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苏轼)赏析

博喜评生活文化 2025-03-25 16:56:39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一说于江阴)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 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当时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但新旧党争仍在持续,政治局势较为复杂。而苏轼在经历 “乌台诗案” 贬谪生涯后心境有所变化,看到惠崇的画后有感而发。

赏析。

首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显示出竹林稀疏,点明早春季节,透露春天的生机与潜力。

次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从江岸到江面。鸭子在江水中嬉戏,侧面说明春江水略带寒意,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既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也凝聚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与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两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紧扣 “早春” 描写,满地蒌蒿、短短芦芽,黄绿相间,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河豚欲上” 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 “春” 字,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把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第一首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第二首则通过对归鸿的描写和想象,展现了江南春景的美好和对春天的留恋,两首诗都体现了苏轼诗歌清新豪健、善用想象的特点,达到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境界。

0 阅读:6
博喜评生活文化

博喜评生活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