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德存||我们这一代

午后阳光茶语 2024-08-06 20:50:38

我 们 这 一 代

——同学聚会有感 (1)

一、艰辛的童年

我们这一代,有幸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虽未亲历解放前的兵荒马乱、山河破碎,亦见证了建国初期的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及老一辈创业的艰辛。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的成长和求学之路,与今日相比,一个字:苦!上高小,榆叶槐叶杏叶枣叶吃个遍;念初中,缺油少菜,每天半斤口粮坚持了大半年;冬天的干粮,一竹篮胡萝卜一礼拜,冰凌碴子往肚咽 ;作业本没钱买,兄长旧本反过来;读高中,不论城里乡下,上学往返皆步行。也曾经,因为饭票没了,下晚自习请个假,初冬时节,顶着北风,结伴回家,又困又饿,走走歇歇,七十里路挪一夜,朝霞满天始到家。有一次返校,因风太大,只好在鲁邱郭国玉(初中同学)家住了一晚;也曾在校园内,听到初中部的一个同学对另一个同学说:“我这月都借了两毛钱了!”如今的在校生,月消费动辄上千,区区两毛钱,根本不屑一顾、不值一提,掉落地上也不一定有人捡。可在当年,竟成了同学们沉重的“债务”和心理负担。没有危言耸听,不是天方夜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有过当年经历的人,都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最令欣慰的是: 不论再难,父母及家人都始终坚定支持我读书。全家省吃俭用,卖掉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供我们几个上学(2)。

二、发愤的青春

知识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同学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点亮人生、知识造就梦想,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坚信努力加上知识与才华也能超越背景。根深才能叶茂。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渊者获蛟龙。大学是各类杰出人才的摇篮。读大学、上名校,不仅代表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是个人竞争力的体现。它能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为我们的未来提供更多的资源、机遇与选择;更是寒门学子逆袭翻身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是实现阶层跃升、通往社会各界的阳光大道。层次决定高度,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用知识提升能力,让壮志不负青春,为日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是当年同学们的共同心愿。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刻苦勤学,披星戴月,孜孜不倦,如饥似渴。从来没有开挂的人生,只有逆流而上的拼搏!下晚自习后,每人再熬干一两煤油,这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规矩”,没有例外!为了从教室一遍又一遍地撵学生,“到外面休息休息,换换脑子”、“不早了,该睡啦”!成了老师不厌其烦的口头禅!

时光不负追梦人。历经十二载的艰难跋涉,我们的人生之路终于铺到了大学门口!这一路的不舍昼夜、风尘仆仆,唯有星光与汗水作证!面对期待已久、触手可及的高考,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翘首以盼!

一九六六年夏天,时局突变,命运逆转,临近高考的那声“惊雷”,瞬间击碎了高三学子们“跳龙门”的大学梦。高考,是改变个人命运实现人生跨越的通道,是我们付出了十几年的心血才换来的一次机会。此前,本届的高招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毕业生体检业已完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学们争分夺秒,白天写大字报闹革命,早、晚复习功课背英语。说真心话,遇上新中国绝无仅有的停止高考,令我们与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大学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是这辈子的一大憾事。或许是壮志未酬、心事难消,几十年来,奋战高考的场景,一次次在梦中呈现。

三、奋斗的成年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的人生轨迹从此被改写,同学们都另劈蹊径寻找未来……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我们,经过岁月和实践的磨炼,日渐成熟坚强;走出校门的学子,陆续融入社会:或参军入伍、或招工提干,或企事部门、或党政机关……延津全县,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有一中校友的倩影。

