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铁骑,到了19世纪正式歇菜了。而这支劲旅最后的统帅,曾不顾巨大的科技差距与伤亡抵抗英法联军的入侵,还十分卖力地围剿农军起义军,不料最后却阴沟里翻了船,被斩杀在麦田之中,实在让人唏嘘感叹。
上图_ 僧格林沁(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人
年纪轻轻就官居一品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二弟拙赤合撒儿的二十六代孙,1825年,和索特纳木多布济去世,僧格林沁正式继承扎萨克多罗郡王的位置,从没落贵族一跃成为能够在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的蒙古显贵。
僧格林沁虎背熊腰,猿臂善射,长期担任皇帝侍卫。道光帝非常喜欢这个年少的蒙古郡王,不但赏穿黄马褂,让他在御前学习行走,掌管火器营等军事部门,还让他担任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兼正蓝旗蒙古都统。在正白旗蒙古都统乌尔恭阿因病赏假的时候,僧格林沁暂署任正白旗蒙古都统,年仅23岁就成为了正一品大员。这样做除了是因为僧格林沁本人讨皇帝喜欢外,也是满清皇室为了巩固和科尔沁蒙古的联姻关系,控制蒙古军队的需要。
随后的十几年,僧格林沁的职务和封号还在不断地变,镶红旗、镶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的蒙古都统和满洲都统他全干过。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大胆揭露台吉干珠尔巴诺门罕私开牧场的违禁事件和理藩院失察之罪,被道光帝嘉许并授命协助调取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等三盟蒙古精兵三千名准备参战。不过最终清朝割地赔款,这支骑兵还是没有派上用场。
上图_ 太平军北伐 图
挫败太平天国北伐军
1851年,洪秀全等“首义六杰”在广西金田县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随后一路北上,攻克武昌城,然后顺江东下夺取金陵,于1853年正式定都南京。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就不想着全军北伐了,只派林凤祥和李开芳二人率领2万太平军北上京畿。1853年五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河南,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蒙古诸王劲旅出京会战太平军。
当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基本费拉不堪,朝廷不得不让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办理团练,以对抗太平军。而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是另一支可以任用的有战斗力的部队了。当年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天津附近,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僧格林沁在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开战,充分发挥蒙古骑兵机动和骑射的野战优势,使得以步军为主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损失惨重,僧格林沁因功获得“湍多巴图鲁”称号。
上图_ 太平军与清军交战图
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东连镇木城围困太平军,太平军突围失败,统帅林凤祥被俘处死。僧格林沁因功被加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还被允许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同年六月,僧格林沁又在山东冯官屯大破太平军,生擒李开芳,从而搞定了这一支北伐军。
僧格林沁在战役中也充分发挥了蒙古骑兵的优势,将北伐军全部歼灭,展现了不错的军事指挥才能,名震天下,同南方湘军统帅曾国藩并称“南曾北僧”。
上图_ 清军大沽口防御
对战英法联军先胜后败
1859年,因换约冲突,英法美三国舰队来到大沽口外,试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清政府坚持自己的换约要求,被联军拒绝,联军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并在下午3时进攻大沽炮台。
此时的大沽炮台防务由僧格林沁负责。之前联军打清军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因此这次他们认为大沽炮台也是一打就垮,所以没有做充足的战争准备,带的舰船也不是很多。而僧格林沁利用联军的轻敌心理,先发制人发动炮击。这一通操作收到了奇效:清军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英舰队司令何伯被打成重伤。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
