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谈中越战争:谅山30分钟瘫痪,中国军队打法简练,毫无顾忌

历史之韵 2025-01-17 11:32:33

“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寸草不留,血洗谅山!”这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兵对他曾参加过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回忆。

据他所说,这是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将军在总攻谅山之前下的一道命令。那么,一向秉持着优待俘虏的我们,为什么会下达如此一道命令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而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不仅得到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使其军事力量在东南亚地区迅速膨胀,甚至使用重机枪向我国广西地区疯狂扫射,屡次袭击我国边境。

即便我国曾经为了支援越南的解放事业操心出力,到头来却是200亿换来一个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

1979年2月17日,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彼时已经73岁的老将许世友刚从北京开完会,就接到了要教训越南的指令,许世友将军临危受命,带着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

广西方向,我方部队开战仅仅三小时便突破越军第一线防御阵地,2月23日,北集团121师进至扣屯地区阻击援敌,南集团在机动集团配合下,2月25日发动总攻,经过7小时激战占领高平城。同时,55军扫清同登外围越军,切断交通要道,163师于2月21日突破同登越军防御体系。

云南方向,我军强渡红河,攻占老街,攻占柑糖,牵制封土,至此,我军迎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场大战,谅山战役。

鉴于同登战役的优秀表现,许世友将军让55军担任谅山战役的主攻部队,同时派遣54军162师作为机动集团配属给55军,参与对谅山地区越军第3师主力的歼灭任务,派遣43军主力配属50军148师的两个团,攻占禄平,从东面协同55军作战,并且在火力方面,配备了246门大口径火炮,形成强大大的火力优势。

或许有人要问了,相比而言,越南的守军仅有约22000余人,且分散在不同地区,火力支援能力也十分有限,为何攻占谅山,要动用如此浩荡的声势呢?

原来,谅山作为越南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距越南首都河内仅130公里,越过谅山,越南境内便是一马平川,有着不言而喻的军事价值。

拿下谅山,就等于切断了越南北方的军事补给线,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一环,而越军也在此地依托复杂的地形环境,构建了一系列坚固的防御体系,他们妄想以此为根据,对中国解放军负隅顽抗到底。

而且,从正面进攻谅山仅有同登一条路可以走,越军依托复杂的地形,形成交错火力,在各个山头设立了明碉暗堡。若是贸然出击,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军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把在外围的据点依次拔掉,一步步向着谅山中心城区靠拢。

直到此时,战争都在有序的进行着,而越南方面看着朝不保夕的谅山城,早已是热锅上的蚂蚁,他们也知道,谅山一旦失守,越南境内将再无险可守,河内对于解放军的机械化部队就是待宰的羔羊。

终于,在我42军向谅山稳步推进的时候,越军不得已派出了308师向谅山以北增援越南第3师,308师作为越南首都防卫师,是越南王牌中的王牌,有着多年美越战争的经历,战斗经验丰富,而且还有着手段残忍毒辣的特点,这也为后续激怒我军埋下了伏笔。

308师作为越军的王牌精锐部队,抱着必胜的决心投入战场,却被我军打的节节败退,败势已经一览无余。走投无路的308师气急败坏,开始不择手段起来,公然向我军使用化学武器,投放毒气弹。

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公约,我方高层尽管面面俱到,也不曾想越军竟敢使用如此恶毒无耻的武器,没有准备足够多的防毒面具,因此给我军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什么?越南人竟敢使用毒气弹”许世友将军表现出了极度的不可思议,得知此事后,他怒发冲冠,再也不能容忍如此惨无人道的行为,当即决定一改往日稳扎稳打的作战计划,据老兵回忆,许世友将军的一句话在军中广为流传,那就是“你不认别怪我不义,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寸草不留,血洗谅山!”

根据老兵为我们的回忆,战斗开始后,我55军,54军以及其他配合部队,几百门大炮瞬间发射,仅仅三十分钟内,几万发炮弹几乎轰平了谅山,肉眼可见之处,到处是火光冲天,即使相隔几里,热浪依然逼得战士们难以前进,更不用说处在炮火中心中心的谅山城了。

老兵所在的步兵团,也是各个错拳擦掌,心怀怒气,时刻准备着扑向越军阵地。战争对每个国家每个人民来说都是残忍的,我们本可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但是毒气弹实在是令人深恶痛绝,正如老兵所说:“不消灭他们,对不起我身边倒下的老伙计,那一战我们打的相当痛快!”

谅山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关键战役,中国军队通过炮火猛攻,快速推进的精炼作战方针,迅速瘫痪了越南军队的防御体系,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

这场战斗不仅体现了我军灵活多变的作战技术,更是打出了国威,展现出了我国强大的火力优势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战斗力量,在世界上宣扬了我国的底线与能力,让外国对中国的有了新的定义和认识。

0 阅读:31
历史之韵

历史之韵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