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神经科三大罕见病诊疗新突破

神时经 2025-03-04 04:21:55

国际罕见病日是为引起社会对罕见病群体关注而设立的全球性纪念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推动罕见病的研究、促进医疗保障政策的完善,从而改善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状况,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诊断、治疗和支持。2025年国际罕见病日的主题是“不止罕见”(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针对神经科医生关注的三大罕见疾病,梳理了截至2025年发表的关键性突破。

一、渐冻症(ALS):从延缓到精准干预

ASL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指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袭,肌肉逐渐萎缩无力,最终全身瘫痪,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这种被称为“世界五大绝症之首”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期通常只有3~5年。近年来,ASL的治疗从被动的延缓转变为主动的干预。

1.基因疗法托夫生注射液获批

针对SOD1基因突变的ALS患者,托夫生注射液(Tofersen)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沉默突变基因表达,显著延缓ASL进展,III期临床试验显示患者生存期延长30%以上。继美国FDA和欧洲EMA批准后,该药物在中国进入快速审评通道。

2.新型生物标志物与早期诊断

基于脑脊液神经丝轻链和血液外泌体检测的联合应用,ASL诊断周期缩短至1.5年,较传统4.8年大幅提升。

3.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

结合营养支持、呼吸机早期干预及经皮胃造瘘术(PEG),规范管理的ASL患者生存期可延长至10年以上,呼吸功能评估周期缩短至每3个月一次,显著降低呼吸衰竭风险。

二、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编辑与药物革新

DMD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主要发生于男性。据统计,全球平均每3500个新生男婴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病。患者在学龄前就会因骨骼肌不断退化出现肌肉无力或萎缩,导致不便行走。大概在7岁到12岁时,会彻底丧失行走能力,通常到20多岁就会因为心肌、呼吸肌无力而死亡。DMD作为最常见的儿童遗传性肌肉病,2025年迎来治疗方式的转变。

1.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中国科学家团队利用腺嘌呤碱基编辑器实现外显子跳跃效率达90%,成功恢复小鼠模型的dystrophin蛋白表达,肌肉功能接近正常水平。该研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2.首个DMD新药伐莫洛龙国内获批

伐莫洛龙通过解离型抗炎机制替代传统糖皮质激素,显著减少骨质流失与生长抑制的不良反应。关键试验VISION-DMD显示,患者行走能力改善率达40%,且耐受性良好。

3.慢性病管理模式推广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长期管理指南更新,涵盖心肌纤维化监测、呼吸康复及基因治疗衔接策略,推动DMD从“不可逆退行性疾病”向“慢性可控疾病”转型。

三、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改写预后

IMN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肌病,其主要特征是近端肌无力、肌纤维坏死以及肌肉活检时炎细胞浸润极少。这种疾病较为罕见,属于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独立亚型。近年来,IMNM的治疗也迎来了突破性进展。

1.靶向生物制剂应用

抗BAFF单抗(如Ianalumab)II期临床试验显示,IMNM复发率降低60%,CAR-T细胞疗法靶向CD19+B细胞亦取得突破,5年无轮椅生存率提升至90%以上。

2.补体抑制剂依库珠单抗

针对补体激活的IMNM亚型,依库珠单抗显著降低肌肉炎症与致残率,尤其适用于儿童隐匿性病例。

3.肌肉活检与抗体分型标准化

新版《中国特发性炎症性肌病诊治指南》强调SRP/HMGCR抗体检测联合肌肉活检,减少误诊率,指导分层治疗。

结语

医学的进步正将“不可治”变为“可控制”,从基因编辑到生物制剂,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科研与临床的协同努力。作为神经科医生,我们既是技术革新的践行者,也是患者希望的守护者。未来,随着脑机接口、AI辅助诊断等技术的融入,罕见病诊疗将迈向更高维度,真正实现“不止罕见”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 (2025). 2025国际罕见病日科普交流会信息

[2]谢春明, 吴迪. (2025). 神经系统罕见病诊疗进展综述

[3]王柠, 陈万金. (2024). 基因编辑治疗DMD的突破性研究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4). 伐莫洛龙获批公告

[5]李玲玲, 王晓平. (2024). 渐冻症护理指南更新

0 阅读:13
神时经

神时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