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启示录3:从《阴符经》三才互盗看AI注意力机制:破解人类注意力的终极密码

渊海探心 2025-02-21 15:26:05

在《黄帝阴符经》中,

开篇即提出“三才相盗”的哲学命题:

“天地,万物之盗;

万物,人之盗;

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这一思想揭示了天地人三才之间相互依存又暗藏玄机的关系。

其中,“人,万物之盗”一句尤为深刻——人虽能盗取万物以生存,

却也在无形中被万物反噬.

那么人被盗的又是什么呢?

从道家的观点看,是宝贵的“意”,

这个意,是起心动念的念头,

是关注时的凝聚力,

也就是注意力与精力。

正如探照灯一样,

方向指向哪,

灯光就打向哪。

意也是如此,

所以其动向就是注意力,

这里面是有“力”在的,

有力就有气血的推动和运行。

而“人,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的古老智慧,

与当代AI领域的“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不谋而合,

仿佛千年前的哲人已预见了人类与技术共生的深层逻辑。

先说说《阴符经》里的“盗人”,

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掠夺,

而是指人在与万物互动中,

因过度消耗注意力而反受其困。

正如李筌注解:

“人虽盗万物以养,但若沉溺于声色犬马,

反被万物役使,是为万物盗人。”

这里的“声色犬马”,

即人的注意力与精力投向的地方,

其背后的注意力和精力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核心能量。

在现代社会,这一现象愈发显著。

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信息过载……万物以“便利”之名,

不断争夺人类的注意力。

人们看似掌控着屏幕与信息,

实则被算法推荐、碎片化内容牵着走,

陷入“注意力赤字”的困境。

正如《阴符经》警示:“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当注意力被外物过度消耗,

人便如同被万物反噬的“盗人”,

失去对自我与世界的掌控。

这也是当代人普遍性的阳虚阴实症状的原因。

因为不能独立守神,

而是放神被盗。

我们下面可以从AI注意力机制的机理,

来破解注意力本质的现代密码

因为AI领域提出的“注意力机制”,可以给我们启示:

注意力机制本身是一柄双刃剑,

既能优化模型性能,也可能加剧注意力碎片化。

但其核心思想,却与《阴符经》的智慧相通。

注意力机制的本质是选择性聚焦。

AI的注意力机制模仿人类认知模式,

它是通过计算输入数据的重要性权重,

来动态分配计算资源。

例如,在机器翻译中,

模型会优先关注关键词(如动词、名词),

而非冗余的介词或连词。

这种“选择性聚焦”与《阴符经》中“盗”的智慧异曲同工:

万物盗天地之气,人盗万物之利,

但需“各得其宜”,方能平衡。

因此,我们要学的是《阴符经》强调“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即天地人需在动态平衡中和谐共生。

AI注意力机制的优化目标亦是如此:

既要提升模型效率,

又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数据源(如过度集中于高频词)。

姚期智团队提出的张量积注意力(TPA)通过动态分解键值对,

实现90%内存节省,

正是对“节制”的实践。

如果说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好注意力的分配。

如果说我们的注意力总和是可以增加的,

那么我们得先积蓄好注意力的蓄水池,

通过做大蛋糕再输出聚焦。

对于第二点,我们需要守神,

养精蓄锐。

对于第一点,我们需要学会在不同任务中瞬间切换。

因为人的脑区分工不同,

可以通过切换不同的学科、思考内容而实现脑部的轮流休息。

字节的创始人张一鸣他习惯延迟满足,

但同时,他自己设计的产品却是即时满足。

比如抖音这类产品,加剧了注意力碎片化。

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送“信息快餐”,

使用户陷入“快速反应—即时满足”的循环,

古人警语“万物盗人以劳役而致祸患”。

这警示我们,

技术应服务于人类注意力管理,

而非成为新的“盗贼”。

我们再回到《阴符经》中,

经文里指出,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说的就是“意”的产生和作用机理,

这是我们普通人,想要做事专注,

事业有成和修行有成的关键。

当前AI在注意力机制上的应用和探索,

本质上从侧面引到我们思考了一个古老的命题,

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资源,

同时避免被外物反噬?

毕竟,真正的“盗机”,在于顺应自然规律,

在索取与节制间找到平衡。

周易中的64卦,所有卦象都是在讲进退的分寸。

如《阴符经》所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地人如何能够实现“三才既安”的和谐状态,

取决于三才中的“人”,

如何在参赞天地化育中的实现三赢。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