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御医就很牛么?连续“送”两位皇帝去太庙的神医刘文泰

悠然修 2022-08-10 20:53:39

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尊上、崇古,因此一些人也对古人的“智慧”和“方法”存在一种莫名的信任感。坚信越“古”越好,越是权贵用的越好,尤其是在治病、养生这方面。一些骗子正是借助这种心理,自称有什么宫廷秘方、御医传承等等,并以此招摇撞骗。

实际上太医院和御医的水平在当时就不怎么被人们所认可,明清两朝不少人还把他们视为庸医、废物。两朝京师分别有着“四不靠谱”和“十可笑”的说法,太医院均榜上有名。

“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盖讥名实之不称也。

《万历野获编·卷二四》

京师相传有十可笑,“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

《戴斗夜谈》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十三日,宪宗敕文群臣称自己因腹泻,需停朝调理休息几日。此后连续三天宪宗都没有召集朝会,十七日宪宗要求群臣,在停朝期间每日到文华殿朝见皇太子(朱祐樘),之后直到二十日宪宗还是没有视朝。

内阁成员感觉到异样,上疏宪宗询问情况,宪宗表示自己身体并无大碍:

内阁臣万安、刘吉、尹直上疏言:“伏惟皇上临御二十四年,未尝一日不视朝 …… 昨日百官钦奉明命:暂朝皇太子于文华门。中外人心,靡不宁妥 …… 但臣等数日未睹天颜 …… ”疏入,上令内官谕旨曰:“览奏具悉,朕今服药,疾已渐减。卿等宜少忧虑,安心办事。”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

没想到宪宗在二十一日突然“大渐”(病危的意思),当日召见皇太子朱祐樘和内阁,宣布传位于朱祐樘,二十二日宪宗驾崩,终年四十一岁。

皇帝正当壮年,却突然暴疾而亡,朝廷当然要调查原因。通过清查宪宗最后几个月的饮食、用药等,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太医院院使刘文泰“投剂乖方,致殒宪宗”。也就是说,宪宗被庸医“误诊”给治死了。

礼科给事中韩重上疏孝宗要求将刘文泰“明正典刑”。按理说,不论刘文泰是有意还是无意,弄死了皇帝,灭族都不稀奇。但是刘文泰受到的惩罚仅仅是被降职为太医院院判,也就是从院长降职为副院长。

为什么会这样?

一些人认为宪宗死于谋杀,刘文泰不过是个棋子而已。这种阴谋论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还是有破绽的。做这么逆天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把棋子留着不灭口?这种把柄即便是二十年后被人翻出来,也能搅出腥风血雨。如果说舍不得或者必须留着这个棋子,那为什么不影响调查结果,反而让他成为显眼的“罪犯”呢?

而撇开对古人、御医的盲目崇信,这件事情也就不复杂了。

宪宗是个喜欢嗑丹药的皇帝,不过当时法医、医学水平很低,所以他到底是死于丹药还是死于刘文泰的药方,就是个说不清楚的事情。如果说,宪宗是死于丹药,那不是在指责皇帝一直自残么?

所以不管是不是刘文泰的责任,把锅丢给了刘文泰是必然的。

但是相对于丹药,刘文泰的嫌疑确实更大一些,毕竟丹药吃了那么多年都没事儿。就一次腹泻,吃了刘文泰开的方子,怎么就突然不行了?所以刘文泰误诊的可能性并不低。

最后一个原因是刘文泰是“官”而不是“医”,医师刘文泰在成为太医院院使的过程中早就步入官场成为了职业官僚。官场上用医生那一套是吃不开的,所以刘文泰必然也学会了圆滑自保。皇帝生病自己诊断如何不重要,依症状照本宣科才能确保自己不惹麻烦。

因为没有实据,加上刘文泰平时也比较会经营关系,不少大臣为他求情,为人比较仁和的孝宗也觉得不是他的原因,所以就没有穷追他的罪行。此后刘文泰就一直呆在太医院做着院判,没折腾出什么大事儿。

