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本身是二流小说,但是二创的作品影响力却是极大,近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突破了百亿票房,各种影视剧、动画的二创也往往被当原著的设定,本文今天来盘点一下。
女娲的地位在推行唯物主义教育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相信神佛的存在,却对人类的母亲女娲娘娘有一种人文尊崇,各种影视剧、动画往往强化的女娲的地位。
比如新加坡电视剧《莲花童子哪吒》中,女娲是三界之主,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都是其属下。
永乐版封神版中,女娲是上古的首位正神,地位甚至在鸿钧之上,元始天尊在她面前自称弟子,太上老君给她下跪赔罪;



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那集,元始天尊说:“如此明目张胆违背女娲娘娘法旨,就是咱们的师尊,也要受到你的牵连”。申公豹也表示“师祖(鸿钧道人)受命于女娲”。



然而《封神演义》作于明朝,此时尚无民族主义,人们心中——女娲也好,如来也好、老君也好,都是真实存在的,在佛道主导体系下,女娲并不算很强,如《西游记》中女娲是老君的化身。在《封神演义》里,女娲地位虽然较高,但比之三清和鸿钧有一定差距:
且说女娲娘娘降诞,叁月十五日,往火云宫朝贺伏羲炎帝轩辕叁圣而回。下得青鸾,坐於宝殿,玉女金童朝礼毕。
固然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但没说伏羲女娲是孪生兄妹,女娲生日不等于伏羲生日,在女娲自己生日那天要朝拜伏羲,二者地位的高下非常清晰。而女娲同样有被红光挡回来的实力污点,殷郊、殷洪有红光是因为他们封神榜上有名,那么女娲的实力上限,同样是不如签订封神榜的昊天、三清。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古典小说中往往女娲的地位并不崇高,很大原因在于现代女娲在神话中的崇高地位,主要来源于造人,即人类是女娲所创造,那女娲地位当然低不了。而在古代神话里,女娲造人是极其小众的神话,古人更相信天地人三才之说,人类是开天辟地以来天地自然孕育的,人和天、地并称为三才,不是某个神创造的。

哪吒反抗天命大概是饺子的哪吒系列中的设定,由于该电影中哪吒是魔丸转世,从小备受歧视,因此两部中时不时把“我命由我不由天”挂在嘴边,而哪吒是天庭反骨仔则是黑神话大火之后流行起来的一个说法。
先说反抗天命吧,这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实在搭不上边,毕竟原著他是灵珠子转世,又有个护短的师父太乙真人,师徒俩动不动就说哪吒是伐纣的先行官,杀了人是那个人命中有此劫,想杀哪吒那是反抗天命。
至于天庭反骨仔形象,大概是宝莲灯系列的影响,实际上哪吒在神话里更是跟玉帝没半点冲突,反而日常是天庭得力干将的形象,比如元杂剧各种系列、西游记、南游记、锋剑春秋等等,他的叛逆是针对的父亲李天王(早期版本则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甚至还有哪吒本就是玉帝麾下大罗仙投生的版本,可谓是老老实实的天庭一份子。

神话中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形象并不正面,很像是一个仗着法力精深、背景雄厚,去闹事儿的熊孩子,而龙王其实是受害的一方。但如果当真这么拍,毫无疑问就会给哪吒的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影视剧、动画的龙王要么是反派化,要么跟哪吒有很大的误解。因此水淹陈塘关也就成了常见的剧情,最早可能是79年上美的哪吒闹海,之后无论是TVB还是内地的各种动画都往往有沿用。
但事实上封神原著中,作为正神的龙王还是挺讲程序正义的,龙王三太子死后,他先是找李靖问明白情况,然后选择了上天庭告状,结果被哪吒借着太乙真人的隐身符又暴打了一顿,只能先认怂,最后带了四海龙王一起上天,得了玉帝圣旨,捉拿李靖全家,而当哪吒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拿自己一命偿还后,这里龙王也算是通情达理,放过了李靖一家。但其实封神原著的龙王算是被哪吒忽悠了,封神哪吒是提前从太乙真人那里知道了自己能复活,才这么干脆利落的自杀的。
真人忙叫:“哪吒,你快去!四海龙君奏准玉帝,来拿你父母了。”哪吒听得此言,满眼垂泪,恳求真人曰:“望师父慈悲弟子一双父母!子作灾殃,遗累父母,其心何安。”道罢,放声大哭。真人见哪吒如此,乃附耳曰:“……如此如此。可救你父母之厄。”哪吒叩谢,借土遁往陈塘关来。不表。
乃对敖光曰:“我一身非轻,乃灵珠子是也。奉玉虚符命,应运下世。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你们意下如何?如若不肯,我同你齐到灵霄殿见天王,我自有话说。”敖光听见此言:“也罢!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名。”四海龙王便放了李靖夫妇。哪吒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魂三魄,一命归泉。四龙王据哪吒之言回旨。不表。

