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各地开展的社区安全宣传活动中,民警郑重建议居民在安装家用摄像头时务必谨慎。这一建议迅速引发公众对家用摄像头隐私与安全隐患的高度关注。当下,智能家居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家用摄像头作为一款热门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安全防范、老人儿童照护以及宠物监控等场景。不过,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却不容小觑。
民警强调,家用摄像头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隐私泄露风险。当前市面上的家用摄像头大多依赖WiFi连接,所录制的视频通常会上传至云盘保存。若用户设置的密码过于简单,或是未能及时更新密码,不法分子便极有可能利用技术手段破解密码,进而获取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内容。曾有北京的住户遭遇黑客入侵家用摄像头,私密画面被截取,黑客甚至索要比特币进行敲诈勒索,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除了隐私泄露,家用摄像头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未经他人同意拍摄其私密空间,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在不少邻里纠纷中,部分居民因摄像头拍摄范围涵盖邻居的阳台、窗户等私人区域,被邻居起诉侵犯隐私权,最终不得不拆除摄像头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长期处于摄像头监控之下,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及家庭关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被监控环境中,人们容易产生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感觉隐私和自由受限。在家庭场景里,摄像头的存在可能引发信任危机,比如家长用摄像头监督孩子学习,易引起孩子反感,觉得不被信任;夫妻间互相监控,也容易引发矛盾与争吵。
为有效降低家用摄像头带来的风险,民警给出以下专业建议:
- 网络安全设置:建议将家庭网络设置为局域网,严格限制摄像头的网络访问,仅在有远程查看需求时临时连接外网,以此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 合理规划安装位置:尽量避免在卧室、浴室等私密场所安装摄像头。若有安装必要,应将摄像头安装在客厅、门口等公共区域,并仔细调整拍摄角度,防止拍摄到邻居的私人空间。
- 选择优质品牌产品:务必选择正规品牌、信誉良好的摄像头产品。这类品牌通常在技术研发和安全防护方面投入更多,能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同时,要查看产品是否具备3C认证等相关安全认证。
- 强化密码管理:设置包含数字、字母、特殊字符的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开启双重认证功能,进一步增强账户安全性。
- 定期维护检查:定期检查摄像头的运行状态,查看是否存在异常连接或数据传输。及时更新摄像头的固件和软件,修复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尽管家用摄像头存在一定风险,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家中有老人、儿童或行动不便的人员需要照顾,或是用于防范盗窃等,合理使用摄像头仍能带来便利与安全保障。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用户也需提高安全意识,谨慎安装和使用家用摄像头,切实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