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局外人看透人性,局内人体味生活

悠悠读书会 2024-02-23 16:34:58

欧洲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在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中,讲述了一个对什么都满不在乎、我行我素的年轻人的故事。

初读《局外人》,觉得主人公的行为特别爽:遵循自己的内心,不刻意迎合任何人,甚至连检察官和律师说话,他都可以充耳不闻,开小差想自己的事儿。

年岁渐长,被生活鞭打后,会对默尔索报以深深的同情,也深深懂得这样的行为将导致人生失败。

因为你敷衍生活,生活也会敷衍你。

人在世间走,都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生活的局内人。

我们可以用“局外人”的视角看透人性,但请用“局内人”的行为体味生活。

01

局外人对人性的透彻洞察

《局外人》情节简单,默尔索无力赡养母亲,便把母亲送进了养老院。

去参加母亲葬礼,他搞不清母亲的岁数,也不愿最后看母亲一眼。

老人们为母亲守灵,他认为多此一举;母亲生前好友悲伤哭泣,他却想着丧礼完了就可以睡十二个小时了,不禁窃喜。

他认为人们常常不敢超越社会规则,这种恐惧限制了人们的行动和思维,使他们无法真正发掘自己的潜力和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事物。

梅尔索试图超越它,寻求自由与解脱。

第二天,默尔索便开始追逐女孩,与女友看了滑稽电影上了床。

当女友问他爱不爱自己时,他诚实回答“爱不爱没有意义,大概不爱。”“结不结婚都行,如果你要,那就结。”

这样一副漠然奉陪的样子,自认为很坦诚,却不知直言不讳的冷漠很伤人。

回到办公室,老板想派他到巴黎负责市场业务,每年还可以旅游旅游,改变一下生活,他的回答却是“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扫了老板的兴,老板认为他胸无大志。

而他却认为欲望的本质是虚无和循环,人们追求社会地位、财富或享乐,但这些欲望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而是陷入了无休止的追逐和空虚的循环。

邻居雷蒙声名狼藉,品行可疑,想要和默尔索做朋友,默尔索说“做不做朋友都可以”,并帮雷蒙做伪证,和他一起度假。

雷蒙的仇家追到海滨,默尔索糊里糊涂杀了这个仇家。

法庭指出他对母亲的死很冷漠。

指派律师教他:要说自己控制住了悲痛的心情,所以母亲葬礼上才没哭。

可默尔索认为“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他觉得安葬的事儿跟犯案无关。

出乎意料的是,法庭抓住他 “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大做文章,控告他“怀着刹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一位母亲”。

他不知道,一味真诚比虚伪更锋利,划破社会规则更划伤自己。

法庭上,律师尽最大努力为他辩护,默尔索却想到了夏天的气味、女朋友的笑声和裙子,他想赶快结束庭审,好回牢房睡觉。

当被判斩首示众,庭长问他还有没有要说的,他说“没有”,就这样,他不上诉,不听神甫的劝告,在无所谓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默尔索对传统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持怀疑和冷漠的态度,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将自己活成了社会的局外人。

02

我们都是局内人

作为生活的“局外人”,默尔索很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自由。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是这样的“局外人”,那么整个社会会是什么样的?

我想,世界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每个人都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与周围世界、社会和文化是疏离的,没有什么感情交流,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也因为每个人都只注重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自由,那么整个社会将变得不可预测。

实际上,在《局外人》一书中,也有生活的“局内人”,有爱情亲情和社会规则。

默尔索的女友玛丽·卡多纳是一个热情、充满活力的女子,她对默尔索有着深厚的感情。

尽管默尔索对她的感情相对淡漠,但她仍然坚定地爱着他,试图与他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玛丽代表了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她希望与默尔索共同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活,但这种愿望与默尔索的“局外人”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默尔索的母亲则代表了亲情。尽管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谴责,但这也反映了默尔索与母亲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默尔索看来,他与母亲之间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母亲的存在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负担。

然而,母亲毕竟是他的亲人,她的去世对默尔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书中的其他角色,如律师、公诉人、陪审法官和神父等,都是社会的“局内人”。这些角色代表了社会中的规则、传统和权威。

尽管有些规则被滥用,比如,法庭抓住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没表示出悲痛来定义他,又根据这个情况认定他故意刹人,而忽略案件本身的偶然性。

在法制面前用道德进行了审判。

但实际生活本就是不完美的,总是存在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是生活的本质。

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与社会、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

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 “局内人”,生活在社会规范和期望中。

以局内人的视角去生活,意味着我们将更深入地参与和融入社会、文化和群体之中,遵循既有的规则、价值观和期望,具有社会认同感。

当然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和共鸣,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享受到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社会环境。

当然,有时候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可能与我们的内在需求和欲望是冲突的,局内人的生活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体是完全幸福或满足的。

那么怎样才能平衡社会期望和个人需求,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体味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呢?

03

局外人的清醒,局内人的智慧

加缪说:“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局外人》描述了一个看似荒诞的世界,从社会人来看,默尔索是荒诞的,但从默尔索的视角看,整个社会是荒诞的。

默尔索是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却又是所有事情的旁观者。

正是因为旁观者的视角,他对人对事都有清醒的认识。

这也提醒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妨时不时抽身出来,坐下来静静想一想:你现在正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儿?你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怎样做才能保全自己?怎样做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

《论语》中说“过犹不及”。

事情做得太过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妥。

作为社会人,我们不可能像默尔索一样,过于置身事外,终归是要成为局内人。

如何平衡社会期望和个人需求,过好日常的琐碎生活,并从中体味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这就需要局内人的智慧。

我们老祖宗处世有方圆之道,《道德经》中也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懂得社会规律的人为人方正,却没有锐利的棱角,顾及他人感受,不去割伤他人。

方象征着坚实、稳定和有序,而圆则是柔和、圆融和无限。

方圆之道强调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找平衡,个体与社会、理性与感性、刚强与柔软等,都需要找到平衡。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

生活并非总是充满着激动人心的大事件和重要决策。

珍视与家人、朋友和爱人共度的时光,体味平淡中的温暖和幸福;

工作中可能有许多繁琐的细节和挑战,但在工作中也能发现乐趣和成就感;

关注社会的变化和趋势,但不被其所困扰,而是以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来评估和选择;

从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中受益,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思想和观念。

保持内心的稳定与外界的平衡,是我们一生都要修行的品质。

点亮“赞”和“在看”,愿我们都能以局外人的清醒看透人性,以局内人的智慧享受生活。

END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