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不敢碰的喜马拉雅山,印度偏要搞动静!硬是修路挖隧道?

霸名玩转世界 2025-01-07 18:36:51

引言

中国都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动土的喜马拉雅山,印度偏要“搞个大新闻”,硬是在这片“世界屋脊”上修路、挖隧道,结果玩砸了。

水坝溃坝、公路坍塌,接二连三的基建事故,让人不得不怀疑,印度这基建水平,哪能啃得下喜马拉雅山这块“硬骨头”?

为什么印度基建总出毛病还要继续修,他们到底图个什么?

一、世界屋脊和豆腐渣工程

印度这基建之魂,早在2020年9月,就已经开始熊熊燃烧。

又修路又挖隧道,一副要跟中国“掰手腕”的架势,当时印度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幕。

在拉达克地区一个靠近中印边境的村庄附近,工人们正在用挖掘机把一块块巨石推入赞斯卡河,为一条战略公路开路。

据说这是印度唯一一条可全年通往“拉达克地区”大部分地区的道路。

印度官员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条路修好后,就能快速调兵遣将,提升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存在。

可实际上这条路修得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除了修边境公路,印度基建瞅上的另外一个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世界屋脊。

喜马拉雅山脉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变化莫测,施工难度相当高,就连咱们中国,在青藏高原搞基建都得慎之又慎,步步为营。

可印度却偏偏非要在这片“世界屋脊”上大兴土木,结果悲剧频发。

2023年11月,印度北阿坎德邦一条正在施工的隧道突然坍塌,40多名工人被困在60米深的地下。消息一出,举国震惊。

救援行动迅速展开,但由于塌方严重,地形复杂,救援工作异常艰难,钻探机一点一点地推进,每前进一米都是在跟死神赛跑。

通过管道,救援人员向被困工人输送食物、水和氧气,并用对讲机保持联系,鼓励他们坚持住。

五天五夜,救援人员不眠不休,终于部分被困工人成功获救,但这起事故也再次暴露了印度基建的质量问题。

更让人揪心的是,就在该事件发生的前一个月,2023年10月,印度东北部锡金邦水电站也发生了溃坝事故。

暴雨导致冰川湖决堤,山洪倾泻而下,瞬间吞没了下游的村庄和城镇,足足22000多人受灾,损失惨重。

事后调查发现,溃坝的原因除了天灾,更有人祸的因素。

环保人士指出,在喜马拉雅山脉这样地质脆弱的地区大规模修建水坝,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

并且印度基建质量堪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脉这种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印度缺乏建造大型基础设施的能力。

为了赶工期,往往会牺牲工程质量,导致事故频发。

此前,印度在边境地区修建的桥梁和隧道就多次发生坍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边是豆腐渣工程频出,一边是不顾一切地大兴土木,印度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二、“大国梦”的代价

印度开始狂搞基建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

他们大兴土木的时间点,正是中印边境情况紧张的时期,印度一直有个“大国梦”,处处都想跟中国比个高低。

看到中国在基建领域的成就,印度心里自然是不服气的,于是也想着在边境地区搞点动静。

当然他们造桥修路、开凿堤坝,也是为了提升军事部署能力。

有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印度就可以更快地向边境地区调兵遣将,增强军事威慑力。

印度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经济实力。

全球疫情肆虐以来,印度经济受到了重创,在这种情况下,把大笔资金投入到边境基建,真的划算吗?

要知道,印度国内还有很多更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贫困、医疗、教育等等。

比起在边境地区穷兵黩武,真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再看看中国,同样是搞基建,效率和质量简直是天壤之别。

不说别的,就说青藏铁路,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堪称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印度修个隧道都能塌,修个大坝都能垮,这基建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基建项目注重经济效益,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而印度的基建项目,很多都是“形象工程”,投入巨大,产出却寥寥无几,甚至还会造成环境破坏。

基建搞得一塌糊涂,那印度的经济增长靠什么?

