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唯一的“免死令牌”,为何给了他?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8-09 03:30:26

我们都知道许多解放军战士们英勇的事迹,但我们听说过事迹里,可能很少关于这支部队的故事——他们就是工兵部。

工兵就像是蚁群中的工蚁,他们默默无闻,但却无所不能,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以快速建造各种军事工程,以及拥有执行多种战斗任务的能力,低调却也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个王耀南,一部中国兵工史”。王耀南,是工兵连的开创者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工程兵副司令员,也是唯一获得二等红星奖章和红旗奖章两个荣誉称号的开国将军。

荣获 “免死金牌”

王耀南出生于江西萍乡。王耀南的家中是代代相传的鞭炮手艺人,他5岁时跟着父辈们学习制作鞭炮,8岁便去到安源的矿井中从事繁重的工作。

安源这个地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主要发源地,还是秋收起义爆发时的军事指挥中心。1921年,毛泽东到安源矿井考察,在矿井下给工人们讲革命道理,王耀南也去听了,这是王耀南第一次遇到毛泽东,也是他内心第一次萌发出思想觉醒的种子。

次年,他加入了矿工补习学校学习科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工人大罢工,带领着儿童团去贴标语、撒传单……

17岁时,王耀南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毛泽东在安源组建秋收起义的军队,安源的矿工们也加入了革命军,成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的爆破队。王耀南因为工作经验丰富,成为了副队长,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由于物资匮乏,军队里甚至连食盐都没有,王耀南就提出自己可以从炸药里提炼出硝盐来。硝盐虽苦,但好歹是有点咸味,于是这种方法便在军中得到了推广。

这件事也让王耀南得到了朱德的注意,当时军队中没有工兵,经常要从军中抽调擅长爆破的士兵去建造军事工程,完成一些突击性任务等等。于是朱德就找到了王耀南,任命他为工兵连的连长,还嘱咐他:“工兵很重要,一千年以前就有了。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

王耀南也不负重任,他领导的工兵连在战斗中屡立战功。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乘胜入闽,打击国民党和地方反动武装。沙县是“闽中重镇”,也是东线战局的战略要点。固守沙县的是当地的“土皇帝”卢兴邦,卢军装备先进充足,城墙高大坚固,红三军团屡攻不克,而此时蒋介石早已闻风紧急增派军队支援。

彭德怀命令王耀南实行爆破,王耀南率领工兵连挖了12天,终于挖出一条坑道,他们在坑道里堆满了用棺材装的3500余公斤用土硝、硫磺等配制的黑色炸药。次日凌晨,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破声,沙县城门被炸出一个大洞,炸飞的石砖砸死砸伤了敌人大队人马,攻城部队迅速从城门缺口进入,几乎没有伤亡便取得了胜利。

这次战斗之后,王耀南因为表现突出,经彭德怀报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授予了王耀南二等红星奖章,这个奖章相当于一个“免死令牌”,在国内仅有两人获得过,王耀南也是唯一获得二等红星奖章和红旗奖章两个荣誉称号的开国将军。

“工兵之王”

工兵连创立的最初,是军队直属分队,相当于一个营,后来受到李德等人的“左”倾线路影响,红军大量扩军,上级也要求王耀南的工兵连要扩充为工兵队,人数增加至500人,后来又提高到3000人。

可当时的工兵部队的实际兵力只有100人,王耀南认为工兵战士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扩编。地方苏维埃政府便将当地的数百名儿童团团员和农民分给王耀南,让其将这些人培养成工兵。但王耀南坚决不收,他直接对着特派员大骂:“我们工兵是技术工种,哪能教一下就会?这种不负重任的做法相当于将孩子们送去前线做炮灰啊!”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王耀南受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在水流湍急的于都河上架起了红军长征路上的第一座桥,从这座桥上红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1935年,在飞夺泸定桥作战中,王耀南率领的工兵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泸定桥是一条没有桥墩,只有13根铁索组成的吊桥,原先供人马通行的木板被敌军拆去,敌军还在桥头燃烧木板、杂物等阻挡红军登岸。红军突击队的队友踩着铁索,冒着熊熊烈火,奋不顾身地往桥头冲去,王耀南带领工兵连紧随其后,迅速将木板铺在铁索上。有了桥板,红军主力部队快速跟上,歼灭了守桥敌军。