永乐版封神榜中闻仲是纣王的师父,甚至还是设定了黄飞虎和纣王是同门,这版本闻仲有帝乙所赐打王金鞭,拥有免死、打王、诛臣的特权,这两个设定往往被认为是官设。
但实际上,闻仲的法宝是雌雄双鞭,而非打王金鞭,此鞭并非象征权力的礼器,而是纯粹的法宝。书中也从未提及闻仲是纣王的师父只说闻仲乃是托孤重臣,当然,太师这官职就是帝师,倒也有一定可能纣王是闻仲教出来的,但毕竟原著没提,因此同样是二设。



而闻仲也无需靠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凭着自身的权威足以威压纣王,他与纣王的身份虽系君臣,但相处下来却有点父子的感觉,闻太师奏陈十条,要求纣王一是拆鹿台,二是废炮烙,三是填虿盆,四是去酒池、肉林,五是贬妲己,勘佞臣,六是速斩费仲、尤浑,七是开仓廪,赈民饥馑,八是遣使命招安于东南,九是访遗贤于山泽, 十是纳忠谏,大开言路。
纣王立刻准许七件,只是不肯答应拆鹿台,废妲己,杀费仲、尤浑这三件,闻太师再次要求,纣王态度是“没奈何”根本不敢以君主的身份硬压,而是跟闻太师“据理力争”起来,而费仲、尤浑出来说话,被闻太师当场出掌打趴下命令武士推出午门外斩首,武士立刻把俩人拉出去,只是没有立刻杀,而纣王态度竟然不是埋怨闻太师专横,而是觉得费仲、尤浑“不知起倒”,换言之纣王完全没觉得闻太师越权了,还觉得错在费仲、尤浑不该惹太师生气。最后还是闻太师觉得自己这事儿干的属于以臣逼君,不大合适,暂时让这三条搁下了。

闻太师绝命时,纣王是突然惊醒,这种段落描述,在小说里常见于至亲至爱的死亡,而真听到闻太师死了的时候纣王态度是“着实伤感”,随后立刻问谁能给太师报仇,由此来看纣王对闻太师也不是一些人以为的闻太师神通广大,背景雄厚,能废了他,所以畏惧,而是敬爱了。
说起来,乌尔善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结尾安排纣王赐死闻仲是相当魔改了。

申公豹的二设相当的多,比如是殷商国师、是截教弟子、是豹子成精,我们一个一个说。
申公豹当上殷商国师也不知道是哪版电视剧的头,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90版的封神榜,申公豹被纣王封为殷商国师来对付姜子牙,之后永乐封神榜、哪吒传奇、封神英雄榜、等等纷纷沿用了这个设定。实际上原著中申公豹和纣王根本没见过面。申公豹请人与姜子牙作对,应该是从出场骗姜子牙烧封神榜结果被南极仙翁惩罚,二人翻脸之后就开始了。
另外,申公豹的这个日常被魔改成国师似乎有点像是射雕电视剧给杨康加戏,让主角有一个对照组,可能导演编剧们都觉得这么搞更好看吧。印象里90版封神还设定申公豹和姜子牙都是元始天尊40年前收的弟子,申公豹虽是师弟,但修为却胜于姜子牙,他自创的阵法,连通天教主都感慨学道四十年能有此道术实在是不容易,但元始天尊却认为申公豹杀心太重、心术不正,申公豹则认为师父偏心姜子牙,最后才有了二人相争。

