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元老”淳于髡传奇(一)

爱爱历史 2024-11-02 02:51:38

>>淳于髡,今山东龙口人,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齐威王时期的政卿大夫。

淳于髡出身低下,且家境贫寒,这从其名为“髡”就能证明,“髡”是一种侮辱性的刑罚,就是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史载淳于髡“长不满七尺”,也就是身材矮小。淳于髡还是一名“赘婿”,即上门女婿,要知道那时一般人不会选择入赘。淳于髡之妻乃一大姓人家长女。据考证,齐国风俗中长女不出嫁,在家里主持祭祀,被称作“巫儿”,而“巫儿”结婚只有招婿入门这一条。

淳于髡自身条件“劣势”明显,其知道要想改变命运就只有不断丰富学识。于是,淳于髡决心以前辈晏婴为榜样,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可以这么说,老天爷为淳于髡关闭了伟岸貌美的这一扇窗,却为其打开了智慧雄辩的另一扇窗,这也很公平了。

淳于髡博闻强识,学无所主。淳于髡学习时不迂阔,不呆萌,不局限,广泛涉猎而不偏重一门,博采众长而不拘泥俗套,久而久之形成了滑稽幽默、风趣自嘲、哲理讽喻、故事说理的独特论辩风格。

淳于髡一入世就无往而不利。

话说公元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开国国君魏文侯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如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君臣励精图治,联合赵韩打压西秦,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霸。魏武侯头脑简单且刚愎自用,使得魏国四面树敌。魏惠王喜欢“面子工程”,标榜自己爱才惜才,实际上商鞅是受委屈到了秦国,孙膑也被其挖了膝盖,还有一个就是淳于髡。

年轻的淳于髡经人推荐到了魏国,受到魏惠王两次单独召见,可是淳于髡均一言不发。原来,第一次召见时,刚好有人来献宝马,魏惠王就让人把宝马牵了下去;第二次召见,恰巧有人来献歌伎,魏惠王也斥退了来人。

淳于髡善于“承意观色”,两次见面,魏惠王要么心在宝马,要么心在歌伎,其据此判定魏惠王成不了气候。

魏惠王和淳于髡的第三次见面谈了三天三夜。淳于髡只是礼节性的了。魏惠王真心佩服淳于髡,其以卿相之位诚邀,被淳于髡婉言谢绝。魏惠王最后送给淳于髡“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

历史证明淳于髡的判断是对的。魏惠王期间,魏国疆域越来越小,还被迫迁都。

后来,淳于髡为结交更多的人,其又到周边的国家去“求职”,都由于“东家”入不了其“法眼”而作罢。

话说田齐桓公在位时创建稷下学宫,目的是聚徒讲学,招揽天下贤士,经过几代国君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支持,学宫成为列国学者聚集和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到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士就达上千人,可谓是彬彬大盛。

淳于髡出身卑微,其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而成为稷下学宫最有影响力的先生。

比淳于髡小十多岁的孟子在稷下学宫就受到过其“刁难”。那是小有名气的孟子游历到了齐国,两人在学宫见了面,淳于髡率先发问: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所规定的吗?​孟子回答:那当然是礼制规定的。淳于髡又问:假如你夫人掉水里了,我是去救她还是不救呢?​孟子直接说:不去救就是狼心狗肺!援之以手,乃通权达变。

淳于髡知道孟子掉进自己设计好的“坑”里了,于是装出佩服的样子,再又问道: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为何不去救援?孟子愕然。

故而临淄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

淳于髡也算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随着淳于髡的名气越来越大,齐威王就聘其为客卿,也就是高级参谋。淳于髡终于等到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齐威王当政之初,“好为淫乐长夜之饮”,致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有一次,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其用意,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开始振作起来。

齐国大将田忌将孙膑遭庞涓陷害而被剔去膝盖骨的事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当即命令淳于髡想办法迎回孙膑。淳于髡领命后带着禽滑以向魏王敬献茶叶为由来到魏国。魏王大喜,安排淳于髡住在馆舍。禽滑当夜就见到了孙膑,并把淳于髡的计划全盘相告。

淳于髡离开魏国那天凌晨,其让王义穿上孙膑的脏衣,装扮成孙膑,成功地骗过了庞涓派的监视人员,而禽滑早就将孙膑藏在暖车之中了。

天亮后,淳于髡向魏王辞行,魏王以重金相赠,还要庞涓在长亭为淳于髡饯行。

于是,孙膑来到了齐国。齐威王深知孙膑之才,遂拜为军师。

0 阅读:4
爱爱历史

爱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