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之战,手握六十万大军的陈友谅,为何最后会败给朱元璋?

大陈说书人阿 2024-12-05 17:02:46

原因很简单,就是陈友谅战略上的接连失误。让六十万大军魂断鄱阳湖,最后把胜利拱手让给了朱元璋。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鄱阳湖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

话还得说回龙湾一战。

1360年,陈友谅自立为大汉皇帝,随即讨伐朱元璋。

几十万水军沿江而下,如一把尖刀插进朱元璋的长江防线。

随着长江守军的溃败,陈友谅一路打到了应天府。

这应天府听起来陌生,但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南京。是明朝前期的首府,是朱元璋政权的大脑。

所以,这应天府绝对不能丢。

但面对已经兵临城下的海量敌军,朱元璋心里还是有些发怵。但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敌。

其实吧,当时朱元璋手下的不少谋士都支持弃城逃跑。甚至连投降陈友谅的呼声都相当大。

幸亏是天助朱元璋,一场突如其来的退潮打了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陈友谅的战船体量大,吃水深,正面硬刚那是完全不怂。

但这一退潮,陈友谅军的缺点就显露无遗。笨重的船只机动性差,无力在退潮前驶出龙湾。大量船只搁浅。就算陈友谅的战船再强大,上了岸那也是离了水的鲨鱼,什么也不是。朱元璋手下迅速登船,控制了陈军数艘战舰。

陈友谅见状,也只能坐小船仓皇逃离。

但朱元璋可不打算放过陈友谅。因为朱元璋觉得,在元末的割据军阀中,陈友谅对自己的威胁最大。

于是朱元璋手下追逐陈友谅数百里。就连陈友谅用来逃亡的小船,都被烧了个干净。在水军与陈友谅缠斗之时,朱元璋的陆军也没闲着。大军分五路齐下!连取太平,安庆等城。最后陈友谅只能退守武昌。

龙湾一战,陈友谅损失近百条战舰,死伤士兵不计其数。陈汉还这么丢了一小半的领土,不可不谓是元气大伤。

这无异于在陈友谅的动脉上直接开了一刀。

也是因此,陈友谅急着想复仇。急着想用一场大胜,来洗刷掉失败的屈辱。

但陈友谅的水军基本上都折在了龙湾,陈友谅不得不倾尽国力,重塑水军。按理来说,因为战船过于笨重,在龙湾一战吃了这么大的亏。陈友谅应该会吸取教训,改一下战船的模式吧。

陈友谅确实想了想自己为何会输,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定是船不够大导致的!

为此,陈友谅命人重修数百艘楼船。这楼船顾名思义,就是跟楼一样高的船。每艘楼船大概有三层,高数丈。

而且船壁用料考究结实,船上说话船下都听不到。船体通体用铁皮包裹,十分坚实。

楼船内部可容纳大量士兵,人马齐集于上,每层都设有走马棚。这样就算朱元璋军登船,面对的将是陈友谅的骑兵。

可以说陈友谅的每一艘楼船,都是个移动的军事堡垒。想想就离谱,陈友谅居然能想到在船上用骑兵!放眼世界历史,估计也没有几个神人能做到。

陈友谅不是没想过,自己的楼船如此笨重的后果。

所以为了船队能够协调进军,陈友谅要求把每艘楼船用铁链连上。

这一幕似曾相识啊,如果曹老板在天有灵的话,高低给陈友谅点个赞。

这陈友谅虽然读过几本书,但他显然没读过三国演义。而且这个时候,《三国演义》也还没写出来。不知道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被一把火烧掉了几百艘战舰的。

但此刻陈友谅军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倾尽国力的打造的战船,总不能让它们当花瓶停在港口里吧。

就在陈友谅想着,什么时候出兵最好时。朱元璋那边出事了。

1363年2月,张士诚趁着朱元璋在安丰立足未稳。命人直取安丰,由于小明王彼时居于安丰。朱元璋不得不亲自率主力驰援安丰。

陈友谅听说这事后,乐得都合不拢嘴了。这可真是想睡觉就来枕头啊!

手下人赶忙来劝谏陈友谅说:“朱元璋这一走,必定得带走不少兵力!应天府内部必定空虚!”

不如我们趁此机会,率军直扑应天!把朱元璋的老巢给端了!

这样就算朱元璋救出了小明王,也没有翻盘的希望了!

陈友谅听完,当即决定:“好!那我们就去打洪都城!”

手下听完都傻眼了,不说好去打应天吗,为什么要去打洪都呢?!

如果说陈友谅的楼船,是行走的军事堡垒。那洪都城就是真正的军事堡垒!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是朱元璋最仰赖的坚城之一。

就算陈友谅把手中的所有楼船全都压上洪都,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拿下城池。更别提城内还有一员骁将,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不管怎么想,打洪都都是一笔不划算的生意。

但彼时的陈友谅已经魔怔了,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告,执意进军洪都。

1363年,陈友谅率海陆军六十万人,齐进洪都。并带上了家眷百官,颇有一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气势。

眼看陈友谅军如海一般扑来,朱文正心一横,守城!

彼时,朱文正手下人马不过两万。陈友谅的六十万人,一人一口口水,都能把洪都给淹了。这该怎么守啊?!

朱文正不管这个,自己亲叔还在和张士诚死战呢。自己要是把洪都弄丢了,哪还有脸去见朱元璋!