复兴中华梦,吾辈当自强。从书本到生活,从课堂到社会,知识代替不了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为人民,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将工作平台当作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人人不舍“喘口气”,个个都是“工作狂”;凭着“吃苦耐劳”的基因,挥洒着青春汗水,在各自的岗位上历练人生;学以致用,用文化知识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几十年如一日,与祖国同行,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不负韶华,实干担当,履职尽责,倾情奉献,演奏了一曲曲现实版的“青春之歌”!那时的我们,奖状不少,奖金不多,荣誉证有一摞!这是共和国特殊时期成长的特殊群体,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四、动荡的岁月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老三届(3)的我们都经历了那轰轰烈烈的岁月。文革开始,高考延迟(4)。全国大、中、小学全部停课闹革命,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迅速兴起;领导的职能被剥夺,正常秩序被打乱;批判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字报布满校园并波及到社会;一时间,德高望重、毕生献身教育事业的马连善校长被当成走资派,享誉校内外、精通教学业务的骨干教师被当成“黑帮”,遭到剪头发、戴高帽、挂黑牌批斗并游街示众,令人心寒!

一九六八年,各级革委会陆续成立,当年九月,延津一中老三届学生同时毕业、全部离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校运动就此结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回想当年,在汹涌澎湃的文革洪流反复冲击下,在校师生几乎都被运动裹挟,难于幸免。同学们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定力,把控不住、行为失范:或纯真莽撞,或盲从跟风,或随波逐流,免不了有错事、蠢事、违心事发生,但其中,最让人不能理解、最应该自责的是批斗自己的老师。不论什么原因、理由,都是令人无法原谅,都是一万个不应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秋水蒹葭,不忘师恩,不敬先生,天地不容!人生在世,谁能无父母、哪位没老师?生养之恩不能忘,育人之师不能黑!每每忆及当年对老师之非礼,虽未主办、主演,凑过热闹也是参与,道德良心说不过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觉父母与老师的不易,虽离校五十余载,感念师恩,内心常怀愧疚与不安!此时此刻,我愿代表同学们,郑重地向在文革中遭遇不公的所有老师和我们敬爱的马校长,道声对不起!向健在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慰问和崇高的敬礼!

要说延津文革,一中联总、红总(5)是饶不过的话题,虽已尘封历史,仍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年,未出茅庐的青年学生,响应党号召,停课闹革命,或形势所致、认识差异,或惯性思维、信任缺失,或对方无意、自己多虑,因誤读、誤解、誤判、誤会缺乏共识。贫苦学生,本无利益冲突;年轻气盛,多为争个风头。不是搞中庸,不是和稀泥,这派那派,谁不拥护共产党,谁不紧跟毛主席?无非是站在不同角度各说各的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位置有别、观念不一,所看所想、理解认知都会产生差异。很多时候,错就错在只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看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场运动,史无前例,全校师生,悉数卷入,大是大非,不容含糊,微枝末节,孰是孰非?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除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外,应随其自然,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别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没有必要强求别人认同自己,也没有必要去试图改变别人;若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我们的内心只能装得下自己。

五、真诚的反思

这些年,最让放心不下的,还是莘莘学子们运动中派别间留下的纠葛与恩怨。虽多数不嫌,但个别难免。陈年旧事,萦绕心间,想不顺心,看不顺眼,疏于沟通,鲜有往来。相比这半个多世纪,那两年又何其短暂、何足挂齿;爱惜自己、珍惜友谊,就必须懂得宽容、看淡得失,放弃恩怨,既往不咎,让过去真的过去;此一时彼一时,何必再翻老皇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胸怀宽广,和而不同,轻装减负,及时清零:有些人,该放下就放下;有些事,该忘记就忘记;怨多伤心,恨多伤神,不嫉妒、不计较、不敏感,不做负面情绪的奴隶,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格局太小,纠结的尽是鸡毛蒜皮;求同存异,学会与人生和解。古今多少事,清楚不了糊涂了,没必要都弄个高低输赢、是非曲直!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过: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事小事,想开没事;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人生在世不容易,别和自己过不去,不念过往,学会断、舍、离;物随心转,境由心生,心旷为福门,心狭为祸根,锱铢必较,徒生烦恼;你在意什么,什么就困扰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折磨你;不为未知担忧,不为臆想焦虑,不被杂事烦扰,破事不放心上,不陷精神内耗;不争无谓之理,即便有理,得饶人处且饶人;保持一颗清净心,看不惯,就当没看见,不操闲心,不生闲气,万事从心起,看淡一身轻;要人敬者,必先自敬,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你心我心,将心比心;人生百态,价值多元,尊重差异,接纳不同,三分沟通,七分包容,以和为贵,共勉共赢。即便有点不和谐的音符,那也是日常生活的小插曲。只要没歪心、没恶意,既是同窗好友、又是姐妹兄弟,争礼拿错,大可不必。大丈夫必有大智慧,高境界不会小心眼。陈芝麻烂谷子一笔勾销,个人恩怨全部想开、放开,不再斤斤计较,无需耿耿于怀,除却生命杂质,活出最好状态。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一捧黄沙。到那时,再去与谁忆往昔,又和哪个侃大山?亲爱的同学们,待人懂宽容,处事知退让,放下既定观念和成见,消除误区,解除误会,不相互较劲,不和历史赌气!咱们都是无辜人,谁也不该来买单!只要你我无偏见,就是相互“平了反”,老三届师生全高兴,今生今世再无遗憾!这是寒窗学友的肺腑之言,更了却困扰俺多年的夙愿!

