
8K-10K/月(2024年)[[8]]
6K/月(2024年)
硕士毕业生
10-15K/月(占比12.5%)[[6]]
8-10K/月(占比14.9%)
博士毕业生
18-24K/月(2024年)[[6]]
无明确数据
就业岗位薪资分布(2024年)
岗位类别
平均薪资范围
典型岗位举例
新媒体运营
6.5K-7.9K/月
新媒体编辑、短视频运营
传统媒体
6K-8K/月
记者、编辑
策划类
7.4K-8K/月
文案策划、活动策划
管理
10K-15K/月
品牌总监、媒介经理
支持的人觉得他简直是 “人间清醒”,揭露了学科的现实困境;反对的人则吐槽他 “太功利”,完全忽视了人文社科的社会价值,这两边吵得那叫一个热闹。
争议焦点:正反双方 “Battle”
支持方:学科改革势在必行
支持取消的这一方,那理由也是相当充分。看看就业数据,简直是 “扎心” 现场。《202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连续三年被挂上了 “黄牌”,这黄牌意味着啥?就是就业率低、薪资也偏低。有些院校新闻学毕业生平均起薪还不到 6000 元,和计算机、金融这些 “热门选手” 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而且,传统新闻课程还停留在采写编评这些 “老一套” 上,可现在行业需求早就 “改朝换代”,转向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舆情管理等技能了。这就好比你拿着旧地图,怎么可能找到新大陆呢?所以毕业生竞争力不足,也是意料之中。
不过,也有高校在积极探索跨学科培养的新路子。中国科技大学开设 “科技传播系”,把编程和传播学来了个 “梦幻联动”;中山大学推动 “新闻 + 大数据” 双学位,努力向市场需求靠拢,这波操作可以说是很有前瞻性了。
反对方:警惕人文教育断层
反对取消的一方也有自己的担忧。新闻学一直承担着培养公共意识、监督能力的重要功能,清华大学教授史安斌就指出,“砍掉新闻本科可能削弱社会理性对话的基础”,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要是大家都不学习新闻学,以后谁来监督社会、保持理性对话呢?
还有人质疑,这取消新闻学本科的政策是不是有点 “一刀切” 了。像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这些顶尖院校,人家就还保留着新闻学本科,而且通过 “国际新闻”“计算传播” 等方向升级课程,证明了这个学科是可以差异化生存的。
也有学者建议,咱们可以参考美国西北大学 “新闻 + X” 模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取消专业,毕竟行业在转型,可不代表学科就得消亡呀。
行业关联:传媒业态大变革
现在的传媒行业,就像是坐了火箭一样,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自媒体和平台经济一来,直接重塑了内容生产链条。传统媒体岗位不断缩减,企业却对那种 “全能型” 人才求贤若渴,最好是会剪辑、懂运营、还能带货的 “六边形战士”。
抖音、B 站这些内容平台更是厉害,直接开设企业大学,自己培养实用技能,这可把高校教育的权威性狠狠冲击了一把。
再看看国际上,人家也在积极转型,可不是简单地取消新闻专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增设 “数据可视化”“受众分析” 课程;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推出 “社交媒体与政治传播” 硕士项目;韩国高校把 AI 伦理、虚拟现实报道纳入新闻课程。这全球趋势都是在迭代升级,而不是直接撤退。
未来展望:学科转型与社会认知
学科转型路径
未来新闻学的转型方向也逐渐清晰起来。复合型培养是个大趋势,像 “新闻 + 人工智能”“传播 + 脑科学” 等交叉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开始试点 “智能传播实验班”,走在了前沿。
产教融合也在不断深化,校企共建实验室,比如新华社媒体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订单式培养,像字节跳动的 “新媒体运营” 微专业,这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认知变迁
现在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更倾向于 “保底” 专业,比如师范、医学,新闻学的热度那是持续走低。家长群体也分成了两派,一部分支持 “学以致用”,觉得学了就得能马上用上;另一部分则担心过度功利化会导致人才同质化,以后社会就缺少多元化的声音了。
最后
高校取消新闻学本科,就像是给学科来了一场 “休克疗法”,想快速应对现实困境。但人文社科的价值,哪能用就业率这一个指标来简单衡量呢?在适应技术变革的同时,怎么守护公共精神,这才是这场争议背后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就像《纽约时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技术能为内容赋能,但优质报道的核心,永远都是人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