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一纸文件,《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规定了对网络微短剧行业进行严格审核的措施。这场改革是对某些“奇葩”短剧的“扫雷”,但背后却让人不禁发问:当这些低俗、浅薄的内容被点名整改,难道我们的眼睛真的能看得清楚吗?
微短剧的“狗血剧”,是如何成长的?有人说它如野草一般,越剃越茂盛,能在这一片荒芜的草原上绽放生机。无论你是看它是笑料,还是无奈,它的确引发了无数网友的情感投射。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它的“恶搞”和“低俗”成了人们不能再忽视的问题。
歪风邪气的幕后推手其实,这些看似无聊、搞笑的短剧并非只是纯粹的娱乐,它们早已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流量导向”工具。在一些短剧平台上,恶搞和狗血情节成为吸引眼球的秘诀,令人捧腹的剧情背后是操控流量、制造话题的精妙布局。
问题在于,受众的文化认知却渐渐麻木,甚至不再关心内容本身的价值。
监管是迟来的“修正”在这场短剧整改风暴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无疑是一次及时的修正。无论是对“重点微短剧”的严格管理,还是对“普通微短剧”的精细审查,背后都有着明确的思路:不让低俗内容浸染观众的眼球。
然而,问题的根源并非只是“内容”本身,而是这个市场是否能从根本上去除无聊娱乐至上的弊端。
“歪风邪气”能否真正治愈?然而,整改究竟能否止住这股“歪风邪气”?微短剧的低俗、狗血并非一日之寒,它们背后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这些短剧的核心是“快速吸引人注意”的模式,且往往掌握了年轻观众的娱乐习惯。如果这一波整改只是“治标不治本”,很快就会有新的“狗血”题材横空出世。
微短剧的“整改”不能止步于简单的删减和审查,它应当与文化价值的重塑同步前进。
从《通知》的发布到“整改”政策的落地,网络微短剧的迎刃而解并非一蹴而就。或许,我们能够看到短剧内容迎来一轮质量上的升华,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真正的“歪风邪气”是否真的能被清除干净,仍需时间验证。正如鲁迅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或许,这场“爆发”仅是开始,但真正的文化崛起,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