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鹿妈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鹿妈妈”)的管理制度引发热议。“小鹿妈妈”主要产品为“牙线”,在该领域算的上头部品牌,在电梯里能够看到它的“魔性广告”。但在公司管理制度上居然全天禁止使用手机、限制自由出入、连午休时间都无法随意就餐,甚至想走出公司大门都需要提交申请。如果违反规定,还要被安排打扫卫生。面对这样的“高压”管理,许多员工表示,上班就像“坐牢”。目前合肥市庐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已经立案调查。而这一系列制度背后,不仅反映了管理层对控制的极端需求,更是对公司员工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试着分析,这种高压管理如何一步步侵蚀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并导致公司整体士气下降,最终影响企业发展。
首先高压管理让员工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简单来说,当个体持续受到无法控制的负面环境影响时,就会逐渐丧失自我掌控感,最终变得消极、被动,甚至放弃努力。
在“小鹿妈妈”这样的环境下,员工无法自由使用手机、无法外出吃饭、甚至连离开公司都要申请,这种种限制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无论我怎么做,都无法改变公司的规则。” 长期下来,他们可能会失去主动性,表现出“只求不犯错、不求有进步”的状态,最终导致工作热情下降,甚至“躺平”。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充满“习得性无助”的团队,不可能有创造力和激情,最终只会让公司陷入低效循环。
其次剥夺自主权,加重员工的心理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主性是决定个体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们在工作中需要自主权,才能获得内在动机,并保持长期的积极性。
“小鹿妈妈”的管理方式,剥夺了员工的基本自主权。他们无法自由安排午休、无法短暂使用手机来缓解压力,甚至连走出办公室都要经过审批。这种严格限制,可能会让员工产生焦虑、压抑和不满,甚至引发职业倦怠,让人对工作越来越没有动力。
长此以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将逐渐流失。因为真正优秀的员工,不会甘于在一个剥夺自主权的环境里工作,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尊重个体自由的公司。
而且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度的高压管理,并不会带来真正的高效,反而会激发员工的“被动对抗”(Passive Resistance)。这种对抗方式可能表现为:
1、敷衍应付:表面上遵守规则,实际降低工作投入,能拖就拖。
2、消极怠工:即使工作能力出色,但不愿主动承担责任,甚至故意犯错。
3、流动率上升:优秀员工更容易选择跳槽,而留下的可能是缺乏动力的群体。
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并不少见,甚至一些企业管理者也曾发现,越是试图严格控制,员工的服从度反而越低。而且,一旦员工开始反抗,公司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维持“秩序”,最终导致管理成本上升,得不偿失。
最后必须说很多企业推行严苛的管理制度,往往是出于一个误区:“员工不受控,就会偷懒。” 但现实是,真正让员工高效工作的,不是恐惧,而是信任和激励。
世界500强企业中,许多公司都在推崇弹性工作制、自由办公和人性化管理,结果反而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比如Netflix、Google 等公司,都强调给予员工高度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下发挥创造力。事实证明,当员工感受到尊重,他们反而会更自觉地投入工作。
相比之下,“小鹿妈妈”这种完全依靠强制管理的模式,不仅会降低员工的满意度,还可能导致更多负面影响,比如增加离职率、降低团队协作,甚至在外界留下负面企业形象。我想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明白:真正的效率,来自于被激励的员工,而不是被控制的员工。
在咨询中,我见过太多因职场压力而焦虑、抑郁的案例。而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个人,而是在企业的管理方式。真的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意识到:员工不是机器,他们需要尊重、自由和信任。
如果你也对职场心理、情绪管理感兴趣,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平衡,拥有更健康的职场生活!
你的公司也有“监狱式”管理吗?在评论区谈谈你们公司的管理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