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毙阿部规秀的李二喜,受到聂荣臻嘉奖,建国后隐“功”埋名60年

悠闲青山史 2025-01-25 16:40:59

少年成长路坎坷 抗战救亡志向高

1939年深秋,在河北蔚县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的一个小院里,一个青年战士手握迫击炮瞄准镜,凭借过人的眼力和精准的火力,四发炮弹呼啸而出,将日军第二独立混成旅团长阿部规秀的指挥部炸为平地。这位年仅18岁的神炮手叫李二喜,他用这门迫击炮不仅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还因此受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嘉奖。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抗日英雄却选择了默默无闻,在广东韶关工作并生活了整整60年。直到1995年,74岁的李二喜重返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那门熟悉的迫击炮时潸然泪下,他的传奇故事才被世人所知。2010年3月,这位曾经的神炮手在韶关走完了89年的传奇人生,为中国抗战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省灵丘县上寨镇祁庄村,这个普通的小山村里走出了一位抗日英雄。李二喜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的一户贫苦农家,虽然家境清贫,但父母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

在李二喜的记忆中,童年时光虽然物质匮乏,却充满了温暖与欢乐。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13岁那年,父母相继因病离世,这个打击对年幼的李二喜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这个少年的肩上,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投靠当地的大户人家放牛谋生。但李二喜并没有被困境打倒,在放牛的日子里,他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这个少年心思缜密,做事认真,在放牛的过程中自学了养马和识马的技术。他观察马的习性,钻研相关知识,很快就掌握了相当专业的马术技能。

李二喜的勤奋好学得到了回报,渐渐地,他在当地成了远近闻名的"马牙子"。村里人但凡要买马、卖马,都会找他来掌眼,这让他在艰难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份尊严。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蔓延到了华北大地。当时驻扎在灵丘县的八路军部队正在进行休整,16岁的李二喜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家乡犯下的暴行。

血与火的现实,激发了李二喜参军报国的决心。他主动找到八路军部队,表达了参军打鬼子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年龄尚小,加上没有任何战斗经验,部队领导没有让他直接上战场。

起初,李二喜被安排在后勤部门养马喂牛。这份工作虽然与他此前的经历相符,但内心渴望直接参与战斗的他却感到失落。不过,这个吃苦耐劳的少年并没有抱怨,而是踏实地完成着每一项被交代的任务。

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缴获了日军的山炮和迫击炮,部队开始组建炮兵连。这个消息让李二喜看到了希望,他再次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加入炮兵连。

部队领导看到李二喜的热情和决心,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李二喜展现出了惊人的炮兵天赋。短短几周时间,他就掌握了迫击炮的操作要领。

在训练场上,李二喜刻苦钻研,反复练习,很快就能够熟练地操作迫击炮。他出色的表现,最终让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主炮手,为后来创造抗战传奇奠定了基础。

黄土岭战役显神威 四炮击毙日军将

1939年11月的河北大地,寒风凛冽。日军独立步兵第1大队正在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行动,他们的目标是要彻底摧毁八路军在这片土地上的抵抗力量。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沉着应对。他指挥部队在雁宿崖地区设下埋伏,成功地歼灭了这支来犯之敌。

这场战斗的结果令日军第二独立混成旅团长阿部规秀震怒不已。这位在日军中享有"名将之花"美誉的将领,立即集结了一支1500人的精锐部队,准备亲自率军前往雁宿崖地区报复。

杨成武接到情报后,立即调整部署。他深知阿部规秀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手,不敢有丝毫大意,随即命令部队转移到黄土岭地区,构筑了更为严密的防御工事。

1939年11月7日,黄土岭的战场上硝烟弥漫。阿部规秀指挥部队对八路军的阵地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但每次冲锋都被八路军的顽强抵抗所击退。

日军的伤亡在不断增加,但阿部规秀依然不肯罢休。到了下午四时许,战斗进入了关键时刻。第1团的观察哨通过望远镜发现,在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的一座小院内,日军官兵频繁进出。

这个异常的现象引起了第1团指战员的警觉。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他们断定这个小院极有可能就是日军的指挥部。

情报很快传到了炮兵阵地,18岁的李二喜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他需要用迫击炮对这个可疑的小院进行精准打击。

李二喜背起迫击炮,迅速寻找最佳的炮击位置。他仔细观察地形,测算距离,调整炮口方向,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有半点马虎。

