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危物种“四不像”惊现湖北堵河源保护区

森罗万象的原创 2024-12-31 09:21:42

在整理红外线相机记录的数据时,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他们竟然拍到了高清晰度的视频,其中竟然是一种名叫中华鬣羚的家伙。

这段视频显示出了“堵河源”最珍贵的一面。

中华鬣羚也被称为“四不像”,它是一种非常容易受威胁的物种。

这次拍摄事件让我们感叹保护区的越来越好,从而能够吸引这些珍稀的物种来此繁衍生息。

中华鬣羚。

中华鬣羚是我国最珍稀的野生动物之一,它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所以它的身份非常重要。

但是中华鬣羚也有着另外一个身份——易危物种。

它的易危物种身份是因为它所生活的环境非常特殊,主要栖息于海拔800到4500米之间的区域。

这些区域主要是岩石丘陵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地势险要,自然条件非常严酷,因此人类对其的开发活动非常少,这也间接造成了中华鬣羚极低的数量。

有时即使在红外线相机探测器中也难以发现其踪迹,更别说肉眼能看到了。

中华鬣羚的名字其实是个误译,它最早出现的地方是一篇讲述大明出使西域的史书《大明一统志》中。

在第十卷中有这么记载:“孛儿只斤”,就是指蒙古语中的野山羊,这种野山羊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动物。

和这种野山羊非常相似的一种草食性动物就是“双髻”,因此就有人将其误翻译为“四不像”。

然而这种误译真的有些牵强,因为我国并没有蒙古语,许多学者认为中华鬣羚这个名字的准确性并不高。

因此后来《大明一统志》中描述这种双髻野山羊是真的或者只是传说?

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能从史书记载中去推测这些小细节,他们曾是我国平原上的一员,但最终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选择了隐居于偏远之处,这样的选择是明智的,也是自我保护的。

“堵河源”的保护措施。

前些年,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曾出现过一些破坏动物栖息环境的人类行为活动,在得到消息后,该保护区立即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处理,实施了生态修复和停止伐木等措施,从而改善了动物们的生存环境。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动物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因此吸引到此生活的不仅仅是中华鬣羚,还有更多珍稀野生动物。

生态环境越好,栖息在此的大型动物也会逐渐增多。

这段被保护区工作人员称赞经典的录像正是生态修复带来的成果,有专家表示:“这是该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向好发展带来的结果。”而中华鬣羚也被认为将继续在这里扎根,伴随整个种群在白昼活动和生活。

据统计显示,从2021年3月到2023年2月,该保护区共拍摄到多达32334组相机捕捉到的视频,其中就包括14组中华鬣羚在白天觅食一起出现在景区的视频。

这是一个极其稀有和重要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该地区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以及对野生动物的吸引力。

白昼活动通常只能在春天观察到,每年的3月至5月份是特别活跃的时候,因为暖和的阳光让它们放下戒心,开始离群活动,单独觅食。

这些景象被记录下来是极其珍贵和重要的,表明中华鬣羚逐渐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能够在这里生存和繁衍后代。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只中华鬣羚悠闲地走在道路上,互相之间没有任何防备,就像家里一样舒适自在。

看到这段视频,工作人员感到非常兴奋,并表示:“中华鬣羚不用跑,我们照样能够抓拍到他们,它们已经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就像回到了家一样。”

生态环境与当地村镇之间的问题。

1982年,为了防止洪水泛滥,冯氏父子从当地迁移到了唐家营村,成为了国有林场内第一个移民。

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村庄已经形成稳定的发展模式,他们主要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不只有喂养马匹、绵羊、鹿和彩蝶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还有很多人逐渐靠上了外勤保育员这个职业,所得收入足够养活村里每一个人。

两年前还开着拖拉机翻土种地的人们,也都活成了现在乡野小路牵着骏马在林中游曳的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他们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变化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再把手伸向森林。

由于工作需求,当地生态管护队开始向村民招募保育员,并优先考虑那些具有相对稳定收入来源,并且过去五年内没有发生过偷木、偷兽等破坏“堵河源”生态环境行为的人来应聘这份工作。

正因为如此,当地现在连小樱桃小核桃都难以经常见到,更别说大面积伐林了。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开始慢慢放缓脚步,用以改善生态状况。“挡水狂人”高克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人之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