王耀南不但擅长坑道爆破和架设桥梁,从小的做鞭炮的手艺和矿工经历,让他在地雷战和地道战方面也大展身手。在抗日战争期间,王耀南就尝试使用竹筒、铸铁等制作土地雷,解决了制式地雷昂贵的问题,在军中推广地雷战。

他还发明了用马毛、老鼠夹等材料伪装成地雷来迷惑敌军,发明了可以反探测的化学地雷,以及用电打火的引爆方法,避免了地雷误伤老百姓。这种战法后来成为对付日军的有效战术。

除了地雷,王耀南还擅长一个防御战法,那就是地道战。王耀南将复杂的坑道与地雷战结合,在冀中战场大放异彩。冀中军区是平原,各大村落里本身就有许多地下连通的菜窖、地道等等,王耀南将它们改造成可以防毒、防水、防挖,可藏可打的战斗地道,直接解决了部队打、藏、养的问题。

王耀南指挥建造的地下坑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被誉为打不垮、炸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

王耀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怕死、不为名”。

1930年7月,红军攻打长沙时,王耀南自告奋勇,成为敢死队队长,带领部队率先冲破敌人防线,当晚他又指挥队员炸开城门,让主力部队通过。然而战后他却被翻出以前拥护军事民主错误的老账,被降职为伙夫班长。

对此,王耀南并没有放在心上。8月再打长沙时,因为工兵连没有合适的连长,他又接到任命。为了炸开城门,指挥员杨明带队上前准备爆破,却不料狡诈的敌军事先在城门口的铁丝网上通了高压电,导致了6名战士的牺牲。王耀南也身受重伤,不得不离队休养。

在张家口保卫战中,王耀南配合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和傅作义的兵团对峙。王耀南仅有两个排的兵力,但为了迷惑敌人,他在整个城外搞爆破,此起彼伏的爆破声整整响了一个星期,让敌人以为我方有一个军的兵力在阻击,使得傅作义迟迟不敢下令进攻张家口,成功支援了主力军完成阻击战。

平凡而伟大的老工兵

新中国成立之后,王耀南身患重病,依然坚持亲赴抗美援朝战场,去往前线勘察地形,了解敌情,指导志愿军打“地道战”,教授他们修筑以坑道为中心支撑点的防御阵地……后来秦基伟上将回忆当年,高度评价王耀南的战术,称这个坑道战的战术解决了十五军抗击美帝国主义的问题。

王耀南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工兵事业,呕心沥血投身于工兵建设,著名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就是由他亲自指导完成的。他还将自己的战略经验分享给朝鲜、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帮助他们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1955年9月,王耀南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毛泽东盛赞工兵部是不畏艰险、不计名利、不怕牺牲驮着革命走向胜利的白龙马,王耀南是“工兵专家”。

王耀南一生跟随部队一共参与了战斗300余次,5次身负重伤,7次在军中被通令嘉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他都被老帅们争来调去。由于长期参与爆破,他的双耳被震聋,体内还有弹片,老年时期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在工程兵顾问岗位上操劳。

年逾古稀的王耀南多次在死亡线上徘徊,为了留下自己在工兵部队的实践经验,以及记录工兵历史,他在病床上写下了14万字的回忆录《坎坷的路》,将自己对工兵事业一片虔诚的爱融进字里行间,书籍出版后,他还将全部稿费捐给了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工兵史,是我军开国将领中当之无愧的“工兵之王”。

1984年11月3日,王耀南病逝,享年73岁,遵其遗嘱,他的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

参考资料:

红军坑道爆破显威力 人民政协报王耀南将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黄爱国来自安源煤矿的老工兵王耀南将军事略 陈埠晶

0 阅读:5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