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传世佳篇就像一曲悠扬的老歌,经历时间越久,就越能散发独特的韵味。无论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山水的热爱,诗人一定会将真实情感倾注于诗,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很多名作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在于真挚的情感,而且具有独特的意象。精炼的文字,和谐的节奏,朗朗上口,都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介绍元稹的一首佳作,一起欣赏:

和乐天早春见寄
中唐 · 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志同道合,他们常以诗唱和,共论诗文,“元白” 之名盛极一时。即便分隔两地,他们也频繁书信往来,以诗寄情。
元稹被贬之后,白居易牵挂不已,不时写诗慰问,元稹亦深情回应,一份真情在彼此酬答的诗篇中熠熠生辉。
白居易在一年的早春题诗寄给元稹,元稹也赋诗回应。他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一派早春景象,抒发了与友人同沐春光、又不得同赏的遗憾。

"雨香云澹觉微和",首句打破常规,以嗅觉写雨,视觉写云,触觉写风,赋予春天一种馥郁的气息,让人仿佛能在细雨微风中,感受春天独有的清新与芬芳。
诗人通过感官的组合,将雨后氤氲气息凝为可触可感的物象。雨水浸润泥土的芬芳,云气渐淡的空明,以及肌肤感知的暖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湿润温软的江南烟雨中。
"谁送春声入棹歌",次句采用设问,又调动起人们的听觉。船夫的棹歌穿透雨幕,与初醒的春声交融一起。船歌与波涛的和鸣,好像代替了诗人对友人的召唤,也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灵动,让人感觉春的生机正在水波中荡漾。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颔联细腻地描写了身边的景物。萱草靠近北堂,很早就破土而出,其蓬勃长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东面柳树迎着春风,可以率先感受春天气息,枝条摇曳,生机盎然。
同时由于萱草的意象涉及母亲,北堂也经常代指母亲居住之处,诗人看见萱草早发,勾起了他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也会感慨自己归乡无计,更难有机会和白居易重聚,从而为下文的抒情打下铺垫。

颈联将视野推向更开阔的天地,"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冰雪消融,让湖水增添了几分秀色,波光粼粼,清澈动人,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江水送来潮头,激起层层波涛,远远望去,显得气势磅礴。
一“添”一“送”,展现出一静一动的画面,湖水因融雪而渐涨的过程,与江潮奔涌的场景形成对照,既有静态的柔美,又有动态的雄浑,展现出早春时节丰富多样的景象。同时这两句又暗喻诗人的情感起伏,其中既有冰雪消融的释然,又有心潮难平的激荡。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结尾动人心弦,也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元稹与白居易虽然共同迎来新年,也沐浴着同样的春光,他们却无法一起欣赏美丽的春景,凸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让整首诗在明媚春景中染上淡淡的哀愁。
诗人化用《神仙传》中费长房掌握缩地术的典故,然后又以"无由"二字将幻想击碎,这种明知不可为而念之的表述,将彼此不得相见的遗憾推向极致,真可谓最动人的思念。
元稹寄赠白居易的七律,首句打破常规,结尾更是动人心弦。全诗用词精妙,如“雨香、微和”等词,将抽象的感受具象化,给人以新奇独特的体验。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效果,全方位地展现了早春的景象,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让人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