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许多令人动容的友情故事。其中周恩来和陈赓的友谊尤为深厚。从黄埔军校的革命岁月开始,这两位革命战友的关系日渐深入。1961年,陈赓病逝的消息让周恩来感到深深的悲痛,甚至要求延迟追悼会直到他回到北京。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的关系如此牢不可破?让我们通过探索他们的共同经历,一探究竟。
陈赓,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将军家庭,祖辈曾是湘军的高级将领。仅有13岁的他,便随军参与战斗,经历了早年的烽火生涯。这段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军事素养。不久,陈赓决断脱离旧军阀体系,转而投身于那时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革命事业。
1924年,陈赓踏入广州讲武堂,学习期间表现出色,不久便考入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成为其第一期的杰出学生。在黄埔军校期间,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迅速凸显,与宋希濂、蒋先云一同被誉为“黄埔三杰”,备受同学和教官的推崇。
陈赓在1924年11月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迅速加入了蒋介石的东征军,作为一名年轻军官参与了对抗陈炯明的军事行动。由于第四团在战斗中表现出色,陈赓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担任东征军总指挥部的直属警卫。
在攻占五华县的战斗中,由于第三师师长谭曙卿的误判,蒋介石的指挥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蒋介石一度愤怒并自责至极,誓言要在战场上殉国。陈赓在此危急关头展现了冷静与忠诚,他安抚蒋介石,提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劝解,并劝慰蒋介石不必因为谭曙卿的失误而自责。
随着敌军迫近,陈赓知道保护蒋介石是保持国共合作关系的重要一环。他没有迟疑,立刻背起蒋介石强行撤退,凭借自己在军中的“飞毛腿”之称,背着蒋介石跑出十几公里,终于突破了敌军的包围。
在安全地带,由于通信设备的缺失,陈赓再次承担起送信的任务,不顾一夜奔波的疲惫,再次奔行160里,确保与周总理所在的第一师建立联系,此举最终帮助蒋介石摆脱困境。
蒋介石对陈赓的忠诚和勇敢印象深刻,极为器重他。然而在后来的黄埔军校内的党务整理中,蒋介石的清洗行动让陈赓选择了无悔的离开,这令蒋介石非常痛心。
1933年,当陈赓在上海被特务机构捕获后,蒋介石为了他的安全,急令将他转送至南昌。面对曾经的学生如今形容枯槁,蒋介石感叹陈赓“庶康,你瘦了”,陈赓却以幽默回应,提醒蒋介石身体同样未见好转,而天下尚未平定。
虽然蒋介石希望陈赓能回归国民党,陈赓的坚定立场和敏锐的反问却让蒋介石感到无言以对,终于放弃了说服的念头。
1947年,粟裕从山东调至中原战场,与刘邓、陈谢两路大军共同策略中原。12月,蒋介石为了决战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秘密集结重兵,打算摧毁这支力量后逐一击破其他抗战队伍。
粟裕得知蒋介石的意图后,向毛主席请战,表达希望与刘邓长期合作,破坏蒋的计划。毛主席立刻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并将陈赓的部队划归粟裕统一指挥。在粟裕的领导下,解放军连续发起多次战役,歼灭了蒋介石整编部队3.4万人,攻占了50多座重要城镇。从南昌起义开始结缘的两人,终于得以在战场上正式会师。
二人一见如故,陈赓对粟裕长期以来的威名印象深刻,会面后赞叹道:“以前常听说粟裕将军厉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虽然两人相处时间不过20多天,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在战火硝烟中结下的深厚友谊,这种关系也深刻影响了各自的部下。
由于战争成果显著,战场清理时,两军部队都想将最好的战利品留给对方。其中陈赓的部队甚至表示:“我们只是在前线稍作拦截,真正的功劳应归功于付出巨大努力的华野同志们。”然而粟裕并未给陈赓部队让步的机会,直接命令将这次战役中缴获的最优质武器全部送到陈赓部队手中。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自从1947年相识以后,粟裕与陈赓二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51年9月,中央和毛主席决定调任粟裕为副总参谋长,负责作战事宜。得知此消息后,粟裕主动推荐陈赓,认为陈赓更适合这一职位,但最终未能如愿,因为毛主席和中央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多次讨论,认为粟裕更适合此职,因此周总理驳回了粟裕的建议。
粟裕进入总参谋部后不久,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向毛主席提出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校的建议。中央批准后,粟裕面临选择适合的校长人选的难题。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再次想到了曾在红军大学担任校长,并以黄埔军校“黄埔三杰”之一身份闻名的陈赓,确定他能够担此重任。
朝鲜战争战事已渐平息,粟裕的建议得到中央同意后,陈赓被调回国内。陈赓不负众望,从无到有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办得井井有条,连钱学森看后都颇为赞叹。
多年来,陈赓与粟裕在共同的军事生涯中建立了坚实的友谊。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由于某些误解,粟裕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在这风雨飘摇之际,许多人选择沉默,但陈赓却毅然为粟裕辩护,公开发声支持老友。当有人质疑粟裕的军事能力时,陈赓愤怒地反驳:“如果说粟裕不会打仗,那么我想知道,在中国还有谁能打,请他出来让我见识一下!”
