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合妈妈
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说,湖北十堰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然猝死在家中的厕所,年仅6岁的孙子独自一人在家,看到爷爷去世后,没有慌乱地求救,也没有和父母亲人及时取得联系,而是冷静地给爷爷盖上了被子,直到社区网格员上门做防疫排查时,才将小男孩带离现场。
看到这样的新闻让人不禁感到非常地唏嘘和痛心,有网友说,孩子一个人太可怜了。也有网友说,孩子太小不懂事,还不知道害怕。还有网友说孩子太冷漠了,爷爷带他那么辛苦,爷爷离开了,他却不觉得悲伤。
01其实,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冷漠,并不是不爱爷爷,也不是不觉得悲伤,而是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一般来说,儿童在遭遇丧亲后,通常会经历以下4个阶段:
第1个阶段:休克期。
孩子会表现得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这种否认不是说孩子否认“死亡”这一事实,而是否认死亡对情绪的作用,以此来维持情况的控制和持续往常的生活。这个6岁的小男孩在爷爷刚刚去世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爷爷的去世太突然了,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时间“懵”了,他无法接受这种改变,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了深深的无助感,陷入了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状态,所以,他竭力回避自己的情绪,独自靠吃饼干来维持日常的生活。
第2个阶段:埋怨期。
孩子在遭遇重大危机时,往往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思维和表达方式。因为孩子的认知层次比较低,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以往形成的认知也面临着很大的考验,面对亲人的离世,孩子会觉得非常自责,责怪自己没能做什么,以避免亲人的死亡。还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把亲人的去世归咎于自己,认为亲人的去世,是因为自己不听话,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情,希望自己能够代替亲人去死,或者可以做什么事情能让亲人重新回来。
第3个阶段:抑郁期。
有的孩子会出现情绪低落、面无表情,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丧失以往的活动兴趣,逃避以往的同伴活动等等情形。有的孩子会表现得非常自制,尽管内心充满了无助和脆弱,但却选择把自己的悲伤和恐惧掩藏起来,以避免同伴对他投来歧视或异样的眼光,在旁人看来,会觉得孩子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有的孩子会出现一定的身体和行为症状,比如,夜间噩梦、失眠,食欲不振、身体不明原因地疼痛等等。
第4个阶段:恢复期。
孩子慢慢接受了失去亲人的事实,并且开始适应新的环境,重新与正常生活建立起联结。
02相关临床研究发现,丧亲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事发早期还是事过多年后进入成年期,丧亲儿和非丧亲儿在很多方面的功能表现都不同。包括情绪焦躁不安,性别角色混乱及相关行为,违法和犯罪行为,认知和学业创造力方面有很多差异。丧亲儿童在经历亲人死亡时如果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帮助,极容易导致病态或其他问题。
如何帮助丧亲的孩子减轻心理创伤?
在丧亲后,要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疏导,与此同时,父母要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安抚和照顾,给孩子充足的食物、玩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孩子以玩耍的方式重建经验。也要对孩子说一些善意的话语:“我一直都在,我会一直在这儿陪着你”,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孩子只有在觉得安全和被保护时,才会真实地表达情绪。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强迫孩子宣泄情绪。
情绪宣泄并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恢复,除非孩子自愿,不要强迫孩子表达、回想。强迫孩子表达、回想有可能会增强孩子的创伤性体验,导致再次创伤。
(2)、不对孩子做过高期待。
不要期待孩子可以很快走出创伤,以为通过干预就可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孩子的心理状态,有些创伤也许终身都不会过去,心理疏导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帮助孩子学会和创伤相处、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降低创伤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
(3)、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一定要去正规的心理机构,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以通过专业的手段来进行相应的辅导治疗。
恰当、完整地完成哀伤过程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这种永久的失落,体察内心的困惑和痛苦,接受这种失落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继续存活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百合妈妈寄语:
希望小男孩在父母的陪伴和适当的心理干预下,能够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而不是草率地把孩子丢给老人。也希望所有年轻的父母都能够给予家中的老人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安享晚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