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黄是将茶叶堆放,利用高温高湿条件,促使叶绿素大量破坏,黄色物质显露,茶叶品质醇化的过程,是黄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虽然在黄茶加工过程中,都在为茶叶的黄变创造条件,但黄变的主要阶段在闷黄工序。
黄茶闷黄工序有先后不同,有的在杀青后闷黄,如沩山毛尖;有的在揉捻后闷黄,如北港毛尖、鹿苑茶、广东大叶青、平阳黄汤;有的在毛火后闷黄,如霍山黄芽、黄大茶;有的闷炒交替进行,如蒙顶黄芽三闷三炒;有的烘闷结合,如君山银针二烘二闷;而平阳黄汤第二次闷黄,采用了边烘边闷,称为“闷烘”。
根据黄茶加工工艺,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热化作用,称为湿热作用,能引起叶内一系列氧化、水解变化,是形成黄汤黄叶、滋味醇厚的主导方面;二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产生的热化作用,称为干热作用,以发展黄茶的香气为主。
在黄茶加工过程中,两种热化作用都存在。黄茶的变黄主要是在高温湿热条件下,叶绿素大量破坏,黄色物质显露;同时,多酚类化合物在湿热作用下发生非酶促氧化,产生一些黄色物质。
据研究,叶绿素由于杀青、闷黄工序被大量破坏,闷黄后,叶绿素总量仅为杀青叶的46.9%,叶内的黄色物质显露出来。
据对黄大茶研究,在炒制过程中,黄烷醇总量变化显著,毛茶的含量不到鲜叶的一半,其中L-EGCC减少2/3以上,L-EGC大量减少,并以闷黄过程减少最多。由于酯型儿茶素的氧化和异构化,形成黄茶色泽金黄、滋味比绿茶醇和的特点。闷黄过程中,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明显下降。
另据研究,在黄茶闷黄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发生变化,闷黄早期霉菌出现,中后期让位于酵母菌,细菌也在早期较多,后逐渐下降。
(二)闷黄的加工技术
生产中将杀青叶或揉捻叶或初烘叶堆放在清洁的容器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利用湿热作用促使茶叶产生有利于黄茶品质的形成变化。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
含水量越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进程也越快。因此,闷黄过程中要控制好叶片的含水量变化,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尤其是湿坯闷黄要注意环境的相对湿度和通风情况,必要时茶坯要盖上湿布或控制空气流通。
一般杀青或揉捻后的湿坯闷黄,由于叶片含水量多,黄变较快,闷黄时间短。但黄变程度要求不同,闷黄时间差异较大。北港毛尖只需30~40min;平阳黄汤需要2~3天,最后还要闷烘;沩山毛尖、鹿苑茶和广东大叶青介于两者之间,时间为5~6h。一般初烘后茶坯闷黄,由于含水量少,变化慢,闷黄时间较长。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