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之战,逃跑将军孙元良切断联络违令突围,化装成农民成功脱逃

伟毅看历史故事 2024-11-12 05:12:30

淮海之战,逃跑将军孙元良切断联络违令突围,化装成农民成功脱逃

1948年深冬,淮海战场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大逃亡。在陈官庄围困战中,国民党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上演了一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消失"。当杜聿明统帅的三个兵团近30万大军被解放军围困时,孙元良竟暗中切断与上级的通讯联络,只带精锐部队悄然突围。当其他将领还在为是否突围举棋不定时,这位"逃跑将军"已经化装成农民,逃出重围数百里。最终,他成功抵达信阳,辗转返回南京,而其部下则在乱军中或被俘、或投诚、或阵亡。这一切,不过是这位"逃跑将军"军旅生涯中的又一桩传奇故事。

临阵脱逃 祸起青楼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前夕,南京城内一片混乱。驻守南京的孙元良却避开战场,躲进了秦淮河畔的一处青楼。日军已经兵临城下,这位国民政府重要将领却在温柔乡中逗留。

彼时的南京城内,到处都是残兵败将和四处逃窜的平民。战火纷飞中,孙元良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生路,他将军装换下,与青楼女子混在一起,躲过了日军的大屠杀。这一逃跑行为虽然保全了性命,却也让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蒋介石得知此事后震怒异常,派出了戴笠的特务前去处决这个临阵脱逃的将军。但蒋介石最终还是给了孙元良一条生路,只是让特务演了一场假处决的戏码。这场戏不仅让孙元良捡回一条命,还让他在日后的军旅生涯中格外谨慎。

南京保卫战的逃脱事件让孙元良在抗战期间失去了军职。国民政府将他派往国外,远离战场。这段时期,他只能在政府机关担任一些闲职,与军旅生涯渐行渐远。直到1944年,局势才出现转机。

孙元良的叔叔,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孙震出手相助。在孙震的运作下,孙元良重返军界,担任十六兵团中将司令。同时,他还兼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执掌兵权。

十六兵团原本隶属于郑州指挥所,是一支机动性较强的部队。1948年10月,随着战局变化,蒋介石调整战略布局,决定放弃郑州。十六兵团也随之改归徐州"剿总"指挥,成为淮海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孙元良带领十六兵团进驻徐州后,与黄百韬第七兵团、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共同驻守。这四支主力部队总兵力接近50万人,构成了国民党在淮海战场的重要防线。但在这四支主力中,孙元良的十六兵团实力最弱,仅有两个军的编制。

从南京青楼的狼狈逃生,到重返军界领导十六兵团,孙元良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这段经历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军事生涯,也为后来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埋下了伏笔。这位"逃跑将军"的故事,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困境重重 剿总分歧显现

1948年11月底,淮海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解放军华野部队从徐州南部西下,对孙元良部发起猛烈进攻。这一攻势不仅牵制了孙元良部,还直接威胁到徐州南部防线的稳定。

蒋介石权衡利弊后,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徐州。同时,他命令徐州的三个野战兵团转向宿县,解救陷入重围的黄维兵团。12月1日,剿总副总指挥杜聿明率领三大兵团近30万大军踏上征程。

按照既定计划,部队先向西行军,到达萧县后再转向南进。但事与愿违,部队行至陈官庄时,遭到解放军的重重包围。短短三天时间,国民党部队就陷入断粮困境。

各部队开始四处寻找补给,其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引起了众人注意。这支部队身穿草绿色人字布军服,头戴"粉色荷花"钢盔,足登"土黄色"反毛皮靴,左臂缠着黄色布条,正是孙元良的警卫团。

警卫团的特殊着装源于一个不寻常的决定。在徐州弃守前,孙元良部的九十九军被调往蚌埠,归李延年指挥。为了弥补兵力空缺,杜聿明将当地宪兵部队改编为孙元良的警卫团。

12月6日,陈官庄战局进一步恶化。杜聿明在指挥部召集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位兵团司令,商议突围事宜。会议中,三位将领各执一词,展现出鲜明的立场差异。

邱清泉以部队难以脱离接触为由,对突围持保留态度。李弥则以部队已经撤退分散为由,表示不愿突围。在三人中,只有孙元良坚定支持突围行动。

杜聿明综合各方意见后,决定实施突围计划。他为三个兵团分别制定了突围路线:李弥兵团向东、邱清泉兵团向南、孙元良兵团向西,采取离心突围战术。

但突围命令下达不久,情况又有变化。邱清泉回到部队后召集各级将领,却遭到普遍反对。这些将领不愿放弃精良装备,特别是美式装备齐全的第五军,更是坚决反对突围。

杜聿明得知这一情况后,突围决心动摇。他随即下达第二道命令,要求各部停止突围准备。然而,这道命令并未传达到孙元良部。更令人费解的是,孙元良部与剿总之间的通讯突然中断。

在这危急时刻,包围圈内电闪雷鸣,炮火连天。但诡异的是,在方圆仅20公里的包围圈内,剿总竟然无法与孙元良部取得任何联系。这种通讯中断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暗中谋划 意欲寻机而逃

