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一地城管部门要求商户门头牌匾禁用“红、黑、蓝”三色的消息引发热议。
蜜雪冰城等品牌招牌将被强行改色,商家在短视频平台无奈喊话“别走错”,城管部门却以“城市规划”为由含糊应对,文件未出便强行执行。
这场“颜色禁令”不仅折射出基层治理的简单粗暴,更暴露出某些部门“一禁了之”的官僚主义痼疾。

“三色禁令”为何沦为一场闹剧?
该市城管部门将红、黑、蓝列为“禁色”,却未提供任何科学依据或规划蓝图。
红色本就是商业招牌最常用的色彩,如蜜雪冰城等红底招牌早已成为品牌符号,强行改色不仅削弱辨识度,更涉嫌破坏商标权。更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影响广泛的政策,仅靠口头通知推进,既无文件支撑,也无补偿措施,如此颠倒程序、漠视民意的做法,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颜色霸权”背后是官僚主义的惯性作祟
“三色禁令”绝非个案,其本质是某些基层部门将城市管理简化为“一刀切”的权力傲慢。从“统一店铺招牌风格”到“禁止特定颜色”,这些政策往往打着“提升城市形象”的旗号,却无视商业规律与群众诉求。
当城管队员以管理者自居,将“我说你就听、我令你就改”奉为圭臬,当“城市规划”成为模糊不清的万能借口,权力的傲慢便暴露无遗。这种脱离实际、漠视民生的治理方式,不仅伤害商户利益,更在群众心中埋下对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质疑。
粗暴执法正在蚕食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核心在于法治化、可预期。“三色禁令”恰恰与之背道而驰。商户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变更,不仅要承受经济损失,更陷入对未来经营环境的不安。
试想,若今日可禁颜色,明日是否可禁字体?这种朝令夕改的执法方式,将严重动摇市场主体的信心。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运动式执法”成为常态,城市将逐渐失去商业活力,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地区的经济生态。
城市管理需要绣花功夫而非颜色暴力
城市治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平衡规范与活力、秩序与民生。真正科学的城市规划,应当基于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商户、群众意见,制定清晰明确的规则。
例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通过“色彩规划导则”对招牌色相、明度、饱和度进行规范,既保持整体风貌,又为商家留出创意空间;成都宽窄巷子则通过“一店一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些成功案例证明,精细化治理完全可以在规范与包容间找到平衡。
“三色禁令”事件,为基层治理敲响警钟:城市管理绝非简单的“颜色游戏”,更不是彰显权力的工具。唯有将法治思维贯穿始终,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让政策制定经得起阳光照射,才能让城市既有秩序之美,又充满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