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三十五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4-19 07:35:18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三十五讲

第二章 南北朝书法批评的演变

第三节 王僧虔的书法批评观

四、《书赋》与书法中的情感与形式

在书法理论中王僧虔的《书赋》,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批评本身的主张,更在于它首次触及了书法创作中的“情感”与“形式”等核心议题。王僧虔在《书赋》中,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书法的创作过程:“情凭虚以测有,思沿想而图空。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他提出,情感与思绪是书法创作的源泉,而手的运动则是情感的传达。

在王僧虔看来,书法不仅仅是手的运动,更是心与手的和谐统一。书法家通过调整笔锋、运笔的速度和力度,以及墨色的深浅,来展现书法的形式美。同时,书法家还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书法创作中,使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生命力

王僧虔还进一步指出,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特点。隶书明敏婉约,如同蠖绚蓓趋;草书则如笙簧之音,悠扬动听。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需要根据不同的书体特点,运用不同的技巧来展现其美。

王僧虔还强调了书法创作中“形”与“神”的关系。他认为,书法作品的形态应该绵密而多态,气势应该凌厉如芒。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形式美又有神韵的书法作品。

王僧虔的《书赋》为我们揭示了书法创作中情感与形式的奥秘。它提醒我们,在书法创作中,不仅要注重形式美,更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生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既有形式美又有神韵的书法作品。

经过深入阅读,我们发现他的创作思路明显受到了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文赋》的启发。他的文章主要聚焦于书法创作的艺术探索,其中的“情凭虚以测有,思沿想而图空”这一表述,与陆机的《文赋》中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在句法上如出一辙,这无疑证明了他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文赋》的深刻影响。

陆机的《文赋》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名著。这部作品尤为关注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重要观点。在陆机之前,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主要指导思想是“诗言志”,然而,《文赋》的出现,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开始更多地关注并表现人类的丰富情感。

王僧虔同样深受《文赋》艺术创作思想的启发。他认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源泉在于内心的情感,是情感的冲动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在虚无之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合的形象。他所说的“心经于则”,强调的是书法创作所遵循的内在法则,这与文学创作依赖于文辞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探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王僧虔还深入剖析了心、眼、手、笔之间的联系,以及情、思、志这三个主体精神要素在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他不仅在文章中提出了书法创作中“情感”的重要性,还深入探讨了其他几个核心议题。

(一)他强调了“韵”的问题,提出了“托韵笙簧”的观点,即书法创作应追求韵味之美。

(二)他关注了书法的形式之美,如“沉若云郁,轻若蝉扬”所揭示的轻重关系,“稠必昂萃,约实箕张”所描述的疏密关系,以及“垂端整曲,裁邪制方”所展现的方圆关系。他还对“形”与“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绵靡而多态,气陵厉其如芒”揭示了字形应美丽多姿,而用笔效果则应给人以凌厉之感。他提出了字形姿态要“妍”,字形构架要“壮”的基本要求,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形式标准。

(三)规则与创新的共舞:"遵循规矩以显笔势,追寻法则而怀自由之心",此句道出了书法之精髓:在遵循传统规范的同时,展现出个人独特的笔触与情感。这不仅仅触及了书法艺术中"情感"与"形式"的深层关系,更深入地探讨了"形式"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继承前人智慧与个人创新之间的平衡。

回溯历史,虽王僧虔之前的书法家们或有相关理论,然因文献匮乏,我们难以断定其详细内容。但根据现有文献记载,王僧虔的《书赋》无疑是我国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论。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至少在南朝前期,已开始将书法艺术与一般书写明确区分。

创作书法作品与撰写文学作品,在诸多方面异曲同工。若仅仅追求文字的书写,又何必倾注情感、费尽心机、驰骋想象?《书赋》不仅深入探讨了书法创作的核心要义,更在无形中回应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问题。它告诉我们,书法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规则与创新的和谐共舞。(全文1742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