弘治十六年,刘文泰给自己找了一个重要工作。他上疏朝廷称,现存的本草著作,存在大量错误、注释简略不清等问题,希望朝廷组织人力物力重新修订编撰。很快朝廷就同意了他的奏请,任命司设监太监张瑜,带领太医院刘文泰等几十名御医修纂《本草品汇精要》。

到了弘治十八年刘文泰不但完成了任务,还在工作中与太监张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为他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当年四月二十九日,孝宗在祈雨后感觉不适(他自己觉得是风寒热症,类似感冒后发烧发热的症状),就命张瑜去太医院问药。

张瑜到太医院找了自己熟悉的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刘文泰也如上次给宪宗看病时一样,根据张瑜描述的症状,对照太医院地诊疗档案出了药方。领导都直接发话了,作为下属的高廷和就算是不附和,也不会开口反驳(结果因此送了命)。

孝宗最初两天还觉得没什么事儿,但用药后,从五月初一到初五都没有视朝,初六突然“大渐”。当日急召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入宫。

庚寅,上大渐。晓刻遣司礼监太监戴义召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甚急。至乾清宫东暖阁御榻前,上燕服坐龙床御榻上。健等入至床上榻前,叩头问安。上曰:“热甚,不可耐。”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孝宗口述遗诏后于第二日驾崩,年三十六岁。又是正当盛年突然暴疾而亡,而且孝宗还不好女色,不用淫药和丹药。朝堂很多官员觉得有蹊跷,吏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要求调查死因。

朝廷调查后发现,刘文泰开出药方后,太医院施钦、方叔和、徐昊等人也先后视诊开药。但是顾虑张皇后非常信任刘文泰,他们均不敢推翻刘文泰最初的诊断,所以他们的药方都是给刘文泰背书而已。

注:张皇后信任刘文泰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刘文泰虽然水平不咋地,但是在当时,在太医院确实属于水平不错的。

还是太子的朱厚照命锦衣卫将张瑜、刘文泰、高廷和等人捕送都察院定罪。五月二十五日,都察院判张瑜、刘文泰、高廷和死罪,施钦、方叔和革职闲住,徐昊发原籍为民。但最终主要责任人张瑜和刘文泰却“免死遣戍”。

这次又是为什么呢?

首要的原因跟宪宗朝一样,拿不出实据证明孝宗死于刘文泰的误诊。因为都察院给张瑜、刘文泰定的罪名是“比依交结内官律”,而不是最初御史们弹劾的“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

其次和上次一样,刘文泰善于经营关系的能力又一次救了他。不但宫中的张皇后颇为信任,内阁李东阳、谢迁和他的关系也都不错,在他们的影响下,“交结内官”这个上可斩首,下可无事的罪,自然就会偏向轻罚了。

刘文泰的人生经历不但我们现在的人难以理解,明朝人也接受不了,编写《万历野获篇》的沈德符就在他的书里发了牢骚 – “文泰一庸医,致促两朝圣寿,寸磔不足偿,竟免于死!”

注:刘文泰刚参与修撰完成的《本草品汇精要》,受到这次行医风波的影响也失去了刊印的机会,被丢入了内库中,直到两百年后的康熙年间才被发现并刊印。

实际上明朝暴疾而亡的皇帝还有不少,例如仁宗、武宗、光宗、熹宗等,如果说他们都是死于阴谋,那明朝的太医院堪称两千多年来最暗黑的组织了。笔者觉得这也旁证了当时的医学技术远没有现在想象的高明,特别是面对突发急症的时候(有个反例,康熙患疟疾后是靠传教士的金鸡纳霜活命的)。

另外“医”和“官”本不同类,但太医院却从制度上将他们合二为一。医生们为了在官场生存,只能用为官之道来行医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普通人患上急症,医生们还能死马当做活马医不同尝试一下。皇帝们患上急症,哪个官员或者御医又敢不墨守成规呢?

电影《末代皇帝》开头有一段剧情,万人之上的慈禧太后临危也只能被人灌一只巨鳖的泡澡水。虽然荒唐,但千年的老鳖是祥瑞,传说中益血补气的神品,不喝它喝啥?这就是古代皇家的宿命。

1 阅读:175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