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逐渐消失的10个“老行当”,你还有印象吗?

历史之韵 2024-12-23 14:25:05

前言:

曾经那些走街串巷的手工艺人,到现在已经渐渐失去了踪影,今天,我们一起回忆曾经那些风靡一时的10个老行当,有你熟悉的记忆吗?

一、磨刀匠:刀锋上的岁月歌谣

还记得儿时那熟悉的“磨剪子嘞,戗菜刀……吗?”调子拉得悠长,还带着韵味,”它如同乡村的晨钟暮鼓,预示着一天的开始与结束。

老李,那个总是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一头是磨刀石,一头是小板凳和工具箱的磨刀匠,曾是我们村头的一道风景。他手中的磨刀石,仿佛有魔力一般,能让钝刀重焕锋芒。可如今,不锈钢刀具的普及和网购的便捷,让磨刀匠的身影变得稀少而珍贵。

磨刀匠这行,可是个古老的手艺。想当年,铁质的刀具需要定期打磨,才能保持那份锐气。磨刀匠们用一双巧手,一块磨刀石,就能让刀具焕然一新。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人,更是乡村文化的播种者,传授着刀具保养的小窍门,讲述着关于刀的故事。可如今,这手艺却像老照片一样,渐渐泛黄,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二、竹编匠:编织中的生活艺术

江南水乡,竹影婆娑,竹编匠曾是那里的灵魂画手。他们用一双巧手,将竹子编织成生活的艺术品,竹篮、竹篓、竹席……每一件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可如今,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的泛滥,让竹编制品的市场日渐萎缩,竹编匠们也纷纷放下了手中的编织工具。

竹编技艺,那可是远古时期的传承。那时候,人们就地取材,用竹子编织出生活的必需品。竹编匠们通过一双巧手,将竹子变成了生活中的艺术品,既实用又美观。可如今,这技艺却像一首古老的歌谣,渐渐被人遗忘。那些曾经精美的竹编制品,也只能在博物馆里找到它们的身影了。

三、弹棉郎:棉絮中的温暖记忆

寒冷的冬日里,弹棉郎的出现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背着沉重的弹棉弓,走街串巷,为乡亲们弹制棉被。那“砰砰砰”的弹棉声,就像是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了冬日的温暖旋律。可如今,羽绒被、蚕丝被等新型被褥的兴起,让弹棉郎的生意日渐冷清。

弹棉技艺,那可是个古老的行当。想当年,棉被是人们过冬的宝贝,弹棉郎们用一双巧手,将棉絮弹得松软蓬松,再缝制成温暖的棉被。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人,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者,用一床床温暖的棉被,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房。可如今,这技艺却像一场梦,渐渐远去,只留下那份温暖的记忆。

四、锔碗匠:破碎中的重生艺术

以前啊,家家户户的瓷器、陶器破了,都会找锔碗匠来修补。锔碗匠们用金刚钻在瓷器上打孔,再用锔钉将其固定,让破碎的瓷器重获新生。这手艺,不仅体现了匠人的智慧,更蕴含着人们对物品的珍惜和节约的精神。可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让人们更愿意购买新的瓷器,而不是修补旧的。

锔碗技艺,那可是个古老的绝活。想当年,瓷器是珍贵的物品,破损后往往会被修补继续使用。锔碗匠们用精湛的技艺和耐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人,更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可如今,这技艺却像一块被遗忘的宝石,渐渐失去了光泽。

五、货郎担:流动中的商业风景

货郎担,那可是乡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货郎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售卖各种小商品,像糖果、玩具、针线等。他们的到来,总能吸引孩子们的围观和欢呼。可如今,超市和电商的普及,让货郎担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货郎担这行,可是个古老的商业形式。想当年,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中,乡村地区则依靠货郎担来满足日常需求。货郎们不仅售卖商品,还传播着城市的文化和信息,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重要桥梁。可如今,这行业却像一阵风,吹过就散了,只留下那份美好的回忆。

六、皮影戏:光影中的戏剧人生

皮影戏,那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用兽皮或纸板剪制的人物形象为道具,在灯光照射下通过艺人的操纵进行表演。可如今,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让皮影戏渐渐失去了观众和市场。许多皮影戏艺人面临着生计的困境,这传统艺术形式也面临着消亡的风险。

皮影戏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想当年,皮影戏是宫廷中的娱乐项目,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皮影戏艺人们用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可如今,这艺术却像一场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些曾经热闹的皮影戏台,也只能在记忆的深处寻找它们的身影了。

接生婆

在九十年代初,农村生孩子,不流行去医院生,很多农村人生孩子都是找接生婆来帮忙,接生婆都手脚麻利,以过来人的经验,引导产妇生产。接生婆把娃娃抱出来,她的使命圆满。然而现如今,接生婆这个行业已经消失....

如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的都到医院去生娃了,因为娃娃上户口需要出生证明,接生婆这一行当就没了……现在的90后,00后,估计没有听说过这个行业。

爆米花匠

小时候,爆米花匠师傅可是儿童的最爱,记得我童年时期,总是围坐在爆米花匠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将玉米粒投入火锅,等待着那一声巨响和飘散的香气。

爆米花匠的一声吆喝,我们会捂着耳朵,等待着爆炸声响起,然后白花花的爆米花就会倾泻而出,那时候爆米花的味道也非常的纯正。现在电影院、超市等地的爆米花再也没吃不吃小时候的味道了。

钉秤

在七八十年代那会,人们生活里做买卖交易时用的称重家伙是杆秤,因而那时钉秤不只是一门手艺,还是得让人觉得公道的活计,钉秤必须得保证公平,一点偏差都不能有。用杆秤称重得读数还得算价钱,可麻烦了。哪像现在的电子秤,钱数都有了。杆秤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铁匠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路上,总是能听见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铁匠铺里都有火炉跟手拉风箱。铁匠艺人就用铁锤造出各种各样人们生产或生活用的东西,比方铁锹、镰刀、锄头等。铁匠们凭自己的手艺挣钱养家糊口。

这10个正在消逝的老行当,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变迁的冰山一角。它们的消逝,不仅意味着一种技艺的失传,更意味着一种文化记忆的消失。

【免责声明】

文章叙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