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春晚小品,那可是家家户户除夕夜必不可少的节目。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笑声不断,那种欢乐的氛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温暖。
不过,这些年越来越多人不看春晚了,说到底是因为那些真正会演小品的艺术家们都不怎么出现了。
回忆起小时候,每到春节晚会,大家最期待的就是赵本山、宋丹丹、巩汉林、赵丽蓉这些老面孔。
那时候的小品真是让人笑得合不拢嘴,现在的小品呢?
感觉总差那么点意思。
很多新出来的小品没有新鲜感,包袱也不够精彩,经常是开始挺喜庆,最后却搞得人情绪低落。
这和以前的小品完全不一样,以前的小品核心就是快乐,就是要让观众开开心心地度过这个团圆夜。
赵本山说过,小品的主题就是快乐,乐才是小品的灵魂,先不要想别的。
可现在的很多小品要么教育人,要么煽情,喜剧开场悲情收尾,一点都不高级,反而在新年的时候还惹得人流眼泪。
以前的小品演员都是专业的,像赵本山、宋丹丹、巩汉林、赵丽蓉、陈佩斯、朱时茂等等。
他们演的小品特别有味道,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捧腹大笑。
现在的很多小品变成了“大杂烩”,一个专业的小品演员带着几个影视演员、歌手或者流量明星一起上台,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以前的梗都是从春晚小品里出来的,现在反过来了,网络热词成了春晚小品里的梗。
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春节,他们的表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还记得那个《昨天、今天、明天》吗?
黑土和白云两位老人参加央视栏目《实话实说》,回忆了几十年生活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小品不仅仅是讲过去、现在和将来,更是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黑土为了追求白云大妈,经常暗送“秋波”。
白云大妈年轻时为了让黑土穿上毛衣,从生产队的羊身上薅羊毛,结果被批斗,还定了个“薅社会主义羊毛”的罪名。
经典台词“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赵本山和宋丹丹把一对憨厚朴实、热爱生活的农村老夫妻演得出神入化,令人记忆犹新。
还有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那可真是纯逗乐的小品。
陈小二为了演好角色,被导演要求一次次重复吃面条,到最后因为吃撑弯不下腰,观众笑得也直不起腰来。
陈佩斯的无实物表演开创了新的高度,当时看这个小品笑得肚子都痛了。
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的《打工奇遇》也很经典。
赵丽蓉饰演的淳朴老太太想学习开酒楼的经验开发家乡旅游资源,无意间到了一家黑心酒楼打工。
黑心经理请老太太扮演慈禧学报菜价,二锅头兑水说成宫廷玉液酒,一盘萝卜说成群英荟萃。
最后老太太遵从内心选择向物价局告发实情。
赵丽蓉当场写下“货真价实”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观众鼓掌连声叫好。
其实赵丽蓉没正式上过学,也没写过毛笔字,那几个字是她苦练半个月才练出来的。
更让人感动的是,赵丽蓉当时的右腿膝关节发炎红肿,疼痛难忍,但她在台上还是坚持精彩表演,结束后才被担架抬去医院治疗。
这就是艺术家的真诚,对于春晚小品她是用心且热爱的。
巩汉林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如果没有好作品,就不要上春晚,要学会封杀自己。
你千万不要想着大家要看你,观众要看的是你站在舞台上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春晚舞台对我来说很重要,非常留恋,但不能贪恋,一个‘贪’字把自己毁了,同时也把从事的艺术给毁了。”
原来,真正的小品艺术家们都知道,如果不能再创作出好的小品,宁愿不上春晚,也绝不糊弄观众。
赵本山、宋丹丹、巩汉林、赵丽蓉、陈佩斯、朱时茂、冯巩、牛莉……还好是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童年,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忘的春晚小品。
那时候的小品,真的是用心去做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现在的小品虽然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但总觉得少了些当年的味道。
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吧。
不过,那些经典的春晚小品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每当想起,依然能让人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