在紧张的战局中,孙元良的行动令人生疑。12月6日的会议结束后,他立即带领高级幕僚前往第四十七军第一二五师驻地,这支部队配备有战车,是十六兵团中装备最精良的队伍。

孙元良找来师长陈玲,当面布置突围任务。他明确指示:兵团突围时由一二五师负责掩护,突围后部队先到阜阳集结,再转往武汉。更令人意外的是,他随后下达了一道特殊命令。

这道命令直接让通信营将所有电话线截断,同时停止电台收发报工作。孙元良还特别强调:对于指挥部发来的电报,一律不予接收。这个举动完全切断了与上级的联系渠道。

随后,孙元良开始了突围的具体部署。他命令将所有大炮集中在一处,在黄昏前以排炮阵势疯狂轰击解放军阵地。这种做法看似是为了掩护突围,实则是在处理无法带走的装备。

炮击结束后,四十一军炮兵营长周镇麟接到命令:将所有火炮全部销毁。同时,部队将带不走的汽车和辎重集中到炮阵地附近,浇上汽油付之一炬。滚滚浓烟升起,成为突围前的信号。

突围行动开始后,十六兵团的队伍显得杂乱无章。由于没有划分明确的突围路线,部队在行进中相互拥挤,陷入混乱。一夜激战下来,约有一半的部队未能冲出包围圈。

第二天天明时分,包围圈内到处都是被冲散的部队。这些零散人马约有六七千人,在杜聿明的命令下重新组建为第二兵团七十二军一二二师,由熊顺义担任师长。

在这场混乱的突围中,各级指挥官的命运各不相同。一二五师师长陈玲带领部分人马掩护兵团部突围,最终在夏邑附近向解放军投诚。十六兵团的多名高级将领,包括第二处处长易啸夫、第四十一军军长胡临聪等人,全部被俘。

更为惨烈的是,兵团参谋长张益霖在随孙突围时身负重伤,最终死在包围圈内的朱暗楼。相比之下,警卫团的命运也令人唏嘘。这支由宪兵改编而来的部队,因为未能及时得到突围消息,被孙元良抛在了包围圈内。

在整个突围过程中,孙元良的表现处处透着蹊跷。从主动切断通讯,到选择精锐部队掩护,再到抛弃警卫团独自突围,每一步都显示出他早有预谋。这些行动证实了一个事实:所谓的"未收到第二道命令",不过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托词。

化装逃生 世事难料终局

在突围后的十二天里,孙元良如同人间蒸发。直到12月18日,信阳火车站候车室里出现了一位面带倦容的农民,正是化装后的孙元良。他找到一处公用电话,拨通了信阳城内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的电话。

张轸接到电话时正在与保密局豫南站站长秦舞基商谈公务。得知孙元良的处境后,张轸立即派遣秦舞基前往车站接应。秦舞基接到孙元良后,立即安排了食宿,并为他准备了新的衣装。

随后,孙元良辗转来到第五十八军军部,与军长鲁道源进行了会面。会谈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省政府招待所,与张轸当面商议后续事宜。就在第二天,蒋介石的指示通过侍从室传达到张轸处。

蒋介石的命令很简单:命令孙元良立即前往汉口,乘飞机返回南京,等候召见。孙元良接到命令后,立即启程离开信阳。此时的陈官庄战场上,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

留在包围圈内的十六兵团残部被编入第一二二师。12月12日,这支部队奉邱清泉之命攻占后刘园,但士气低落,作战意愿不强。部队在战斗中再次遭受重创,狼狈撤退。

邱清泉对第一二二师的表现极为不满,通过电话对他们进行严厉训斥。然而,这支被打散重组的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1949年1月9日,在解放军的政治攻势下,第一二二师随七十二军一起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

那个夜晚,第一二二师在解放军干部的带领下,沿着公路向后方转移。路上,他们遇到了正在向陈官庄推进的解放军部队。有战士打趣道:"你们去后方吧,那里有热腾腾的饺子。"

第二天,整个陈官庄战场迎来了最后的结局。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杜聿明在战斗中被俘,邱清泉战死,李弥则效仿孙元良,化装逃脱。

回顾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从撤离徐州到离开包围圈,前后仅用六天时间。扣除在路上行军的两天,他在包围圈内实际停留时间不过四天。反观其他部队,从进入包围圈到全军覆没,整整耗时六个星期。

这场战役结束后,战史研究者对孙元良的突围行为提出诸多质疑。如果说南京保卫战时的"青楼"之逃还可以说是临时起意,那么这次淮海战役中的突围,则明显带有精心策划的痕迹。主动切断通讯、选择性携带部队、提前安排逃生路线,每一步都显示出他的刻意安排。

从某种意义上说,淮海战役中的孙元良演绎了一场完美的"逃生记"。然而,这种完美背后,是数万将士的生命与忠诚的牺牲。这位"逃跑将军"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在历史的书页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0 阅读:95
伟毅看历史故事

伟毅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