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迁往城市,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农村地区年轻力壮的劳动者大量流失,只剩下佝偻着脊背的老人和咿呀学语的稚童守着越发空旷的村庄。
这些在黄土地里耕耘了一生的老人,不知道退休是什么。只知道一心哺育儿女,儿女成家立业了,他们就理应帮忙带孩子;儿女有出息了,他们就想做的更多,帮儿女买房、买车、娶妻生子……
他们不知道退休,也不敢闲下来。等到他们年纪再大些,仍然心甘情愿守着老宅独自生活。他们不喊苦,却实在说不上幸福,人到暮年的孤独已经成了一位形影不离的“老朋友”。
在我老家的村子里,每天最热闹的地方就属村口那可老榕树下。那些老得做不动农活的老人、忙完耕种以后的老人、打发时光的人总是习惯性地三三两两扎堆在那儿,分享彼此生活的琐事。有时候,他们会互相帮忙,一起种地、做饭。
这些老人家中子女大多去了大城市谋生。有的是没有条件跟随子女养老,有的是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这些被迫留守的老人们“报团取暖”在乡村是很常见的。
然而,这样报团取暖的养老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孤独,但深层次的精神空虚依然难以弥补。
一次,在大家一起做饭时,李大爷突然感慨道:“咱们这样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可心里还是空落落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虽然和老朋友们聚在一起,但是时间一长也难免会沉浸在“暮气沉沉”的气氛里。
白天的时间还算好打发,可到了晚上,对于李大爷来说就格外难熬。村里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到了晚上,大家都早早地回了家。李大爷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那台老旧的电视机,很多时候,他其实并没有看进去,只是听着电视里传出的声音,让屋子里不至于太过安静。
偶尔,李大爷会拿起电话,拨通儿女的号码。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会露出一丝笑容,可聊了没几句,他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儿女们在电话那头总是很忙,匆匆说了几句就挂断了。李大爷拿着电话,呆呆地坐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电话放下。
有一次,李大爷不小心在院子里摔倒了,半天都没能爬起来。他躺在地上,周围一个人都没有,那一刻,他心里充满了无助和恐惧。好不容易挣扎着起身,他也不敢告诉儿女,怕他们担心,更怕给他们添麻烦。
村里像李大爷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这些农村留守老人,他们的儿女在外面努力打拼,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为了让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们却被留在了家乡,在孤独中度过晚年。他们的物质生活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精神上的空虚却难以填补。
古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构成中,老年群体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比起经济难,情感上的需求和陪伴其实更为珍贵。
老人们,不一定需要子女24小时在身旁待命,但对于子女的付出和关心一定是有所期待的。这一点来说,无论身处农村还是城市都有相似的困境。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子女负担越来越重,打工人们无法轻易停止“搬砖”的脚步,想要给父母更好的养老生活,就不能时刻“堂前尽孝”。
不过好在,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正逐渐受到关注。随着居家养老陪护服务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我们能看到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脸上都多了欢笑和放松。
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日常照料、健康监测、心理慰藉等多个方面实实在在的关怀,而且让老人们在有儿有女的现实中,不再感到无依无靠,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多一些温暖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