此战毫无疑问大涨清朝士气,也让僧格林沁的威望达到了顶点。而英法两国恼羞成怒,宣称要对中国实施大规模地报复,于是两国于1860年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一万五千英军和七千法军杀向中国。联军在攻占舟山、大连湾和烟台后,舰队来到了大沽口外海。
上图_ 天津大沽口清军被英法联军攻破后的惨景
僧格林沁想要复刻大沽口之战的辉煌,可是咸丰帝对和谈抱有幻想,没有像上次那样做充分的战争准备。而僧格林沁也做了战略误判,认为联军只是在海上称雄,而陆战不是自己的蒙古骑兵的对手,不妨把联军引上岸再乱杀。于是他忽视了北塘地区的防务,使得联军从容从北塘登陆,攻陷塘沽后,水路共同拿下了大沽炮台。
联军随后占据天津,同清朝谈判要求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再让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朝拒绝,并将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扣押,关入牢狱之中。
清廷这一通操作,你说它想打吧,又不敢真的强硬到底,一直派人议和,想拖延时间。说它想和吧,又干出了关押使者的事情,以为拿了这些人质就可以要挟联军了,没想到反而给了联军扩大事态的借口。9月,联军攻陷通州,随后在八里桥和僧格林沁率领的2万蒙古骑兵正面交战。
上图_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一直以自己的精锐蒙古骑兵自豪,一开战便向英法联军的阵地冲击。可是英法联军摆好枪炮阵地,拿这些冲锋的蒙古骑兵像靶子一样射击,大片大片的蒙古骑兵被射倒在地。蒙古骑兵也是悍不畏死,继续坚持冲锋,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冲进联军的阵地当中。僧格林沁想的是哪怕有几十人的小队冲进敌军阵型,就能发挥快马长刀的优势开无双,可是联军硬是靠着火力优势将骑兵死死压制。
不过僧格林沁部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行为值得赞叹,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夸奖清军的勇气。僧格林沁绝望之下,只能率领残军退守通州,东亚最后一支精锐的蒙古主力骑兵就这样被热兵器打垮了,之后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随后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上图_ 咸丰皇帝,1860年10月13日《伦敦新闻画报》
求胜心切而被反杀
1860年,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捻军兴起,与南方的太平军遥相呼应,一同给清廷添堵。捻军以马队为主,机动性强,于是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后来甚至授予他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的权利。
平叛初期,僧格林沁还是发挥出了水平,带着蒙古骑兵和步军多次击败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可是捻军和太平军不同,他们利用马队的机动性与清军周旋,且不以推翻清廷为宗旨目标,纯粹就是打到哪算哪的流寇作战模式。而这样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并存的模式给僧格林沁累得够呛,常常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上图_ 捻军活动地区
1865年,太平天国残部在赖文光的率领下同捻军合流,继续在北方流窜。不过这次捻军想要玩一把大的,给僧格林沁来一次“斩首行动”。他们不断地引诱僧格林沁部来回机动,今天到河南,明天到湖北,后天到山东,仿佛遛狗一般地遛僧格林沁。
而僧格林沁也上头了,一定要除掉捻军而后快,于是也拼了命地跟着捻军跑。其实捻军的做法,和僧格林沁的老祖宗们在草原上诱敌深入然后伏击的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杀红眼的僧格林沁忘记了祖宗战法,就搁那一门心思地追来追去,越追越疲劳,手下的蒙古骑兵也是难以支撑。
最终,捻军将僧格林沁引到山东曹州府城西面的高楼寨旁的柳树林当中,伏兵齐出。僧格林沁虽然骁勇善战,也有火器部队,但是捻军不给他组织火力的机会,直接近身肉搏,在激战中大败清军。清军残部躲入附近的村中防守,捻军在村外挖壕沟步步推进。僧格林沁趁夜突围,捻军骑兵冲散了僧格林沁的亲兵队伍,僧格林沁赶紧躲入一处麦田,被捻军童子张皮梗搜出,直接砍头。
上图_ 捻军伏歼清军僧格林沁部
一生建立战功无数,以骑兵见长的僧格林沁,居然被农民军的骑兵给干掉了,实在是阴沟里翻船啊。客观来说,僧格林沁在满蒙亲贵里是难得的好贵族了,不仅为国英勇作战,还能体恤百姓,军旅每到一处就会下令安民,制止和处分扰民事件,招抚和安置难民。他和士兵同吃同住,让士兵爱戴他。据说他的灵柩返回北京时,百姓献上七十多柄万民伞,兵卒和百姓们哭成一片。
朝廷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两宫太后亲往祭奠,赐谥号“忠”,在紫光阁为其画像,赏其孙那尔苏贝勒、温苏都为辅国公,在各地建立祠堂祭祀。由此可见,僧王的一生也真是传奇了。如果他生活在王朝上升期,很可能是能和岳钟琪、福康安并称的名将了。
作者:铁骑如风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周双利,巴根 《论僧格林沁》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