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天九思原创第914期
4月1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参与联合主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举行,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地的20支机器人团队参赛。最终,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

▲冠军——天工机器人

▲亚军——小顽童机器人

▲季军——旋风小子机器人
大家关注的宇树科技,因忙于准备人形机器人格斗直播,未以官方身份参赛,而由第三方“城市之间”科技队使用其机器人参赛,未取得名次。

“天工”夺冠——人形机器人技术性能的里程碑
一方面,技术重大突破。在硬件优化上,通过轻量化设计(体重55公斤)、关节散热技术(风冷散热)和低惯量腿部结构,解决了长时间奔跑中的稳定性与能耗问题。在智能控制上,搭载“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结合多模态传感器和自主导航算法,实现动态路径规划和环境适应能力。在速度提升上,最高时速从6公里/小时提升至12公里/小时,平均配速达7-8公里/小时,走路的耐力和速度超越普通人,展示了运动控制算法的显著进步。

另一方面,比赛意义重大。整个半程马拉松21公里,地形(如斜坡、碎石、转弯)极为复杂,时间运动很长,验证了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的可靠性耐用性,为工业、家庭等场景应用奠定基础。赛事吸引1.2万名人类选手与机器人同场竞技,通过“人机共舞”的直观展示,拉近公众与前沿科技的距离,激发社会对“人机共生”的讨论,提升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和接受度。

产业推动——加速技术落地与生态构建
一是验证应用场景可行性。比赛证明人形机器人可胜任园区巡检、物流搬运、赛事服务等任务,为未来商业化应用提供实践依据。如,天工团队计划将技术延伸至家庭陪护、工业操作等场景。

二是倒逼产业链升级。赛事推动上游零部件(如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的技术迭代,并促进AI算法与硬件的深度耦合。北京亦庄已布局机器人全产业链,释放超万个应用机会,近50亿元采购需求,为产业规模化奠定基础。
三是激发行业竞争与协作。20支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参赛,技术路线差异显著(宇树G1侧重动作敏捷,松延动力N2强调稳定性),良性竞争加速技术迭代。天工夺冠后,团队透露“仅展示了运动能力的冰山一角”,暗示未来将开放更多技术合作。

重大转折——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
天工夺冠不仅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在材料科学、智能算法、系统工程等技术领域的里程碑,更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工厂、家庭等现实生活的转折点。其意义远超赛事本身,预示着中国在机器人产业的领跑姿态,有望在更多场景中实现“从能跑到能用”的跨越。正如赛事口号所言:“跑得快不是终点”,技术沉淀与生态构建才是关键。

中国电子学会预计,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8700亿元。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1540亿美元,可缓解制造业、养老等领域劳动力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