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让城别走”之策如被采纳,太平天国还有坚持的希望吗?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8-23 15:28:58

1863年冬,天京已经危在旦夕。

李秀成从丹阳前线轻骑回到天京,立呈“让城别走”之策,主张放弃天京,实施战略转移。

天王不但不纳其策,反而痛斥李秀成的悲观主义、逃跑主义。

李秀成无奈跪上再奏,反复陈述天京无法死守的理由,言辞恳切,甚至以死相谏!

然而,洪秀全更是恼怒,严厉申斥,坚决拒绝了李秀成的建议。

半年多以后,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太平天国灭亡了。

因此,一直以来,人们常常在说:如果采纳了李秀成的建议,太平天国真的还有坚持下去的希望吗?或者,至少多坚持一阵子?

“让城别走”之策

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之策时,天京确实已经完全失去了坚守的条件。

当时,天京城仅剩下太平、神策门与外界相通,陷入粮断援绝、危在旦夕的绝境。

同时,在江苏其他地区,苏州、无锡等地相继沦陷,苏南根据地已经陷入溃败之势,大半沦陷。

苏南根据地的沦陷,也就意味着天京失去了依托,已经沦为孤城了!

总结下来,就是粮路已绝,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如不迅速转移,“合城性命不能保”、“灭绝定矣”!

这个情况下,主动转移,保存势力,在运动中寻找新的机会,已经是势在必行之事了!

赞许李秀成之策的观点

而在许多朋友看来,李秀成之策,是高明的,是可能使太平天国的局势发生转变的。

1、太平军过去曾多次采用类似“让城别走”的方式打开局面。

当初,太平军军兴之初,就多次在长期相持后,在形势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主动转移的方式来摆脱困境。

无论是在最初的金田村,还是在后来的永安,太平军固守了很长时间。这些乡民为主的太平军将士,都浴血奋战,试图在自己的家乡坚持下来。

然而,情况不利时,天王、东王主动带领大伙转移,大伙边走边打,在运动中生存下来,壮大起来。

这段历史,当时还只是中基层的李秀成是很清楚的,当时就已经是一把手的洪秀全自然是更清楚的!

如今,与当初的永安一样,天京又到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了,再如当初一样,妥善部署转移,不是什么新鲜事!

何况,至少从纸面上看,如今实施转移,条件比当年要更为优越!

2、天京虽已难保,但是,在外围,太平军仍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

当时,李世贤在浙江,杨辅清在皖南,陈得才在西北,皆拥有数十万大军。

这些部队虽然无法冲过来打破敌人的堡垒解天京之围,但是,如果运动起来,那也将是强大的力量!

3、仍然有利的全国斗争形势。

太平天国虽然出了问题,但是,造反造了这么多年,打过这么多地方,联络过这么多人,还是产生了很大效果的!

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大清的统治进一步薄弱,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

后来,太平军不怎么显山露水的将领赖文光联合捻军兄弟,连挫僧格林沁、曾国藩,一度打得风生水起。

这些都表明,如果太平天国的领导层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痛定思痛,及时改正错误路线,采取正确的、灵活的斗争策略,是有条件重振形势的!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让城别走”,是可能给危在旦夕的太平天国带来一线生机的!

“让城别走”的关键缺失:无处可走

然而,李秀成“让城别走”之策,却有着重大的缺失。

李秀成只是反复强调了天京已不可守,却没有指明该“别走”到哪里去,该如何保存太平军的实力,如何革新太平天国的军事和政治···

以当时湘军的包围程度和太平军的实力,如果组织得当,突围而出是有可能的。

然而,接下来,太平军该去哪里,又能去哪里呢?

向北走吗?

不要说别的,1年前,李秀成率领“进北攻南”的30万大军从对岸回来,回到天京时只有1.5万人···

如今,敌人的包围程度比1年前更紧密了,力量比一年前更加强大了,洪秀全要向北走,恐怕连长江都过不去!

向东走吗?

苏南根据地刚刚大半沦陷,李秀成刚从那里回来,是最清楚不过了。而浙江根据地的沦陷也只是时间问题,连视浙江为地盘的李世贤都转入皖赣了···

何况,这里的李鸿章、左宗棠及洋人武装,其装备、锐气更在天京城下的湘军之上,只怕更难对付···

如此,太平军只有一路可去:皖赣。

安徽、江西广大地区,敌人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看起来是比较合适的运动方向。

只是,同样在1年前的“进北攻南”中,李秀成“进北”,打的就是皖;杨辅清等人“攻南”,打的就是赣,皆立不住脚步、损失惨重···

当时,太平军运动的还都是作战部队,尚不能成功,如今,带着天京一众文武官员、男男女女的突围部队,又如何能打开局面呢?