从糊涂到明白,是前半生的追求;从明白到糊涂,是后半生的修行。人生的高度,不在于看清了多少事,而在于看轻了多少事;世事浮沉,尽是过眼云烟;时过境迁,何必苦守过往执念。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白发已满头,百事应尽休;昔日恩和怨,无需再纠缠。放过他人,解脱自己,超越自我,勇于释怀,增信释疑,不计前嫌,相逢一笑,握手言欢,不让母校蒙羞,不让历史遗憾。似水年华,转瞬即逝,潮起潮落,均属自然;同学情深,相逢是缘,彼此珍重,互相成全;夕阳虽美,终会落山,只与日月争朝夕,不和他人论长短。不亏欠别人,不委屈自己,开心过好余生每一天!

五世修得同窗读,学友情谊铭心间。让延津一中老三届全体师生员工的友谊与日俱增、派别隔阂云消雾散!

六、我们这辈子

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恩怨得失无所谓,光荣在党五十春 (6)。我们——共和国的赤子、当代的巾帼须眉,历经沧桑初心不改,饱经风霜本色依旧;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怀。五十年风雨人生,五十载岁月如歌,昂首挺胸,无私无畏,风雨兼程,自强不息,无悔的抉择,奋斗的青春,用大写的“人”字,饱蘸了各自的真情、热血和汗水,精心描绘着共和国的春秋。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不知不觉半个多世纪,个个都是乌发成霜、满脸沧桑的“七零后”。

纵观我们这辈子,一路走来,认真、刻苦、勤奋、节俭;忠诚、担当、执着、奉献。我们,虽有家的传承,更是国的使命,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没有辜负时代。那时的我们,领袖教导言犹在耳,英模精神铭记于心,诚实本份,表里如一,始终与伟大祖国共命运、同呼吸;坚持用知识储蓄能量、用实践提高技能、用勤劳创造财富、用智慧点亮人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固本培元,以德修身,只为大众谋利益,不为自己求安乐;为事业为工作,除却功利,淡泊名利,勤劳俭朴,克己敬业,在苦难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用奋斗演绎人生,用奉献诠释价值,绽放一路芳华,书写时代篇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多数人没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失去了不少挑战自我、追梦圆梦的机会,但无论能力强弱、水平高低,加上人脉资源、天时地利,每人都有属于自己追求和奋斗的旅程与足迹,春华秋实,各有风采,现场直播,没剧本、没重启;舞台大小、顺境逆境、出彩平凡,已成历史。再回首,都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和一部部不可复制的人生连续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大家不论县域内外、职位同异、贡献大小、奋斗周期,哪怕壮志未酬,也曾不遗余力。

家国难兼顾,忠孝难两全。回顾这辈子,最亏欠、最愧对的还是自己的父母与家人!

铁肩担道义,热血荐轩辕;身退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有首歌词道出了这代人的心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哪一颗?不需要认识我,不渴望知道我;不需要歌颂我,不渴望报答我,我早已把自己融进祖国的江河!

