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圈里,于和伟一直是个能挑大梁的演员。
去年,他一口气出演了五部重量级影视剧,像《西北岁月》、《我是刑警》这样的作品都出自他手。
今年,他的新剧目更是让人期待,《深海1950》、《惊变》等三部电视剧即将播出,光是看这些片名就知道它们的分量不轻,预示着于和伟又要在新的一年里干大活了。
说起于和伟的动力源泉,那得从他小时候讲起。
于和伟排行家中老九,家里有好多兄弟姐妹,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更不幸的是,他三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她每天起早贪黑,领着年幼的于和伟走街串巷卖红薯,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们家成了当地有名的贫困户。
尽管如此,于和伟的母亲从未失去志气与尊严。
她常常告诫孩子们:“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志气和尊严。”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自尊自强的心,不能因贫困而低头,更不能因此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于和伟的心中,成为他一生的做人准则。
于和伟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深知文化的重要性。
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她只能把上大学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最小的儿子身上。
于和伟的哥哥姐姐们也很懂事,放弃学业在外打工,帮助母亲撑起这个家,让于和伟能够专心读书。
于和伟自然珍惜这一切,他几乎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为他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于和伟的演艺事业崭露头角之后,母亲依旧提醒他要保持谦逊与低调。
为了避免儿子滋生骄傲自大的情绪,母亲很少在于和伟面前夸赞他的成就。
其实,每当看到儿子演的角色被打时,母亲都会心疼不已。
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母爱!
正是这种母爱成为于和伟能够挑大梁的动力。
无论是在默默奋斗的过去,还是在声名显赫的今天,母爱始终警示和激励着他,在喧嚣浮躁的娱乐圈保持难得的清醒和专注。
于和伟对演员使命与职责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他说,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们的自身修养不是个人私事,如果心是空的,你就会迷茫。
演员应当具备认真细致、有同情心、有共情能力等品质。
好演员要让观众动情,这也是他不断追求的方向。
塑造角色的首要工作就是认识角色,如果脱离生活,对生活的认知产生偏差,就无法创作出好作品。
每一位演员都肩负着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责任。
以《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为例,接到这个角色后,于和伟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泡在史学文献里,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流变与心路历程,熟悉陈独秀的大事小事,然后胸有成竹地投入拍摄。
所以,他饰演的陈独秀不仅是一个革命家,还充满了普通人的人之常情;既有威严与霸气,又有幽默与洒脱。
最终,他在那届“白玉兰”奖提名中脱颖而出,摘得最佳男主角奖。
在《西北岁月》中,于和伟饰演的刘志丹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他不仅演出了刘志丹投身革命的果决与坚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智慧与谋略,还用母亲给予他的良好遗传,演出了刘志丹身上的谦虚与和蔼。
比如在习仲勋到照金拜访刘志丹的那场戏中,刘志丹正在给战士们做饭,质朴无华的形象让习仲勋倍感亲切,尤其是刘志丹让习仲勋称他为“老刘”时,习仲勋更感到遇到了一位优秀的长者和导师。
特别是于和伟演绎刘志丹牺牲的那场戏,仿佛看到了逝世多年的母亲。
刘志丹中弹后仰望蓝天,与人间告别。
于和伟的目光是乐观与明亮的,没有一点悲怆之感,就像他要与母亲在天堂相会了。
于和伟出演《我是刑警》的动力依然来自母亲。
是母亲的坚韧让他精神饱满地完成了剧中的600多场戏;是母亲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让他面对罪犯挑衅时,情绪愤懑,演技炸裂。
剧中有一幕,基层刑警破案不力,使杀人犯张克寒逃窜8年,得意的张克寒竟然对着监控向公安干警挑衅。
于和伟演绎这场戏时,先是疾声大喊:“在场的干警都看看这个视频吧,这是张克寒向我们的挑衅!”
接着他气愤地走出办公区,顺手拿起一个饮料瓶,狠狠地摔在地上。
这一系列激烈的动作与言语,将一名刑警的血性与倔强演绎得淋漓尽致。
于和伟用母亲给予他的动力与情感,成就了《我是刑警》这部剧,使其成为2024年的佳作,并获得了广电总台颁发的“年度优秀电视剧”奖。
这不仅是对他演技的认可,更是他对母亲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