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长平之战,秦国战神白起大败赵国,斩首四十万,奠定了他不败的神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白起在战后竟宁愿选择自刎,也不愿再度出征攻打赵国。
这究竟是怎样的隐情?是战场上的厌倦,还是宫廷里的权谋?又或者,是白起对赵国某种未明的敬畏?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为何甘愿自刎?
这背后隐藏的真相,足以震撼每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让我们一起揭开白起宁死不战的谜团,探寻这位战神心中不可言说的秘密。
长平之战的惨烈与后果公元前260年,在秦国相国范雎的谋划下,秦昭襄王选择了发动对赵国的进攻。他任命了军神级的将领白起为主帅,率领大军直取赵国政治和军事重镇邯郸。双方在长平一役中展开了殊死搏斗。
最终,在白起的精心部署和统帅之下,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赵军被生生宰割,竟有四十五万人丧生。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次,令赵国上下震惊。
但同时,这场胜利也让秦国的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让秦王嬴政的统一天下梦更进一步。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却给白起内心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他开始反思自己在战场上的所作所为,内疚地认为自己应当为这场浩劫负责。他再也不想往后挥剑伤敌了。
白起的内心转变事实上,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就开始对此感到内疚。战争虽然是必须的,但白起显然无法接受自己亲手杀害了如此多的生命。他不愿意再次率领军队出战,更不想去对付曾经的盟友赵国。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运用了各种阵法和战略,最终歼灭了赵军大部分精锐。但这场大胜利,给白起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他开始反思自己从前无情屠杀的行为,感到无法洗涤的罪疚。
一代战神白起,如今已经不再是铁石心肠的战斗机器。他开始畏惧战争,厌恶再次面对那些被自己屠杀的敌军。他知道,赵国定将以牙还牙,恨不得彻底消灭侵略者。
这样的白起,自然无法再次统领大军去打败赵国。他担心, 在与赵军的交锋中,双方的伤亡恐怕会更加惨烈。这不但不利于秦国的势力扩张,还会给自己的内心带来更大的痛苦。
所以当秦昭襄王屡次召他出征时,白起总是推托生病,寁可受罚而死,也不愿意率军进攻。他已经放下了往日的杀伐果断,而是选择了内心的平静。
白起与秦昭襄王的矛盾虽然白起已经下定决心,不愿意再次参与战争,但秦昭襄王显然还对他寄予厚望。公元前 258年,当白起拒绝进攻邯郸时,秦昭襄王根本无法理解白起的心情。在他看来,白起是一个军事天才,只要出战,定能再次取得胜利。
于是,秦昭襄王再次派遣了另一位将领王陵前往攻打邯郸。不过,结果并不如意,王陵损失了四万多人,依然未能攻下邯郸。秦昭襄王感到非常气愤,他想起了此前一直生病拒绝出征的白起,决定亲自前去请他出山。
但白起却对秦昭襄王的请求置之不理。他向秦王列举了多个理由,解释为什么此时不应该进攻邯郸:首先,赵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大为增强,在邯郸城下必将奋力抵抗,秦军必遭殃;其次,长平之战已经耗费了秦国大量兵力,后续难以补充;再者,如今诸侯国已经结盟,随时都可能包围并切断秦军的补给线。
白起的分析声音确凿,但在秦昭襄王眼里,这无疑都是借口。作为一名武将,他理应无条件地服从国王的号令,带兵出征。而白起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触犯了秦王的底线。
在这种矛盾对峙下,白起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不仅秦王不信任他,连曾经的盟友范雎也对他怀有戒心。范雎担心,如果白起再次战胜赵国,必将功高震主,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他游说秦王,劝说停止对赵国的进攻。最终,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与赵国和韩国达成休战协议。
白起再次拒绝出征的决心,也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下来。他看清了秦王和范雎的心思,深知自己已经得罪了两个实力强大的人物。如果再次出兵,必然会遭遇重重阻碍。
更重要的是,白起内心对长平之战的罪疚感越加沉重。他已经无法再次挥剑杀敌,也害怕看到战争带来的更多惨祸。因此,白起宁可被秦王处死,也不愿意再次亲自参与战争。
白起最终选择自刎公元前 257年,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出征。这一次,秦昭襄王甚至亲自前去拜访白起,希望能够直接说服这位战神。
但白起依旧坚持己见,他向秦王陈述了自己的理由:现在已经不是攻打赵国的最佳时机了,不如让天下安定下来休养生息。白起甚至直言,自己宁可受重罚而死,也不愿意去打一场必败的仗。
这番话无疑是在当头棒喝,直接打脸了秦昭襄王。作为国王,秦昭襄王理应被绝对服从,却遭遇了白起的公开质疑和反对。他既生气又无可奈何,只能默默离开。
很快,秦昭襄王下令赐给白起一把剑,强令他自刎而死。临终前,白起长叹自己犯下的罪孽,终于下定决心赎罪。他拔剑自刎,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之前,白起还曾公开向自己在长平之战中杀死的数十万赵军将士忏悔。他觉得,自己早已罪孽深重,理当以死谢罪。
这样的白起,已经远远不是当年那个杀神了。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给人心带来的创伤。他不再是一味追求胜利的将领,而是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追求内心的平静。
白起的结局让人不免感叹,一代战神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的道路。他明白,继续带兵征战只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无休止的梦魇。所以即便是面对国王的逼迫,他也毅然选择了自我牺牲,以死谢罪。
在长平之战之后,白起的心灵经历了彻底的蜕变。他从一个勇猛善战的将领,变成了一个内心深受煎熬的老者。这种转变,也同样体现在了秦王和范雎的心态变化上。
对于秦昭襄王而言,白起已经不再是可靠的战将。他想要的只是一个能够无条件执行命令的战斗机器,而非一个会质疑自己决策的将领。所以当白起再次拒绝出征时,秦王毫不犹豫地下令赐死。
而范雎也对白起产生了不信任。他担心如果白起再次大捷,必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主动劝说秦王停止对赵国的进攻,为的就是阻挠白起再次建立大功。
可以说,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一代杀神白起的内心经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平之战的惨烈,让他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愧疚和畏惧。他再也无法为所欲为,而是选择了隐退,最终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曾经的战神,也为我们呈现了一段难能可贵的内心独白。他告诉我们,战争并非只有刀光剑影,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考验和拷问。胜利的背后,总隐藏着无法弥补的创伤。
结语白起一生都在为战争而生存,最终却被战争彻底地摧毁了内心。这个曾经的战神,最后选择以自刎的方式了结了自己,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感悟。战争从来就不只是一场胜负,更是对人性的考验。
白起的遭遇告诉我们,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即便是最勇猛善战的将领,也会在内心遭受难以磨灭的创伤。他最终的选择,也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