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你唏嘘的国度!身未远,已相思,给你展现11年前的伊朗。

舍间工看国际 2024-10-17 17:46:51

第一篇:奔走德黑兰(续一)

一出机场就是出租车的天下,微凉的德黑兰(平均海拔1200米,相当于我们国家的贵阳市)清晨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寒意,也没有丝毫温暖,一起照章办事,有指示牌标明了票价,到市中心就是中巴50万,轿车40万,这个价位跟几个月前的驴友来的时候已经是翻倍了。没办法,谁让中国人来得多了呢。世界上本来没有涨价这一说,中国人来得多了,就有了涨价。哎,让后来者怎么办呢?图中此人算是租车管理者。略通英语。

奔向德黑兰的路上,轿车司机是这位老者。他在展示他儿子的照片,他说他儿子曾去过中国。车已经很旧很旧(当时对这个LOGO没印象,后来回国才知道它的名字:宝骏),但是只要能开,在伊朗是没有报废这个说法的。此时是当地时间早上六点半左右,阳光就已经逼迫你不得不戴墨镜了。

车速基本维持在130迈左右,不快不慢,很娴熟,有时甚至不握方向盘。出国之前我读过这方面的游记内容,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开车途中,此老者非要我的墨镜试试,我怕他强行交换,赶紧掏出两枚一元面值的中国硬币,填埋了他尚未萌动的心。因为我的眼镜可是比他的贵太多了。

刚刚 出机场,就已经看不到其他建筑物了。离市区大概40公里。

没有配套,没有工业,这个季节也没有绿草,因为,这是戈壁。别小看它,地下全是黑金----石油。伊朗石油储量世界第四,天然气储备世界第二。怪不得美国眼红。

这里跟广州就是两个世界,干的要命,虽然没到中午热的时候,但是干燥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进入市区了,放心,绝大部分没有红灯出现,任何时间基本全是黄灯闪烁,再加上此时很多人没有出来,不会交通拥堵。呵呵,事实上,在伊朗半个月还真没碰到真正意义上的堵车,更没看到什么交通事故。真是奇怪了。

这个牌子的车对于我而言,似熟悉又陌生。叫不出名字。(没想到宝骏的国际化之路这么早,其实因为美国经济制裁,倒是成全了中国车企,奇瑞、宝骏、力帆、吉利等等在这里卖的都挺好的。后来当地的朋友还特意发邮件问我买奇瑞行不行的问题。)一路上的车速没有低于120迈,却是劲头十足,毫不漂移。车虽破,怎奈性能好。

在德黑兰街头你是很难看到新车的,及时是新车也是标致206最多见。奔驰、宝马之类的半个月整个国家我就见过三辆。多数都像二手车。最多的是标致,各个时期的标致都有,往下依次是中国的、韩国的、日本的车较少,美国车?怎么可能有呢?

警察是有的,上班也是很早的,可惜就是基本上不管什么事,没有红灯就谈不上闯红灯,估计不撞车基本上用不上他。如果问路他会很热情。

后来,听伊朗的朋友评价德黑兰是摩托之城,此言不虚!这样的摩托随处可见,而且一到路口就是一窝蜂。

到了目的地,虽然老者强行多要了我们四万里亚尔,但是我们还是有好的跟两个司机合了影。毕竟是到伊朗之后的第一位“熟人”。一夜的飞行,只睡了三四个小时的我们,笑容难掩憔悴。

入住旅馆的院子,有些情趣,价格便宜。三个房间一晚300万里亚尔,相当于人民币540元。但是,没有任何洗漱备品。

当年是没有搜索软件的。在伊朗更不可能有谷歌搜索之类的。我在国内打印好了一些攻略。当时这样的信息主要来源还是“蚂蜂窝”网站。

很遗憾的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旅馆客满了。逼得我问老板,附近还有别的旅馆吗?他给我推荐了这家。还好,能放下我们十个人。

旅馆的主体楼和正门。

0 阅读:0
舍间工看国际

舍间工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