至于申公豹是截教弟子,那是永乐版封神榜的剧情,虽然申公豹屡屡与阐教作对,后面甚至跑到通天教主那,与金灵圣母等截教四大弟子一起参与布置万仙阵,但必须说明的是,原著中元始天尊从来没有将申公豹逐出师门,通天教主也从未将申公豹收入门楣,因此有阴谋论者认为申公豹是阐教派出去的卧底。
申公豹是豹子成精是哪吒魔童降生降生开的头,后面被姜子牙动画、19版封神演义所沿用,这个完全是顾名思义了,原著中没提到申公豹是动物得道。甚至申公豹修行时间挺短的,原文甚至说他是数载修行,要知道妖怪仅仅是从兽成人,修成口出人言,往往都要千百年光景了。
子牙曰:“道兄,你既知道,可以饶了他罢。道心无处不慈悲,怜恤他多年道行,【数载功夫】,丹成九转,龙交虎成,真为可惜!”
如果因为申公豹有一个“豹”字那就觉得是豹子精,那黄飞虎、黄飞豹是老虎精、豹子精吗?姜子牙号飞熊,也是熊精?

虽然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有些导演喜欢蹭孙悟空的流量,比如永乐版封神演义里,袁洪被收进山河社稷图后,广法天尊将图扔到傲来国,表示这图上内容落地后都会成真,这猴子一千多年后会重生,再次搅得天地不宁,还说自己和这泼猴有一段师徒缘分(文殊菩萨:哈,原来我是菩提祖师),这段被一些洪荒粉奉为圭臬,那啥,即使封神演义是西游记前传,袁洪也是被封为四废星君了,和齐天大圣碰什么瓷。


如果没搞错的话,这个说法来自于动画《武庚纪》,在各种营销号的宣传下,被当作历史和封神演义的官设,在2023年还出了一部网剧《封神·纣灭》,讲述最后的人皇帝辛与天道抗衡的故事。

这里我们不说历史,单说原著小说,早在第一回就提到“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
此后,不管是纣王自称还是他人称呼,都是天子。
纣王闻言,大骂:“匹夫!焉敢诽谤天子!”令两边承奉官:“与朕拿下,醢尸齑粉,以正国法!”
陛下身为天子,继天立极,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陛下沉湎酒色,弗敬上天,谓宗庙不足祀,社稷不足守,动曰:‘我有民,有命。’远君子,亲小人,败伦丧德,极古今未有之恶,罪之一也。
封神原著中,人皇确实存在,但那是火云洞三圣之一的轩辕黄帝。
话说杨戬不敢擅入;伺候多时,只见一童儿出洞府,杨戬上前稽首曰:“师兄,弟子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徒杨戬;今奉师命,特到此处,参谒三圣老爷。借师兄转达一声。”童儿曰:“你可知道三圣人是谁?如何以老爷相称?”杨戬欠身曰:“弟子不知。”童子曰:“你不知,不怪你。此三圣乃天、地、人三皇帝主。”
如果认为人皇就是高天子一等,那么敢问纣王也好,商代其他君主也罢,何德何能与华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并驾齐驱,称一句人皇?
而且封神演义一书的作者来说,封神作者是明代人,明代作为皇权顶峰时代,皇帝已经称了近两千年天子,当年秦始皇自称皇帝,便是取自于“功盖三皇,德过五帝”,即认为皇帝的大号高于古代的三皇五帝,然而天子的称呼也一并保留了,明代作者怎么会生出所谓人皇高于天子的理念?至于跟神仙比,直接这么说吧,封神原著中,轩辕黄帝都是被老君度化飞升的。
元始曰:“八景宫道兄来矣。”忙下篷迎迓。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鸿濛剖破玄黄景,又在人间治五行。 【度得轩辕升白昼】,函关施法道常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