我们这一代: 经历了蹉跎岁月,奉献了厚重人生,成果惠于人民,荣耀归于时代,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建党百年,全面小康(7),沧海桑田,今非昔比:建国伊始,一穷二白,物资匮乏,缺吃少穿,艰难困苦,度日如年;洋火洋烟、洋油洋碱、洋钉洋车、洋布洋面……日常用品,汪“洋”一片,贫穷落后,可见一斑;自力更生,勇往直前,中国制造,门类齐全,奋发有为,“洋帽”尽甩, 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神州大地,壮丽画卷: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烧锅不用柴,生活不用愁,聊天用微信,住的是“洋”楼;家家汽车彩电,手机4G5G,电话常用视频,旅游高铁飞机,花钱不用现金,写字不用纸笔,办事游走网上,读书不见书籍,仅凭一机在手,乾坤全装心里,过的智能生活,赛过神仙皇帝!

我们这一代,由贫困迈向小康,是经历科技进步最快、社会变革最大、生活方式变化最显著的一代人。仅仅几十年,我们的人生经历跨越了几千年,生活品质越过了无数代!

我们努力了,奋斗了,荣幸地成为了伟大祖国从贫穷奔向小康的历史见证者、实践者和受益人!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此生无悔入华夏。我们虽没生长于和平稳定的世界,却始终生活在安宁和谐的中国!为我们庆幸,为民族自豪,为祖国祝福、为我党点赞!

谷德存

2021.7.

后 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新中国的同龄人,先后淡出主角、退出舞台、告别职场,与主流社会渐行渐远,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结束,多彩的人生亦近尾声,曾经的忙碌与喧嚣渐渐远去,留下的是一份从容与淡定。花开花谢,有始有终,人生无非是一场旅程。我们奋斗一生,带不走一草一木;我们执着一生,带不走一分爱慕虚荣。我们留给世界的,不是自己的名与利,而是那份对国家、对人民、对信仰的忠诚!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正像103岁的杨絳先生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因为,“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于平凡(周国平语)”。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时代的人生,大多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人们的足迹,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人生无常,岁月无声。我们这些油尽灯枯、行将終点的老朽,历经沧桑,穿越红尘,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身前了俗事,身后断虚名。才疏学浅、不自量力的我,不伦不类地“话说当年”,简述了終将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这代人的部分轨迹,意为此生松绑、卸载、减负,既无歌功颂德、竖碑立传之心,亦无自我褒扬、哗众取宠之意。若无亲身经历、感悟或相关爱好,即便茶余饭后谈天说地,又有谁会在乎这老调陈词?!

註:(1)2019年10月13日,延津一中1966届高三部分学生与老师共23人,齐聚母校,校领导耿秀根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全程陪同。大家抚今追昔,畅叙师生情谊,满怀崇敬之情,瞻仰了马连善老校长雕像并行鞠躬之礼……故地重游,感慨至深:昔日学子今日翁,五十年后聚一中;华夏骄子老三届,万语千言不了情。

(2)我们兄妹5人,从1955年至1968年,先后有哥、姐与我3个人在延津一中读书,为筹集学习费用,卖掉了包括母亲的嫁妆、家中的树木、做木门的板料及十来公分粗的木杆等。在牛屯读初中时,一次上学,因河水太深,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父亲趟着齐胸深的水把我送到了对岸;在延津上学,父亲也多次步行到校为我哥俩送东西。

(3)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一九六六、六七、六八级的初、高中毕业生,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同毕业、离校的三届学生,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名词,叫“老三届”。

(4)1966.6.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最终至1977年恢复高考。

(5)1966年9月15日,延津一中“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联络总部”简称“联总”成立;10月,延津一中“红色造反总司令部”简称“红总”成立。随着运动的进展,成为了不同派别的学生组织。

(6)2021.6.30日,延津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瑞文一行4人,为我颁送了中共中央为建党百年制作的首批《光荣在党五十年紀念章》。

(7)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谷德存,滑县牛屯镇人,中共党员,先后在延津县供销、劳动、医保部门工作。

0 阅读:1
午后阳光茶语

午后阳光茶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