随着楼船把洪都团团围住,云梯冲车陆军也已就位。陈友谅就等着部下给自己传来洪都城破的好消息了。但就这么等啊等,等了快三个月。洪都城破的消息没有,反而收到了朱元璋率军驰援洪都的消息。

陈友谅人都麻了。

六十万人围攻只有两万人的城,围攻了八十五天,最后还没打下来。说出来你让陈友谅的面子往哪搁?!

但朱元璋亲率的二十万大军明显威胁更大,陈友谅只能暂时放弃洪都。命楼船解除对洪都的包围,撤至鄱阳湖内。自己要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内展开一场划分天下的决战。

朱元璋军坐船驶到康郎山时,遥遥看见陈友谅的水军。朱元璋亲自布阵,与陈友谅的水师展开激战。

朱元璋的战船体型小,连日赶路士气也相当低迷。很难从正面啃动陈友谅的数百艘水上堡垒。

朱元璋手下大将张志雄,所乘战舰的桅杆被打断。和登船的陈友谅军展开激战,最后被数倍于己的敌军淹没,自刎而死。

大将丁普郎,在战斗中身中数十刀。连头都被砍掉,仍不肯倒下。以握着武器的姿势离世。

除此之外,徐公辅,陈弼等人皆在水战中身死。

不能看出,在鄱阳湖之战开始之时,朱元璋军并不占优势。甚至再这么打下去的话,朱元璋必败。

但看着湖面上,舟舰相连的陈友谅军。朱元璋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不然用火攻呢!既然当年周瑜可以火烧赤壁,那我为什么不能火烧鄱阳呢?!

但朱元璋很快陷入了和周瑜一样的困境,火攻是需要风的。自己需要东北风,但这鄱阳湖风平浪静,哪来的风啊!

自己手下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人,能开坛做法借东风。朱元璋一时也犯了难,难道老天真要让我死在鄱阳湖?!

在血战三日之后,朱元璋的鼻子里只有硝烟和血腥味。但在恍惚中,他却突然发现,这味道的方向不对。是从东北刮过来的!东北风来了!

真是天助朱元璋!于是其立即让手下准备装满了火药,苇草的小船。上面扎满了披着盔甲的稻草人,远远一看就和真人一样。

随后朱元璋又从军中精心挑选死士,让他们开着小船。一旦撞上了陈友谅的大船,就立刻点燃小船!

陈友谅的楼船在正面作战无敌,但面对如蚊子一样的小船就有些乏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船撞入楼船后,燃起剧烈的火焰。

火焰迅速沿着铁板的缝隙,烧向了整艘楼船。眼看船队中有船着火,其余的楼船立刻准备掉头。但楼船机动性差的缺点,在此刻暴露无遗。

船之间的铁链把船牢牢地连在一起。数艘楼船首尾相撞,竟卡在一起动弹不得。就像石块砸水面激起的涟漪一样,这“堵车”的涟漪迅速影响到了整支船队。

这给了朱元璋机会。

大量着火的小船扑向陈友谅的大船,火借风势。在东北风的协助下,大火迅速吞噬了陈友谅的大半水军。

等陈友谅得知此事后,湖面已经变为一片血红。浸满了鲜血的湖水,映射着湖面上的熊熊大火,彻底烧灭了陈友谅的野心。

在这次火攻中,陈友谅的弟弟陈友贵,陈友仁等全部身死。

但陈友谅和一般军阀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受挫后,他仍可以东山再起。

于是陈友谅就打算撤离鄱阳湖,和朱元璋的这笔账就来日再算吧。

但陈友谅多年以来埋下的祸根,也在那时开花结果。

这是因为陈友谅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明史》里评价陈友谅说,陈友谅好以权术驭下,性雄猜,卒皆败于其所恃。

这么看来,在陈友谅手下当官这压力可不小。陈友谅因为自身猜忌,而杀掉功臣的事屡屡发生。

所以陈友谅手下之人,不少都已离心离德。自然在陈友谅出现败迹之时,纷纷自谋出路。

在鄱阳湖大火后,陈友谅本来计划直接斩掉朱元璋。用斩首行动来扭转败局。

但计划却被手下提前泄露给朱元璋,眼见计划败露,陈友谅不得已只能撤退。但在撤退途中,其左右金吾将军也纷纷叛逃朱元璋。

这下陈友谅直接变成了光杆司令,处境更加尴尬。

陈友谅不是没想过和朱元璋谈谈。但在和朱元璋的数次磋商中,二人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眼看军中粮食见底,陈友谅心一横。在湖口集中优势兵力,居然把朱元璋的水军打出了一道口子。

陈友谅当即突围而出!

听着船后明军的喊杀声越来越小,陈友谅松了一口气。他从船舱中探出头,借着夕阳的余晖观察明军的动向。

彼时,陈友谅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可能在想东山再起,也可能在为鄱阳湖一战中死去的亲人感到悲伤。

但随即,一根箭矢呼啸而出。陈友谅的头颅被飞箭洞穿,当场殒命。明末霸占长江的一代枭雄,就这么草草的迎来了结局。

回顾陈友谅的一生,不难发现。鄱阳湖一战中,陈友谅为何会失败。

因为他的性格,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所以即便是战术上出现了失误,陈友谅仍然一已孤行。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导致其手下不再信任陈友谅。

在这么一次次的失误中,胜利就离陈友谅越来越远。再加上朱元璋本人运气不错,天运多次眷顾朱元璋。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即便陈友谅手握六十万大军。也难逃被朱元璋击败的命运。

0 阅读:56
大陈说书人阿

大陈说书人阿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