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外国企业,希望吸引外资来带动经济发展。可惜印度对外企的态度却让人捉摸不透,简直就像个“外企黑洞”。

三、“外企黑洞”的诞生

2024年5月,特斯拉和“印度特斯拉”的商标之争闹得沸沸扬扬,特斯拉一纸诉状,把一家印度电池制造商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商标侵权。

结果印度网友不干了,纷纷指责特斯拉“欺负”本土企业。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葩?但它恰恰反映了印度对外企的复杂态度。

既想吸引外资,又想保护本土企业,结果往往是两头不讨好。这还不是个例,近年来不少跨国巨头都在印度市场栽了跟头。

不少高端欧美外企进驻之后,都曾被印度政府以各种理由罚款,金额动辄数十亿,堪称“天价罚单”,就连中国的手机品牌也没能幸免。

印度政府为什么对外企这么“不友好”,因为他们打的是一手“保护主义”的牌。

简单来说,就是想通过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等手段,迫使外国企业帮助印度建设完善自己的产业,从而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

看看印度政府对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就知道了:开放印度资本入股、核心高管必须由印度籍人士担任、由印度企业制造和组装手机等等,简直就是“霸王条款”。

除了“保护主义”,印度对外企的强硬态度还体现在监管规则的不透明,和政策法规的朝令夕改上,今天出台一个政策,明天又改一个,让外企无所适从。

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就因为在印度的收购行为,被印度政府追缴了巨额税款,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苏格兰凯恩能源公司身上,这让外国投资者对印度的营商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担忧。

此外,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烦琐的行政审批手续以及严重的腐败问题,也让外企苦不堪言,如此恶劣的营商环境,自然吓跑了不少外国投资者。

行业巨头纷纷撤离,对印度经济的长期发展无疑是一记重击。

没有外资的注入,印度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举步维艰,就业市场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莫迪执政十年,印度经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距离真正的“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莫迪经济学”的演变,或许可以窥见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印度的未来之路

“莫迪经济学”1.0版本,主打“厕所革命”,关注民生问题;2.0版本,则聚焦“印度制造”,希望吸引外资,促进制造业发展;到了3.0版本,印度的胃口更大了。

他们开始布局基建、数字网络和清洁能源,甚至喊出了要造新能源车的口号,野心勃勃地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抢占先机。

印度的发展规划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却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基建方面,豆腐渣工程频出,效率低下;数字网络方面,虽然印度的IT产业发展迅速,但数字鸿沟依然巨大,很多农村地区至今还没有网络覆盖,

清洁能源方面,印度虽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实际进展缓慢,仍然高度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

除了这些具体的领域,印度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印度的文盲率仍然很高,尤其是女性文盲率,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还有就是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不仅造成了社会不公,也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而且贪污腐败盛行,腐败问题侵蚀着印度的经济肌体,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吓跑了外国投资者。

除了国内的难题,印度的地缘政治野心也给其未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印度一直把自己当做南亚地区的“老大”,积极寻求地区影响力,并和周边国家,特别是巴基斯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

庞大的人口基数、年轻的劳动力结构、蓬勃发展的IT产业,都为印度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但与此同时,印度也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克服结构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其“大国梦”。

结语

一边喊着要赶超中国,一边却又被各种内忧外患拖后腿。

豆腐渣工程频出,外企纷纷撤离,这印度想在世界舞台上C位出道,不是光喊口号就能行的,先把家里的事儿整明白,再出去跟人掰手腕也不迟。

基建得搞扎实,营商环境得改善,教育医疗得跟上,贪污腐败得整治这些硬骨头,印度啃得动吗?

这大戏才刚刚开场,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等待时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中国新闻网2023-11-17印度隧道塌陷:救援行动已持续五天 40名工人仍被困

中国日报网2024-05-25印度“外企黑洞”:基础建设与管理落后的双重困局

0 阅读:179
霸名玩转世界

霸名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