陈赓这番话一说,现场所有人都没话说了,以后大家都知道陈赓和粟裕的关系铁得很,是真正的好兄弟。
后来陈赓和粟裕俩人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不管是工作还是其他方面都能互相支持。甚至连生病都是一前一后,两人还同时住进了上海的同一家疗养院。
1961年初的一个清晨,陈赓在家中做完晨练后,正准备前往办公室。当他拿起公文包,正要步出家门时,车已在门外待命。就在他手刚触到车门准备打开的瞬间,他年幼的儿子欢快地从屋内跑来,一边跳一边指着家里,兴奋地告诉他:“爸爸,有人电话找你!
陈赓向司机道了歉,示意他先在车外等候,随后他转身回到屋内接电话,小儿子也蹦蹦跳跳地跟了回去。
不一会儿,小男孩儿又跑了出来,但这次他的小脸上挂着泪珠。司机见状,感到不解又担忧,立即上前询问:“怎么了,小家伙?你爸爸在做什么?”
小男孩泣不成声地拉住司机的手,“叔叔,快去看看吧,爸爸在哭。
司机心中一紧,他深知陈赓一向坚韧不拔,哪怕在战场上负伤也从未流露出悲伤之情。这种情况下的泪水,定是非同小可。他快步抱起孩子,急匆匆地走回客厅。
“首长!”他喊道,但迎接他的却是让人震惊的一幕。
陈赓倒在地上,面色苍白,唇色失去血色,一头汗水浸湿的头发黏贴在额头。旁边的电话筒也掉落在地,摆放杂乱。
司机立即反应过来,赶紧将陈赓抱起来冲出家门,把他放在车后座上,飞速驾车前往最近的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告诉他,多年的战伤和过度劳累让陈赓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必须长时间卧床休息,否则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但陈赓性格倔强,一旦清醒便又开始处理工作文件,仿佛想把医院的病房变成他的临时办公室。尽管医生和家人再三劝说,他仍旧坚持要在病床上工作。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的妻子傅涯感到无奈,只得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了陈赓的健康状况。两位领导听后非常关心,立刻指示医院动用一切优质资源确保陈赓得到最佳治疗,并坚决要求他停止工作,转至疗养院进行长期休养。
在疗养院中,陈赓与同样因健康问题被安排休养的粟裕重逢。两位老将军在病榻之间找到了相互慰藉的方式,常聚一堂,畅谈军事历史和当下形势。但在一个三月的清晨,当陈赓正在撰写《作战经验总结》时,突遭心脏病发作,紧急抢救后仍宣告不治。
陈赓逝世的消息迅速传开,粟裕闻讯后悲痛欲绝,泪流不止。就在前一天,两人还一同讨论军事策略,今日却永隔天涯。旁人尽管劝慰,粟裕仍难以抑制内心的哀伤,情绪激动下导致缺氧晕厥。经过紧急医治,他才慢慢恢复意识,醒来依旧泪流不止。
此外李克农得知消息也无法自制,泣不成声。他无法接受这位多年战友、挚友的离去,脑海中回响的全是陈赓生前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
到了中午,李克农情绪仍未平复,护士送来午餐,他黯然神伤,独自倒了一杯酒。长时间沉默后,他突然将酒杯猛地摔在地上,泪眼婆娑地说:“陈赓都走了,这酒又有何味道?
与此同时,正在广东视察的周总理接到了来自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知。工作人员沉重地告诉他:“陈赓大将已经去世。” 周总理听后,泪水模糊了双眼,颤声说:“请转告中央,陈赓同志的追悼会要等到我回到北京再举行。我必须亲自主持他的追悼会!”
追悼会那天,周恩来沉重地走进会场,眼中含着泪光。他在陈赓的遗像前深深一鞠躬,悲痛地说:“陈赓,你这么年轻就离开了我们!你曾在战场上救过我,我还没来得及报答你的恩情,你怎么就这样离开了呢!”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痛苦。
许多北京的老战友也纷纷来到追悼会现场,刘伯承将军站在灵前久久不愿离开,眼睛红肿,这几天他不知流了多少泪。随着追悼会的结束,刘伯承哽咽地说:“我再也听不到陈赓亲切地叫我‘师长’了!我多希望能再听他叫我一声师长啊!”他的声音中透露着深深的哀伤和不舍。
虽然毛主席没有亲自到场,他深感哀伤,对身边的秘书说:“我就不去了!陈赓是我深爱的将军,我怕见到他的骨灰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几年后的一个晚宴,毛主席在家中邀请了朱德和周恩来,肖劲光带来了一罐湖南的辣酱。毛主席品尝了一口后,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陈赓,他说:“以前在陕北时,陈赓经常给我送辣酱。我真的很怀念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