黄昏时分,李二喜已经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他屏息凝神,瞄准目标,连续发射了四枚炮弹。

炮弹呼啸着划破长空,准确命中了目标。那座小院瞬间化为废墟,日军的指挥系统随之陷入混乱。

战斗结束后的几天里,晋察冀军区一直在收集战场情报。直到延安总部的一份电报传来,才确认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不仅打退了日军的进攻,还成功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这个好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晋察冀军区。在黄土岭战斗中,年轻的炮兵李二喜凭借着过人的技术和沉着的心态,用四发炮弹创造了一个传奇。

军心振奋捷报传 聂帅亲自赠手枪

在黄土岭战斗结束的第三天,一个重要的电话打到了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电话那头传来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洪亮而激动的声音。

延安总部发来电报,证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不仅打退了日军的进攻,还成功击毙了日军第二独立混成旅团长阿部规秀。聂荣臻司令员立即向杨成武表示热烈祝贺。

这一消息对于整个晋察冀军区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阿部规秀是日军中将,更被称为日军的"名将之花",能够击毙这样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无疑是给日军沉重一击。

杨成武在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召集部队进行传达。当战士们得知自己的部队创造了这样的战果,欢呼声响彻了整个军营。

为了表彰这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晋察冀军区决定召开军民大会。这次大会的规格很高,由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主持。

大会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各地的军民代表济济一堂。当李二喜的名字被宣布时,整个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聂荣臻站在主席台上,高度评价了李二喜在战斗中的表现。他指出,李二喜同志不仅技术过硬,更展现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应有的勇气和智慧。

在表彰仪式上,聂荣臻亲手将一把手枪授予李二喜。这把手枪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对他卓越战功的最高褒奖。

聂荣臻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李二喜同志的事迹值得所有指战员学习。他年纪轻轻就能创造如此佳绩,证明了八路军战士的无限潜力。

会议结束后,李二喜的事迹在晋察冀军区迅速传开。许多部队都争相邀请他去介绍作战经验,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战士奋勇杀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晋察冀军区掀起了学习李二喜的热潮。各部队通过开展技术比武、经验交流等活动,努力提高作战能力。

这次表彰大会不仅是对李二喜个人的嘉奖,更是对整个八路军战斗精神的褒扬。一个18岁的炮兵战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八路军战士的过人本领。

聂荣臻的这次表彰,让李二喜成为了晋察冀军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但这位年轻的战士依然保持着谦虚的作风,继续在部队中认真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技能。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得到军区司令员的亲自表彰和嘉奖,这在八路军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充分说明了黄土岭战斗的重要性,以及李二喜在战斗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六十载韶关耕耘 重归故地忆征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功勋卓著的李二喜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他主动请缨到广东韶关工作,离开了自己熟悉的部队和战友。

在韶关这片土地上,李二喜以一个普通工作者的身份开始了新的人生。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曾经的辉煌战绩,也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岁月流逝,转眼间六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时光里,李二喜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地方建设中去。

即便是在退休之后,李二喜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他的同事和朋友都不知道,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曾经是一位抗日英雄,更不知道他曾经用四发炮弹创造了一个传奇。

时光飞逝到1995年,已经74岁的李二喜在女儿的陪同下,走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是他离开部队后第一次重返军事场所。

当他看到那门熟悉的迫击炮时,往日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这门放置在展柜中的迫击炮,正是他在黄土岭战役中使用过的那一门。

面对这位老战友,饱经沧桑的李二喜站在展柜前驻足良久。他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展柜的玻璃,轻声对着迫击炮说话,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这一幕引起了在场参观者的注意,人们纷纷围了上来。在大家的询问下,李二喜终于讲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消息很快传开,李二喜的英雄事迹再次被人们所熟知。媒体开始关注这位隐姓埋名多年的抗日英雄,他的故事再次感动了无数国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李二喜依然保持着一贯的谦逊。他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给予他的荣誉已经足够多了。

直到2010年3月26日,89岁的李二喜在韶关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他的一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典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韶关生活的60年里,李二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气概。他没有在功劳簿上再添一笔,而是选择了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在李二喜看来,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不在于过去取得了多少功勋,而在于现在能为人民做多少实事。

如今,李二喜的故事仍在传颂,他的精神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抗战史上。这位用四发炮弹创造奇迹的神炮手,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本色。

0 阅读:5
悠闲青山史

悠闲青山史

悠闲青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