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调研组/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曾明 李寒江 梁莉芬 龙姝涵〔执笔/李寒江〕
有说,素有“南宁后花园”之称的广西上林县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会忘记的地方。
因为,多情的她,会毫无保留地将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清晰地刻在你目所能及的一切景象之上,让你越迷失于其中就越想全面了解她。
的确,每个城镇从诞生的那天起,都会因为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而呈现出魅力迥异的色彩与性格,组成一张张个性十足的美丽面孔。
那么,上林名片,蕴含着一个国家生态县的精魂,其山灵水韵、地灵人杰、物华天宝,镌刻成了上林大美的魅力之名。
拭问:有哪一处山水,能甘于沉静?
再问:有哪一处风景,能不惹喧哗?
回答:是那个山水深处的生态上林!
是她,让山沉默不语,任暗香潮涌而不为所动。
是她,让水安然地流淌,犹如铅华卸尽的明眸。
初夏,走进大明山东鹿的“壮族老家”广西上林县,品读壮乡空气中飘散的韵律,迷醉那山那水的婀娜多姿,感受壮族人民的热情与好客,身为记者的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不过,在这里,我有意绕过上林县这些美丽的山水,把笔头重心转向该县塘红乡,直指当地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锐意创新、艰苦创业的时代风采。
〔一〕思维宽,眼界高,格局大,掌握发展趋势。
塘红乡,地处上林县最北部,距县城46公里,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万亩,总人口4.2万人。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又少,缺水、易涝、易旱,由于受交通、水源、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特色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条件差,2015年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2721户10693人,全乡有7个贫困村,其中3个为深度贫困村,贫困村占比58.3%。
作为山区农业乡镇,工业是塘红乡最为薄弱的环节,所以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没人愿意对它多看一眼。
“新时代依旧需要艰苦奋斗,没有了斗争精神,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没有了干部的亲力亲为,实现梦想将是一场空想。”塘红乡党委书记蓝宏辉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塘红乡找出了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困难因素——
一是地处大石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传统的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又缺乏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无竞争优势。
二是多数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只能靠政策兜底来扶持,缺资金、缺生产技能、缺营销门路,部分因病魔缠身等,致使脱贫压力和帮扶脱贫难度加大。
穷则思变,困则思改。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塘红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借助易地搬迁配套建设和扶贫车间政策,用新型工业化思维和方式引领乡镇企业发展,以精准扶贫脱贫为核心,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农林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有效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共享发展红利。
为此,塘红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步骤——
一是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落实帮扶责任,不稳定脱贫不撒手,推动优势资源、主要力量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打赢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第一书记的优质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弄陈村的养蚕房,马里村的养鸭基地,弄周村的养鸡场,石门村的养鸽基地等都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是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想方设法发展主打产业,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夯基础、建基地、壮龙头、强科技、拓市场,并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商家落户投资。食用菌基地促进桑杆利用和优质香菇生产成产业链。
就这样,围绕农业农村改革,以城镇化、工业化思维推动脱贫攻坚。塘红乡不断引进工商资本,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发展和搞活集体经济,同时激活基层党组织“细胞”,抓好产业发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二〕强产业,保就业,盯市场,让农民变工人。
要发展,就得在进步与保守之间选择进步。
而工业化思维,是近年来常常出现的一个热点词汇。
在发展农业上,引入这一思维模式,对农业生产进行工业化运作,将农田变成车间,进行市场化推广、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包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在这方面,塘红乡领导班子奋进不守旧,踏实不激进,解放思想, 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乡村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培育本土企业,引进社会资本,支持企业主体发展,弥补农户发展能力弱、风险承受力差的短板,探索形成了“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业化思维发展模式。
规模化代表企业——
一、广西上林县今井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弄陈村扶贫车间项目,从广东惠州市整体搬迁回生产机器设备,打造从仿真花机器、模具到系列仿真花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全产业链条生产基地。项目除了使弄陈村通过厂房出租,集体经济每年获得近30万元的可观收入外,还给贫困户提供了超过90个就近就业岗位。同时,将产品组装工序外发到村到户,为老、妇、弱、残等弱劳动力提供居家就业机会,可带动上千人增加工资性收入。而企业达产后,预计可年新增工业产值2000万元以上,培育新增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创税收约50万元。
二、成立于2019年7月的上林县远景石料加工有限公司是扶贫攻坚重点项目,集碳酸钙、石材加工销售;煤矸石、方解石、硅土、膨润土、焦炭等建筑材料的购销;养殖、农业开发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万福扶贫车间,年产碳酸钙20万吨,年销售额2400万元,保守估计年缴纳税款130万元以上,直接解决就业15人,间接人员50人。公司还与3-5个村(屯)合作,发展共赢,助推脱贫致富或者防止返贫。
三、引入外资,由新加坡、马来西亚、福建投资人共同出资组建的广西上林县嘉多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600万元在塘红乡建设扶贫车间,目前总部基地已建成,有研发、菌棒生产车间、大型冷库、仓储物流等,日产鲜菇达2万斤,采摘高峰期用工达到300多人,扶贫车间将安排长期用工50人以上,年生产菌棒1000万棒生产能力,营收5000万元,辐射带动农户(贫困户)300户以上,户均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有效促进就业增收脱贫。
规模化是工业化的必须,它和标准化、规范化因果相关,互动互利,而且就其一般意义而讲,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因为,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和反哺作用。
〔三〕抓党建,促脱贫,惠民生,发挥引领作用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塘红乡最大的发展机遇。
为打赢大石山区的脱贫攻坚战,塘红乡领导班子提早谋划,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坚决扛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目前,投资1.9亿元的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已投入8000多万元完成第一二期供水,正在推进的第三期第四期工程将为塘红乡和乔贤镇将近8万人带来安全优质自来水。
在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时间里,优秀代表马里村第一书记韦可伟、弄陈村第一书记闭国础、古春村扶贫专干黄立温、石门村第一书记宋丙义等等,无论是城里来的干部,还是乡级村级的干部,都俯下身子,安心基层,卷起裤脚走进田间,组成全乡驻村工作队12个,驻村队员24名的队伍,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全乡7个贫困村如期出列。
广大干部围绕工业化思维,运用市场化手段,采取“飞地经济”和“挂图作战”等方式方法切实解决村庄难题,做到经济发展与群众增收同步提升,实现产业不断发展,群众稳定脱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16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后盾单位和挂点单位给予塘红乡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达到4000多万元,并积极引导企业入驻,开展消费扶贫,推动塘红乡农产品外输。
正是在这样一批有强烈市场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扶贫干部带动下,塘红乡实现了传统农业和脱贫产业深度融合,桑蚕业得到了壮大发展,桑园面积达1.2万亩,成立种桑养蚕协会8个,建立小蚕共育基地13处,蚕茧烘干点9家,实现桑蚕产供销一体化,一跃成为了全县最大的桑蚕产地。
与此同时,还先后引进各类项目14个,投资总额近1.5亿元,2019年全乡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02万元,贫困村有82万元,其中引入广西上林县今井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进驻的弄陈村收入最高达到36万元。
项目的发展,决定塘红乡后续发展的“实力”:2019年全乡顺利实现503户1693人脱贫,7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29%,为脱贫清零消号,探索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保障。
打破不沿江、不靠海、不临边、深居内陆腹地的藩篱,这便是塘红乡用工业化思维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插上的腾飞翅膀。
如此,塘红正当红!塘红真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