“让城别走”?“让城”是可能的,“别走”则可能是无处可走!

还有“走起来”的条件吗?

何况,不要说走到哪里去的问题,就是“走”这个事情,如今都已经很难再来实施了。

1、自己走不动了。

当初,太平军确实多次实施战略转移,并且在运动中生存下来、壮大起来了。

然而,如今,太平军的素质与当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初,太平军从艰苦中崛起,精神抖擞、军威严整、士气旺盛。

那时的太平军,视绿营为“不堪用之辈”,视乌兰泰为“无谋之辈”,兵力虽不如敌,但毫无畏惧之意。

所以,当时的太平军,敢于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奋勇接战、巧妙设伏,自然能屡屡摆脱敌人,远走高飞···

而今,不要说在天京养尊处优的男男女女,就是作战部队,也是战斗力严重下滑了。

此时的太平军,使曾国荃为“稳练不摇”,视鲍超为“冲锋猛战”,视多隆阿为“活变善战”,李秀成常常带着几十万人都不敢于鲍超部数千人开仗···

如果数十万人都不敢对付人家数千人,那走出城来,不过是被敌人粘着走的丧家之犬!

如此,你走得动吗?你打得了吗?

2、敌人的空隙小多了。

表面上看起来,敌人有许多薄弱环节,似乎有很大的空隙可以钻。

然而,实际上···!

太平军军兴之初,太平军可以运动自如,是因为当时的清军互不统属,调度不灵,如此,太平军自然有许多空子可以钻。

然而,自江南大营被歼后,大清已经依赖曾国藩,赋予曾国藩东南四省全权。

虽然大清内部矛盾甚多,朝廷对曾国藩猜忌,然而,在镇压太平天国的问题上,大清已经形成了一个指挥统一、沟通顺畅的体系。

当初李秀成以30万大军进入皖北,以为可以在空虚的皖北有所发展,然而,在敌人的统一部署下,李秀成攻坚不得、打援不敢、野无所获,根本无法生存···这就是因为敌人在统一部署上实施了严密的攻防体系,实施了坚决的坚壁清野···

既然如此,太平军走出来,确实无空子可钻,也就无法走起来了···

3、人心已散,啥也不行。

李秀成要出走之策尚未得天王批准,敌人已经开始做了应对了!在得知李秀成提出此策后,朝廷立刻下谕:断不可令李秀成溃围逃逸,务将此贼就地根除···

由此可知:李秀成与洪秀全在天王府的讨论,也被清军掌握了!

显然,这自然是天王府的机密会议上,都有内奸呀!

人心若此,李秀成虽有计策,恐怕也没有意义了!

散了吧

有时候,讨论的过程,比讨论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让城别走”,走与不走,都是可以考虑的,都是有道理的,也都是没有必胜把握的。

所以,讨论结果如何,其实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能够反映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的状态。

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之策,只提天京不可守,没有提出当往何处走。

以此看,比起当年在湖南道州就指出“专意金陵”的杨秀清来,李秀成谋划问题的能力确实还是有差距的。

而洪秀全,则更是令人无语!

洪秀全几乎没有说过一句正常人的话,开口就是“朕奉上帝圣旨,天兄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

显然,洪秀全似乎已经完全陷入了幻觉之中,失去了正常思考和沟通的能力了···

当一个领导人如此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时,我们或许只有三个字可以留下了:散了吧!

让不让城别走,其实真的无所谓了···

“让城别走”,本身是不错的建议。

在客观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力量,采取有计划的战略退却,是必要的。

从形势上看,当时天京已不可保,但全国的斗争形势仍然是不错的;敌人虽然效率有所提高,但深层问题依然是难以克服的···

因此,如果太平天国能够保持当年艰苦奋斗的作风,展现出高超的指导水平,是可能打出一片生机的。

只是···一个疯言疯语的天王,一个不敢打硬仗的忠王,一个已经比敌人更加腐败混乱的组织···也就这样了吧!

所以,“让城别走”,到底不是什么好建议。

不是这个计不行,而是太平天国已经不行了···

0 阅读:5

喝下历史的鸡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