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此诗最早见于宋人谢枋得编《千家诗》,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编,北宋人续编)、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版本依据为《樊川文集》)及《全唐诗》均未收录。谢枋得为南宋人,然从《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所载宋祁《锦缠道》词“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数句可知,此诗在北宋已流传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流传最广,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金陵),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据方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售。店内有井,水似甘泉,人称“黄公广润玉泉”。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赏析。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开篇点题,“清明时节” 明确了时间,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本是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氛围往往较为肃穆。而 “雨纷纷” 描绘出了春雨连绵不断的情景,给整个画面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和惆怅,为全诗定下了感伤的基调。这种天气状况与人们在清明时节的心情相契合,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路上行人” 指的是在清明时节赶路的人,这里既包括去扫墓的人,也可能有像诗人一样因事外出的游子。“欲断魂” 则生动地刻画了行人的心情,他们或是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悲痛,或是因漂泊在外而孤独惆怅,或是被这凄迷的雨景所感染,内心充满了忧伤,仿佛灵魂都要消散。“欲” 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将行人那种极度的悲伤和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心情。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面对如此愁苦的心境和湿冷的天气,行人渴望能找到一个地方稍作休息,喝点酒来暖暖身子,驱走心中的愁绪。于是,诗人自然而然地发出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 的询问。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行人的实际需求,也使诗歌的情节得以向前发展,为下一句牧童的出现和指引埋下了伏笔。“借问” 二字,表现出诗人的礼貌和谦逊,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的出现给画面带来了一丝生机和活力。他遥指的动作形象而生动,仿佛将读者的目光也引向了远方的杏花村。“杏花村” 三个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那里可能有盛开的杏花,有古朴的酒家,有温暖的炉火和香醇的美酒。这个地名不仅点明了酒家的所在,还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悠远、朦胧的意境,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了杏花村的美好与宁静,与前面的愁苦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牧童的遥指也给行人带来了希望和慰藉,使诗歌在结尾处有了一丝亮色。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又韵味十足。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典型景象和行人的愁苦心情,通过问答的形式,将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清明雨景图。诗中既有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温暖、慰藉的渴望,情感丰富而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