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唐生智拒绝出卖老部下贺龙:毙了我吧,老子不怕死

历史详说官 2025-04-19 23:07:48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南京还要不要守的问题。李宗仁、白崇禧和德国军事顾问等主流观点都认为应该放弃南京,不做无谓的牺牲。

其理由为:从军事上看,南京是三战之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南京之北又是长江天堑,无路可退,防守起来非常不利。况且我军在淞沪战场新败,而敌人士气正旺,南京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与其战而失守,不如主动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借口烧杀平民。而国军则可以乘机撤往长江两岸,一面阻止敌人逆长江而上,一面阻止敌人沿津浦线北上。

蒋介石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说南京是首都和孙中山的陵寝所在,断不能不战而退,主张死守。当他问到唐生智的时候,唐愤而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更对不蒋委员长。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唐生智语气慷慨,蒋介石听后大喜,便决定把南京城防总司令的职务交给唐生智来负责。

会议结束后,李宗仁向唐生智竖起大拇指说:“孟潇(唐生智字孟潇),你了不起啊!”唐生智听后颇为自得。不过李宗仁实际上还是不赞同死守南京,以他的了解,认为一向精明的唐生智突然变得勇于担当,不过是“静极思动”罢了——唐生智历史上多次反蒋,此时已经失去实际兵权,这次他主动请缨,李宗仁判断他的真实意图是借机重新掌握一部分兵权。

唐生智,北洋时期的湖南的一大军阀也。他原本是湘系军阀赵恒惕部下的一个师长,他和另一师长叶开鑫不和,而赵恒惕却偏袒叶,唐生智于是愤而起兵,把“主公”赵恒惕赶出了湖南,自己掌握了湖南。

不久后,叶开鑫投奔了直系大佬吴佩孚,唐生智战败,一路撤退到湖南南部,和广东交界的地方。1926年,势单力孤的唐生智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第8军军长(当时李宗仁为第七军军长),并随北伐军一起作战,大举反攻湖南,重新占领了长沙。

北伐军进入湖南湖北后,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发生了“宁汉分裂”,唐生智表面上支持汪精卫,反对蒋介石,但实际上汪精卫根本束缚不了他,他真正的野心是取代汪蒋,成就霸业。当时的武汉政府组织了“东征军”(唐生智部为主力),要顺流而下讨伐南京的蒋介石,于是南京方面也成立了“西征军”,出兵讨伐唐生智。

唐生智本是一个旧式军阀,不懂革命大义,野心大过才德,为了达到目的,他不顾国民革命军的身份,和长江下游的军阀孙传芳秘密联络,意图夹击北伐军。当时唐生智还未获胜,就已经向汪精卫等人表态说:“等打下南京,汪先生当国府主席,何健当安徽主席,程潜当江苏主席,卢涤平当浙江主席,我当北伐军总司令。”

结果孙传芳想“先入关者为王”,提前发起了进攻,被北伐军首先消灭。随后李宗仁又率领“西征军”一路西进,很快就把唐生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下野,逃亡日本。

1929年,唐继尧回国,宣布效忠蒋介石,然而不久后中原大战爆发,他又和石友三联合反蒋,结果再次战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内化解干戈,唐生智重回南京担任军事参议院院长,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实际上已经被夺去了兵权。

南京保卫战前,唐生智作义愤填膺状,在李宗仁看来,他不过是为了重新拿回一部分兵权,毕竟大家都知道:“唐生智那小子野心大得很呀!”(谭延闿语)

唐生智就任南京城防总司令后,宣称要和南京城共存亡,背地里却叫李品仙在浦口车站给他准备一辆列车,以便败后撤退。大战进行了不到4天,唐生智麾下的10多万部队就全军溃败,而其撤退之时全无计划,命令含混矛盾,导致撤退场面混乱,损失惨重。

唐生智忘记了“要在南京牺牲一二员大将”的豪言壮语,仓皇坐着火车经徐州转陇海路前往武汉,当时李宗仁亲自在徐州车站迎接了唐生智,只见他“神情沮丧,面色苍白,狼狈之状,和在南京开会时判若两人”。唐生智愧疚地说:“德公(李宗仁字德邻),这次南京沦陷之速,出乎意外,实在对不起人。”之后便垂头丧气去了武汉。

来到武汉后,唐生智向蒋介石请罪,承认自己在南京“既不能为持久之守备,又不克为从容之撤退,以致失我首都,丧我士卒”。蒋介石没有惩罚他,但也再也没有重用过他。此后,唐生智在湖南闲居,专心研究佛学,人称“佛将军”,不知道此举是否有赎其南京之罪的意思。

1949年,唐生智在湖南参加组织了“和平自救”运动,担任和平自救会主任委员,通电拥护解放,也算弃暗投明。新中国成立后,唐生智担任湖南省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当年北伐战争期间,贺龙元帅曾是唐生智的部下。据唐生智的儿子回忆,1968年,曾有人找到唐生智,要他交代贺龙的问题,不交代就毙了你。“父亲把桌子一拍,说,你毙吧,老子枪林弹雨出来的,几时怕过死?”在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和痛苦思索之后,唐生智终于洗去了旧军阀的面貌。

1970年4月6日,唐生智因肠癌发作病逝,终年81岁。

0 阅读:1
历史详说官

历史详说官

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