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武汉光谷的关山大道上,霓虹闪烁,车水马龙。
此时在30楼的一间办公室里,50多位年轻人紧张忙碌,满墙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北京公司的实时办公场景,他们正在两地24小时连线。
就在不到24小时之前,一个名叫Manus的AI产品突然爆红,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里。
而这一天的热度,让人不禁好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没有显眼的公司招牌,只有一面白墙和一个小小的红蝴蝶,一切都显得那么低调。
这里是武汉蝴蝶效应公司的总部,Manus的诞生地。
记者探访时,员工们依然在忙碌,座位间隔几乎没有空隙,像极了学校的机房,每排3米长的桌子上紧密排列着10台电脑。
一位员工笑着告诉记者:“企业发布Manus后访问量大增,大家几乎日日夜夜都在调整和优化系统,确保用户能够顺利使用。”这群年轻人早已习惯了连续的高强度工作,与其说他们在工作,不如说他们在追逐梦想。
主阵地在武汉,另一端在北京,两地连线办公已经是常态。
虽然他们忙得顾不上吃饭,但平静的神情与士气高昂的态度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
3月5日晚上10点,当B站用户“hidecloud”按下发布按钮时,没有人预料到随后的几小时内会引发怎样的波澜。
仅仅3个小时后,访问量便激增,Manus迅速成为各大头条的焦点话题。
次日清晨,整个团队一觉醒来,发现他们的产品已经彻底“出圈”。
公司的电话不断,朋友、合作伙伴的祝贺声此起彼伏。
社交媒体上更是炸开了锅,“天价邀请码”成为了热门话题。
这些意外的关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压力,也给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
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成功,员工们没有显得特别激动。
“今天来了多少拨访客?”一位员工无奈地说:“已经不分拨了,这拨人还没走下拨人在门外!
”即使在这样高强度的环境下,他们都只是平静地表示:“还有很多活要干。”
这支队伍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清一色的年轻面孔在一块块电脑屏幕前努力着。
作为这个年轻团队的领导者,1992年出生的肖弘也曾是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
他与团队成员们一直保持紧密的合作与沟通,大家彼此间喊话交流,快速解决问题,从未因陌生来访者的到来而分心。
这些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和干劲,但他们的低调和务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夸张的口号,也没有华而不实的企业文化。
这个“爆火”的经历是他们第一次遇到的,没有任何预案。
团队成员一致希望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更远。
肖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
他在创业初期推出过一款名为“微伴助手”的产品,并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用户数据从零到亿的增长。
对于他来说,从平凡到非凡的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也是他带领团队追求的方向。
走进蝴蝶效应公司的办公区,每排3米长的桌子上密密麻麻摆放着电脑,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无数个奋斗的夜晚。
像这种通宵达旦的加班早已是家常便饭,每个人都在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办公室里有一块英文墙饰,上面写着:“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不要让他人的意见淹没你内心的声音……”这句话激励着这里的每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夜幕降临,关山大道上的车流依旧不断,楼内的灯光依然明亮。
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更多的“创新蝴蝶”正在振翅,掀起一波波涟漪。
就像当年的“光谷四小龙”一样,今天的光谷,孕育着无数未来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
Manus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故事还在继续,只要种子种下了,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通过这一切,我们看到了年轻人拼搏的力量,也看到了创新之光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