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张学良晚年曾回忆说:“冯玉祥是很残忍的,他杀人。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张学良口中的残忍之人冯玉祥,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早年投身行伍,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步步做到西北军领袖,麾下拥有数十万兵马。他一生变换门庭多次,曾追随过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孙中山、蒋介石,也曾多次倒戈,被人称为“倒戈将军”。他发起过北京政变,囚禁过曹锟,逼宫过溥仪,参加过北伐,也发动过中原大战。
他提倡节俭,生活朴素,与夫人一起穿着粗布衣服纺纱织布,在军中推行“乞丐式”教育,提倡官兵平等,还曾经发表过《平民生活十大信条》,被人称为“布衣将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却被张学良评价为“很残忍,他杀人”。那么,冯玉祥究竟有多残忍?他又杀了哪些人呢?
在我们了解一个完整的历史人物时,应该从他生活的的各个方面去决断,而不能只看其中的一点,我们相信张学良晚年对冯玉祥的评价是真实的,但如若将你放入当时那种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你是冯玉祥,你又会如何去做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探寻冯玉祥将军那金戈铁马的一生。
冯玉祥早期忍辱负重的倒戈生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时任第二十镇统制的冯玉祥也参加了革命,他在滦州发动起义,宣布与清政府决裂。结果失败被捕,后来获释,被袁世凯任命为第十六混成协协统。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冯玉祥通电反对,被袁世凯软禁。这是他的二次倒戈。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冯玉祥获得自由,被任命为陆建统领,率部驻守北京南苑。此时冯玉祥麾下兵力不过万余人,与直系、皖系军阀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冯玉祥决定联合曹锟,他娶了曹锟的干女儿为妻,从此与直系军阀搭上关系。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负责进攻山西的阎锡山。然而,冯玉祥却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直到直系军阀取得胜利后,他才出兵击败阎锡山,占领山西。战后,冯玉祥被任命为陆军检阅使,负责检阅直系军阀的军队,驻军南苑。冯玉祥野心勃勃,他不甘心居于直系军阀之下,于是暗中联络奉系军阀张作霖,策划倒戈。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并电邀孙中山北上。真的应了那句话:“形势比人强”冯玉祥再一次选择了倒戈。张作霖在接过冯玉祥的合作电文时说到:“我最看不起这种无端背叛的行为,你看这冯玉祥又来找我合作了,谁知道他哪天会背刺我!”之后,冯玉祥请求的这次合作并没有得到张作霖的回应,反而回文拒绝了他。
结果不出张作霖所料,后来由于冯玉祥在背后策划郭松龄倒戈事件,致使双方关系恶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冯玉祥开始清除异己,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部将、京畿警备总司令李长泰。
李长泰是山东惠民人,早年投身行伍,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得吴佩孚的赏识。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李长泰担任直军第三军军长,战后驻军保定。北京政变后,李长泰奉吴佩孚之命,准备进攻冯玉祥。
冯玉祥闻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派遣手枪旅旅长鹿钟麟率领两千多人突袭保定,逮捕了李长泰。冯玉祥将李长泰押到南苑,亲自审讯。李长泰表示愿意归顺冯玉祥,但冯玉祥却认为李长泰是吴佩孚的心腹,不可能真心归顺,于是下令将其枪决。李长泰被杀后,他的部队群龙无首,纷纷向冯玉祥投降。
处理完李长泰后,冯玉祥开始着手处理曹锟。曹锟被囚禁后,冯玉祥原本打算将其释放,但段祺瑞、吴佩孚等人纷纷反对,冯玉祥只得将曹锟继续关押。
然而,曹锟毕竟是直系军阀的首领,在军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冯玉祥担心曹锟被释放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将其软禁起来。冯玉祥将曹锟关押在中南海的延庆楼,派专人看管,严禁其与外界联系。曹锟在囚禁期间,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失去了自由,整日郁郁寡欢。1938年,曹锟在天津病死,终年73岁。
如果说以上只是冯玉祥在混乱军阀中为谋求生路而选择‘变节’的话,那么他在对待手下士兵时的处理态度时则是印证了张学良的“残忍”。
冯玉祥与张学良不同的治军态度
除了李长泰、曹锟外,冯玉祥还杀害了许多无辜之人。1926年,冯玉祥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北伐。然而,冯玉祥的部队中的确有一些纪律松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痞子”,他们参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拿着枪支武器对百姓们实施掠夺,而这并不是当中的全部。
但冯玉祥为了整肃军纪,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处决了一批士兵。冯玉祥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往往不进行认真调查,而是采取“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态度,导致许多无辜之人被杀。据史料记载,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仅仅在甘肃地区就处决了数千名无辜的士兵和百姓。
