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被枪毙27年后改判无罪,子女申请赔偿被拒,法院:不溯及既往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10-10 00:46:58

1960年,山西男子刘忠武被人举报投毒,没有任何证据,却被误判死刑。

可刘青水坚信父亲无罪,寻找各种证据、奔走27年,终于求得法院重申,改判无罪。

可到了询问赔偿这一步,却再次遭到了阻拦,最终也只获得法院一句“不溯及既往”。

刘青水表示:“只要我活着,我就会坚持继续索赔,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那么,他最终索赔成功了吗?

六十年沉冤

刘忠武作为村大队食堂的事务长,他一直以来都尽心尽力,兢兢业业。

然而,1960年有人匿名举报刘忠武在饭锅中投毒,打乱了刘忠武平静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他和家人的命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投毒"二字就如同一记重锤,足以将一个人彻底打入地狱。

尽管证据不足,没有目击证人,也没有确凿的物证,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刘忠武还是被判处了死刑。

1961年春天,刘忠武被绑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公开执行死刑,他的大儿子刘青水,一个只有4岁的小男孩,被邻居抱着,远远地目睹了这一切。

死刑执行后,刘家一家蒙上了巨大的耻辱,遭受着无休止的歧视和非议,孩子们在学校里被欺负,妻子出门被指指点点。

然而,刘忠武的妻子李秀英和父母始终坚信他的清白。

在为刘忠武洗清冤屈的漫长斗争中,刘忠武的父亲不幸离世。

面对无情的现实,李秀英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她带着三个孩子,包括年幼的刘青水,离开了生活了几代人的家乡,只希望能获得更安稳的生活。

刘青水的漫长申诉之路

刘青水从小就感受到家庭的悲伤氛围,虽然年幼的他不完全理解发生了什么,但每当看到母亲李秀英躲在房间里默默流泪时,他就知道她在怀念父亲。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青水渐渐意识到父亲的"罪名"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他努力学习,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也为家人争口气,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他们作对。

1975年,刘青水以优异的成绩从初中毕业,按理说,他应该可以顺利升入高中,但政审这道坎却让他难以跨越。

"投毒犯"的儿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注定要背负沉重的包袱。

不仅是刘青水,一家人都因为这个家庭背景受到了莫大的影响。

姐姐曾经被三次退婚,都因为父亲是个“投毒犯”。

刘青水的弟弟参加高考,成绩本应达到录取线,却因为不明原因落榜了。

带着满腔的疑问和不甘,刘青水决定亲自到县教育局了解情况。

他想知道,为什么有着相同甚至更低分数的同学能够被录取,而自己的弟弟却被拒之门外。

就在这次调查中,刘青水第一次看到了父亲的判决书。

也是从那一刻起,刘青水下定决心,要为父亲洗刷冤屈,并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

27年的平反之路

首先,判决书中对"毒物"的描述模糊不清。

作为一起投毒案件,毒物的具体成分理应是关键证据,但判决书却对此避而不谈。

其次,食堂的证人称毒物是"赛力散",这是当时常见的一种老鼠药。

然而,刘青水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赛力散的主要成分是磷化锌,这种物质并不溶于水。

那么,它是如何被投入食堂的汤水中的呢?这个矛盾点进一步动摇了原判的可信度。

更令人费解的是,判决书中称投毒后水变成了黑色。

刘青水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赛力散溶于水后并不会导致水变黑。

这个描述与赛力散的实际性状完全不符,再次暴露了原判的漏洞。

这些疑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刘青水心中的迷雾。他越发坚信,父亲很可能是被冤枉的。

带着这些新发现,刘青水和母亲李秀英正式提出了申诉。

在申诉书中,他们详尽地说明了毒药问题等诸多疑点。

然而,申诉的过程远比刘青水想的更加艰难。

刘青水一次次地往返于各级法院之间,面对的常常是冷漠的态度和敷衍的回复。

有时,他甚至连递交申诉材料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完善证据,修改申诉书,坚持不懈地追求正义。

1981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刘青水居住地由万荣县划入了临猗县,临猗县法院接手了这个案件,并做出了复查改判的报告。

但接受了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下文,刘青水便再一次踏上了反复催促的路程。

就这样持续了6年后,运城中级法院终于批复了临猗县法院的报告,撤销了原判,宣告刘忠武无罪。

当刘青水拿到这份来之不易的无罪判决书时,他的手止不住地颤抖。

时隔27年,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这份判决书不仅还了刘忠武一个清白,也为整个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安慰。

刘青水激动地对母亲说:"妈,我们终于可以抬起头来做人了。"李秀英老泪纵横,她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这场迟来的正义不仅改变了刘家的命运,也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些类似的旧案被重新审视,司法机关也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起案件,还有不少媒体跑过来采访刘青水。

而每次刘青水都认真的说:"我们的申诉之路走了27年,这期间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挫折。但我们从未放弃,因为我们相信正义终将到来。我希望我们的经历能够鼓励那些仍在申诉路上的人,也希望能够推动我们的司法制度不断完善,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不过,刘青水虽然这么说着,但他想要走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

刘青水的赔偿之路

刘青水认为,一纸"无罪"判决书无法抹去近三十年来家庭所遭受的伤害和损失。

带着这份沉重的心情,刘青水开始了新的征程——申请国家赔偿。

他认为,只有得到合理的赔偿,才能真正弥补家庭的创伤,还父亲一个完整的公道。

就这样,刘青水再次踏上了上访之路。

他带着厚厚的材料,辗转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

每一次上访,他都怀着希望,期待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大多数时候,他得到的只是冷漠的对待和敷衍的回答。

尽管如此,刘青水并未放弃。他深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会讨回公道。

年复一年,他的白发越来越多,脚步也不如从前矫健,但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2019年,已经年过花甲的刘青水再次鼓起勇气,将上诉案件递交至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他满怀期待,希望能在省级法院得到公正的对待。

然而,法院却以"不溯及既往"为由,驳回了刘青水的上诉。

这意味着,由于案件发生的年代久远,已经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赔偿时效。这个决定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刘青水心中最后一丝希望。

面对这个结果,刘青水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无力。他不禁自嘲道:"我这一生,似乎已经被'困'在这个案件中了。除了申诉,我似乎什么也不会做了。"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的苦涩和无奈。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困境,刘青水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在他的晚年,为父亲追讨赔偿成为了他最大的目标。

他常常说:"我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了,但我希望能为下一代铺平道路。也许有朝一日,法律会有所改变,我们家终究能得到应有的公道。"

在这漫长的奋斗过程中,刘青水经常会陷入深深的自省。

他常想,如果没有这场冤案,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也许他能够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也许他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也许他的家庭不必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歧视。

这些"也许"总是萦绕在刘青水的脑海中,让他感到无尽的遗憾和痛苦。

然而,他又常常提醒自己,正是这场不公正的遭遇,让他更加珍惜公平和正义的价值。

它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尽管生活的重担让刘青水感到疲惫,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希望。他相信,只要继续努力,终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正义终将得到伸张。

即便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愿意为之奋斗不息。

结语

刘青水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警惕和坚持。尽管这条路可能漫长而艰辛,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就永远存在。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

参考资料

0 阅读:0

鲁滨逊每日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