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真的是涨疯了!
要说最近投资圈最火的除了人形机器人、DeepSeek、哪吒之外,可能就要数港股了。
特别是这一个月以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不断上涨,受到了资金的持续热捧!
给大家看两张图感受下!
恒生指数从1月14日到2月14日的一个月时间,涨了19.85%,而且基本上是一路上行,不带回调的。

更厉害的是恒生科技指数,在这一个月时间涨幅超过了30%!也是一直猛猛涨!

咱们很多股民和基民眼睛一直盯着A股,可能没有感受到港股市场的火热,毕竟很多人没法买港股,对港股市场就不怎么关心。
港股的大涨,得益于之前一直持续低迷的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等权重科技的大涨。
在这一个月内,腾讯涨了29.73%,阿里巴巴更是涨了58.9%!


很多人可能会问,港股为什么突然这么疯狂?
除了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科技行业的进步和一些消息面的驱动之外。
核心原因就是港股一直被低估了!
DeepSeek等中国科技公司在AI领域的突破,扭转了市场认知,外资开始将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积累纳入估值体系。
他们突然发现,中国市场的科技巨头被美股的科技巨头估值便宜多了,恒生科技的市盈率是远低于纳斯达克的市盈率的!
而是,外资开始疯狂唱多,并大量买入中国资产。
美国对冲基金大举买入中国资产的消息,相信大家也看了不少,老K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我们今天主要是聊,普通的股民、基民该如何布局港股市场机会。
答案大部分人其实是知道的,可以借道基金布局。开不了的港美股账户,也可以借道基金布局港股和中概股。
老K今天主要跟聊聊跟踪港股几个核心指数的基金。
拉了下数据,跟着港股上涨,这波涨势居前的基金基本上都是跟踪恒生互联网和恒生科技指数的相关指数基金。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02.14
老K看了下,剔除C类等特殊份额后,规模在5亿以上,跟着港股几个核心指数的基金其实不太多。
老K就偷懒,直接剔除特殊份额后,用规模大小排了一个序,选了规模在5亿以上的所有基金出来。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02.14
大部分都是指数基金,主要是跟踪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互联网、恒生医疗保健、恒生生物科技等指数的。
指数投资什么方向,大家一看名称就能懂!
指数基金的选择需要规模适中、基金公司量化能力强一些!
优劣的话,主要看费用和跟踪误差了!其实差别应该不会太大。
大家想投资什么行业和方向,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应的标的,里面还有高股息和红利相关的指数。
名单给大家罗列出来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研究下。
不过港股短期上涨的比较猛,虽然还是比较低估的,但是大家要注意短期回调风险,不要急着追高买入。
这些名单是留给大家备用的,以后机会出来了,再用不迟。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相关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