冯玉祥的残忍不仅体现在杀人上,还体现在他对待手下的态度上。冯玉祥治军严苛,对手下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有一次,冯玉祥的手下在行军途中擅自离队,被冯玉祥发现后,立即被处以枪决。还有一次,冯玉祥的手下在战斗中临阵脱逃,被冯玉祥抓住后,不仅被处以枪决,还被割下耳朵示众。冯玉祥的这种残忍做法,使得手下的士兵人人自危,士气低落。
冯玉祥的残忍行为不仅引起了手下的不满和反感,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谴责和批评。然而,冯玉祥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了整肃军纪、振兴国家。冯玉祥在晚年回忆起自己的往事时,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杀人无数,但我从不后悔。我认为自己做得都是对的,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冯玉祥的残忍行为最终被历史所铭记和谴责,在这一点上,无疑证明了冯玉祥的军阀性质,也进一步证明了张学良评价的正确性。
张学良对冯玉祥的评价虽然简短,但却一针见血。在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接管了奉天的军队,作为东北军的首领,曾经与冯玉祥有过多次交集和合作。在看到冯玉祥的治军态度后,张学良对冯玉祥的残忍行为深恶痛绝。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我们在看完冯玉祥的军务整治情况,在反手来看一下张学良是如何治军的。
相反,张学良与手下的东北军关系处理的很好,除了有一部分原因是张作霖为他留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以外,但大部分都是张学良用真心换真心交往来的。
张学良对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家兄弟一样,每次打完仗后,他都会亲自到军营中慰问,对受了伤的士兵包扎、洗漱,招兵时会亲自挑人,在队伍中能叫出大多数士兵的名字,在对于家里贫瘠的士兵能够给予足够的钱粮,保证从军后士兵及其家庭的生活开销。所以士兵们都喊他“少帅”。
即使在后来东北沦陷后,大多数的东北军战士也都能理解他的苦衷,并自愿和张学良退出东北,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这个所敬仰的“少帅”一定对带着他们打回去。
虽然后来事与愿违,再也没能回到此前他们生活过的故土,但在那一刻,张学良身上的“闪耀光辉”照耀在每一位东北军战士的身上,也正是张学良的治军态度,东北军也愿意跟随他,以至于连蒋介石都惧他“三分”。
毁誉参半的复杂历史人物
再说回冯玉祥,他虽然有其残忍的一面,但同时也具爱国心,这就使得历史上对于冯玉祥的评价总会有那么点毁荣参半。让后人对他所做的事情具有争议点。
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军的侵略,冯玉祥在张家口积极筹划组织抗日同盟军。他广召旧部,并争取中共、西南以及国民党内部等多方力量的支持,最终成功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自任总司令。同盟军的成立,为抗击日军提供了重要的武装力量。
在冯玉祥的领导下,抗日同盟军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收复了宝昌、沽源、多伦等地。这些战斗的胜利,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特别是收复多伦的战斗,是中国军队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除此以外,在大敌当前的国仇家恨面前,冯玉祥也会根据时局的变化情况合理的应对突发的紧急事件。特别是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冯玉祥积极参与调停工作,为和平解决事变做出了贡献。并且呼吁全国军民团结抗战,共同抵御日军的侵略。他的努力有助于维护国内团结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稳定。
在抗战结束后,冯玉祥去了美国考察,他还劝蒋介石别发动内战,在《世界日报》上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并且在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期间,冯玉祥以个人的名义邀请毛主席,以表达他对毛主席的敬意和支持。
在宴席上,他还提醒毛主席注意蒋介石可能设下的“鸿门宴”,让毛主席加强戒备。毛主席则以风趣的口吻回应说:“我是来求婚的”。这样的一句话不仅增添了氛围,而且也使得冯、毛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但不幸的是,1948年秋,冯玉祥坐轮渡回国,结果在去敖德萨港的时候,轮船起火,冯玉祥就这么去世了。
晚年时张学良在面对采访时,对冯玉祥做出了一个这样的评价:“冯玉祥究竟是个英雄,但同样也是个罪人!也许只有历史能给出个公正的评价吧。”通过张学良的叙述我们也可见冯玉祥也是个复杂多变的人,所以启示我们更要从多维度视角下评析历史人物与事件,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冯玉祥。
结 语
随着夕阳西下,张学良的回忆也逐渐淡去,两人此前的恩怨过往也在历史洪流的巨浪之中不断被冲刷着,而我们通过张学良的视角,后人也足以一窥那个动荡年代的冯玉祥,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在我们这个和平的年代回望历史,人们或许会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也能从中吸取智慧,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正如老话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会教会我们怎样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倒戈将军”冯玉祥》
——《冯玉祥治军研究述评》
——《冯玉祥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