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南北朝《青铜鎏金五佛造像》珍赏(原创重发)

古韵燕蜀收藏 2024-11-07 22:38:39

千年遗存佛造像 岁月留痕南北朝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佛教在中国有了深入而广泛的传播,不同地区、各种类型的金铜佛造像,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加融入了中国的本土文化特色,并打上了浓浓的时代审美造型的烙印。

南朝金铜佛造像的基本特点是通肩衣、禅定印、举身舟形大背光等,仍具有犍陀罗造像作风。但背光上饰火焰纹、四足方座上加一层束腰须弥座、较规范化的衣纹以及优雅的面容等特点。

北魏金铜佛造像,通常为佛像立于四足方座,座上设低圆莲座。通肩衣纹隆起,采用平行双重线,衣褶随身体起伏。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具有后期犍陀罗造像作风。

当然,这是就典型意义来说的,事实上,由于南朝(公元420—589年)与北朝(公元386—581年),时间上有重合,因此,其佛造像的风格特征,便难免有类同的地方,有的既有南朝典型风格又有北朝典型风格,二者亦见风格上的重合,这使得完全分清楚一尊金铜佛造像是南朝铸还是北朝出,存在边界模糊的情况,难以准确判定。

上述这种情况,导致我们对那些同时具有南朝和北朝典型风格的金铜佛造像使用了“南北朝时期”这样一个总的概念,而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客观合理的,只要佛造像本身到代即可。

藉此,检点愚帐中所藏,除之前展赏过的几尊外,亦还有另一尊具备上述特征的青铜鎏金佛造像。故今日特将其帐中请出,拍照亮相,发于此公展鉴赏之。

鉴赏此尊。首先,可辨识其乃青铜铸造,铜色陈旧,其身局部可见老旧鎏金层,因年代久远鎏金大部锈蚀剥落,然仍属青铜鎏金无疑。其通高约23,5厘米;其次,可识鎏金脱落之处,锈痂皮壳深厚,层层叠嶂,锈质坚硬而不糟,余亦可识其包浆凝重,脸部躯干,包浆更呈红褐色质,浆质踏实老道。故,从本造像本身的锈相观之,其锈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悠远年代特征鲜明,乃十分地道之出土老物,可谓大门洞开矣。

再鉴赏其像风格。可见本尊造像,共有五尊佛,均呈站姿,底双层台阶,正中为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像,边第一层台阶下分列无发髻光头二佛,显示了等级区分,底层四足长方形座,背光无焰纹。中间三世佛肉髻高耸,衣物明显衣褶,相对较为简练。其法相开脸轮廓清晰鲜明,面容饱满,面带微笑,不仅彰显优雅亲切之感,也凸显了南北朝时期佛造像法相开脸的典型风格特征。

因此,结合上述锈相综合辩之,本尊佛造像具有南北朝时期一些共同特征,从衣褶和微笑容貌来看和座形等特征来看,更似北朝所铸,然也仅是可能因素多一些而已。

综上所述,简而言之,本尊青铜鎏金五佛造像,其风格具备了南北朝时期金铜佛造像的共有特征,同时,其鎏金以及耄耋锈相又足以证明其年代之悠远,因此,判定其为一件南北朝时期鎏金青铜佛造像,当甚为可靠,开门见山矣。

如是,本尊佛像,形态上具有独特特点,体量亦是不小,很是少见,尤其是逼真而又微笑亲切的开脸面相,更是难得一见,其不仅为研究南北朝时期金铜佛造像再增加一件实物,同时也极具收藏价值矣。

原创图文,抄袭必究

0 阅读:1

古韵燕蜀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