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曹爽兄弟护卫魏帝出洛阳城,准备拜祭先帝曹叡高平陵,恰在此时,司马懿果断行动,策动政变,迅速掌控了洛阳城。这个事件让历史进入了一个胶着的阶段:如果当时曹爽选择抵抗到底,会不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局?
曹爽兄弟离开洛阳后,司马懿的忠实追随者、大司农桓范决定反抗司马懿,他逃出洛阳并向曹爽献策,建议挟天子前往许昌,动员各地兵马和粮草以对抗司马懿。然而,曹爽最终没有采纳桓范的谋略,而是选择接受司马懿的劝降条件。对于这个选择,许多历史学者和爱好者做出过各种假设:如果曹爽当时听取桓范的建议,历史可能会书写不同的一页。
在讨论曹爽是否有翻盘机会时,首先要考量政治合法性。尽管二者都自称魏臣,但曹爽因挟持尚未亲政的天子,被视为具有合法性优势。同样,司马懿虽未得到太后的全力支持,但其威望和军事控制力也不容忽视。曹爽手中确实握有天子这一政治王牌,但君主尚未全权施政,大多数士兵和官员对于“挟天子”和“拥天子”的区分并不明确,因此,天子在这个时候的政治号召力是沉默的。
相比之下,司马懿手中握有太后这张牌也不具绝对说服力。尽管在汉代,太后拥有废立君主的权力,但魏国早已有先例,曹丕在即位后明令禁止后宫干政。因此,太后的政治号召力远逊于天子。然而,相较于太后完全不得干政的原则,即便是尚未亲政的天子,也具备着可以争夺的正统优势。
具体而言,就算未亲政的天子与不得干政的太后各自采取支持立场,司马懿与曹爽的斗争更多地取决于两人的政治号召力,而按此比较,曹爽拥有明显优势。曹爽作为皇族宗亲,政治号召力显然更具正当性。而司马懿与曹真虽同为辅政大臣,但后者始终无法在政治影响力上与曹爽平分秋色。
再看两人的实际掌控力,即掌控的兵力对比。曹爽虽失去对禁军的控制,但仍能动员一支相当规模的军队。反观司马懿,其长年镇守雍凉,但地方军将对他的忠诚剂量有限。虽然司马懿在当时带有显赫战功,但这些战功依赖的是朝廷对其权威的认可,而非地方将士的绝对忠诚。
以西北战区(雍凉战区)为例,尽管司马懿在防御诸葛亮北伐中功勋卓著,但地方将领对于其权威的尊重大多是因朝廷的诏令,而非个人忠诚。例如,郭淮等战区将领,还与司马懿的竞争者曹真有较深的人脉关系,这说明,即便是其“旧部”,也不一定会全力支持司马懿内斗中的派系斗争。而曹爽掌权期间,以夏侯玄等将领分赴雍凉担任要职,更是牢牢掌握了西北战区的军政大权。如果曹爽带着天子上路,雍凉战区显然不会轻易违背天子的意愿。
在淮南战区,情况类似。淮南地区,历来是吴魏交兵的前线,兵力较强,且将领大多与夏侯玄关系匪浅,如文钦与毋丘俭,也都同期抗击江东势力,对于司马懿的举动,他们显然不会轻易站队,选择支持扣天子的曹爽可能性更大。
比较接近的是荆州战区,这里司马懿可能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曹爽在该区域也安插了一些亲信,但总体而言,司马懿在荆州的地位要坚固许多,可以迅速调集兵力响应政变。
另外一个区域是北方战区,这里将军孙礼等人对司马懿的意见较大,但因为较远的地理距离和战事掣肘,这一资源无法迅速形成有效的支持力量。总体而言,远距离的支持力量较难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洛阳城内的局势。
如果曹爽能够果断地下令前往许昌,并在地方上形成有力支援,历史或许会有另一番面貌。然而,曹爽没有果断决策。他在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时,最终选择了接受司马懿的劝降。文中提到的桓范的谋略,如果被曹爽及时采纳,局势究竟能不能逆转呢?毕竟当时曹爽在洛阳城外,而司马懿占据了洛阳城内的武库和禁军。
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曹爽未能行动,而天子在曹爽军中的现状,也成为司马懿最后决定动手的制约因素。如果曹爽当时坚决前往许昌,有可能利用当地的武库装备军队,再联合四方兵马,对抗司马懿的力量。然而在动兵前,司马懿迅速控制住洛水浮桥,让曹爽即便是下定决心奔赴许昌,也是难以达成的目标。
司马懿善于掌控局势,他不仅迅速控制了洛阳的武库和禁军,更懂得利用政治博弈,不直接攻击顶着天子的曹爽。这给了曹爽时间,但最终是曹爽自身的优柔寡断,未能果断行动,使得政治优势最终化为泡影。即便有谋略,没有果断的执行,也是一纸空谈。
曹爽最终无法利用手中的天子进行大范围的政治动员和军事整合,反而被司马懿逼得不得不接受和谈,在政治博弈中毫无建树。所以,尽管曹爽身具天子的名义,也有各地可调动的兵力,却因自身的犹豫,未能对抗司马懿的果决和锋芒。历史由此书写,曹爽的政治生涯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