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只有冷冰冰的结果。可人们的思想是活跃的,总想给历史一个假设,提出“如果怎么了”,然后就会“怎么样”。
对贺子珍当年离开延安的事,不少人遗憾不已,所以对此也进行了假设,说:“如果她没有离开延安,从某一种角度来说,可能会改变历史……”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贺子珍离开延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她的性格——刚、犟、烈。她决定离开后,毛主席多次挽留,却一次也未能让她动摇分毫。
在离开西安前夕,她给毛主席留下了一张手帕,上面写着——“从此诀别”,可见她已彻底无法冷静下来。
来到苏联后,她才慢慢冷静,也开始后悔,可一切已经来不及,别的女人取代了她的地位。
后来她很懊悔地说:“当时我错了,都怪我太冲动了……”
贺子珍确实错了,她当年应该多冷静一些,或是在与毛主席的矛盾相当激烈的时候,选择逃离一段日子,让自己冷静冷静,而不是毅然决然前往苏联。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历史就没有江青什么事了,那个陪着毛主席一起转战延安、入驻中南海的女人,一定是她贺子珍。
这么说,历史还真的可能会改变。
如果那次大运动依然不能避免,那我们有十足的信心相信,江青绝不会成为“四人帮”头子,也绝不会迫害众多老同志。
因为在中国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之时,贺子珍就出了不少力,是元老级的人物。
后来,从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里,贺子珍与彭老总、刘少奇、邓小平、贺龙等相识,并有很深的感情。
她对革命满腔热忱,热爱党,爱恨分明,绝不会对他们这些功勋动手。
如果这样,邓小平不会经历那么多次曲折,彭老总不会因为病情被故意耽误早早辞世,刘少奇不会在寒冷之夜落寞离开,贺龙也不会背负着屈辱离世……
只可惜,这一切都建立在假设之上,并不成立,历史只有冷冰冰的结果。
自从不顾一切离开延安后,贺子珍想再次见到毛主席已相当困难。她不仅见不到毛主席,连建国之后的30年里,一次都没有到过新中国的首都北京。
他们后来的唯一一次见面,是时隔20多年后的1959年,可这一次他们只聊了1个多小时,就匆匆作别。
1976年,毛主席在北京离世,贺子珍听说后悲痛万分,几度昏厥。她想要到北京去与毛主席作别,可因种种阻力,始终都没有去成。
直到1979年,她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这才光明正大地来到北京,来到毛主席纪念堂,为毛主席献上迟来的花圈和道别语。
可这时毛主席已去世三年了,就算贺子珍想对毛主席说些什么,他一句话都听不见了。
这次的再见,只能说,会给贺子珍带来一些宽慰而已,其他的什么意义也没有。
真实历史就是这样的冰冷。
曾经,他们很相爱,是模范的革命夫妻。
贺子珍在毛主席病重时,一直都不离不弃,在贺子珍险些丧命时,毛主席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可是,自从他们在延安分别后,一切就都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