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觉对杜聿明评价不高,除了两人在东北时不对付,还和汤恩伯有关

漫步史书 2024-11-16 10:22:48

之前我们聊过,石觉对杜聿明评价不高,认为他只有军长、师长的水平。

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石觉任国民党军13军军长,杜聿明是石觉的上级,从客观上来讲,石觉确实有评价杜聿明的资格。

不过,石觉评价杜聿明的这段话,出自后来他败退台湾以后写的回忆录,大概率上也是因为杜聿明本人已经被我军俘虏,而他本人则逃出生天,依然身居高位。

要不然,以杜聿明的级别,石觉也只是敢私下里蛐蛐(小声在背后议论别人)。

不能否认的是,杜聿明到了东北以后,的确有厚此薄彼的情况,比如他更看重新六军、52军,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情况,国民党军内部派系众多。

事实上,从石觉率领十三军到东北后,就和杜聿明矛盾重重,13军的战斗力也很明显的逊色于新一军、新六军,而且更逊色于当时装备尚不如他的52军。

杜聿明看不上石觉,恐怕也是理所当然。

在国民党军诸多派系中,13军算是名声不显者,或者说是属于恶名比较多者。

盖因这支部队原来是属于汤恩伯派系。

汤恩伯虽然不是黄埔出身,但他算是黄埔系的骨干将领,因为在黄埔军校迁到南京后,汤恩伯曾出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的南京分校),并担任教官和学生总队队长,后来他麾下绝大多数将领也基本上都是来自黄埔。

蒋介石用汤恩伯,一方面因为他是浙江人,符合他用人原则;二方面汤恩伯对他还算忠诚。

在国民党军将领中,汤恩伯算是晋升比较快者。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当时汤恩伯率领的89师同88师一起合编为13军,钱大钧任军长,后来徐庭瑶的第17军第四师也划归十三军,钱大钧调离后,13军番号取消,但那时汤恩伯已经同时兼任了第四师师长。

1935年5月,蒋介石以汤恩伯所率领的第4师、第89师成立13军,汤恩伯任军长兼第四师师长,抗战爆发后,汤恩伯晋升第七集团军前敌指挥、第20军团军团长,但同时仍然兼任着第13军军长。

国民革命军第13军,可以说是汤恩伯赖以发家的部队。

也因为是嫡系出身,13军战斗力最初不错,汤恩伯也有意发展,使得十三军在当时称为国民党军之中战斗力首屈一指的部队,依托于13军,汤恩伯在抗战中期在河南扩张势力,成为国民党军黄埔系中有名的三大派系之一。

汤恩伯升任第31集团军司令后,石觉就从13军副军长扶正。石觉是黄埔三期生,但在1928年黄埔军校迁南京后,他就一直在汤恩伯麾下,算是汤恩伯一手扶持提拔起来的将领。

1945年3月,汤恩伯出任陆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官,13军仍然在该方面军下辖,更为关键的是,抗战胜利后,13军被列入首批换发美械装备的部队,使得该军实力大大提升。

从某种程度来说,也足以看出蒋介石对汤恩伯的信任。

不过,到抗战胜利后,情况有了变化。

为了实现抢占东北的野心,蒋介石利用美国人的军舰,调当时尚处在南方的部队北上,13军、52军都在被抽调之列,是第一批开赴东北的国民党军。

杜聿明指挥进攻山海关的部队,就是13军和52军。

汤恩伯、石觉从私心角度出发,不愿意让13军开赴东北。

应该说这样的情绪在国民党军中比较普遍,王耀武在抗战胜利后,被蒋调到山东,但却不答应王耀武把他原来四方面军麾下的部队都调到济南,特别是他的嫡系74军、100军,最后好说歹说,只调了一个73军。

蒋介石此举,自然是不希望麾下将领挟兵自重。

汤恩伯虽然不情愿,但他们无法抗拒蒋介石的命令,石觉也很无奈,只好率部北上。

严格意义上看,13军战斗力不算弱,能被列入首批换发美械装备的部队,也不一定就差到哪儿去,可从到了东北以后,13军的战斗力完全拉胯,甚至还赶不上一同开赴东北的52军。

1945年11月初,杜聿明赶往秦皇岛,指挥13军、52军进攻山海关。

山海关军事上的重要性是从明末就有的,当时明朝为了防止金军入关,围绕锦州至山海关一线修建了大量的卫所防备,尽管皇太极率领清军后来夺取了明朝宁锦防线,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叩开山海关的大门,只能望洋兴叹。

事实上,直至明朝灭亡,清军都没有攻克山海关,而是李自成打进北京以后,防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打开城关,放清军入关。

山海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时,我军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调集力量进军东北,最早进入东北的冀热辽军区在进入东北后,便抢先一步占领了山海关。

杜聿明在还未到秦皇岛的情况下,便给13军、52军下令,要求夺取山海关。

石觉在接到命令后,很不以为然,在他眼中,八路军武器装备很差,战斗力不过尔尔,就派了代表施施然到山海关下,威胁我军撤离。

守关的是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沙克,他接到了13军的最后通牒后,只是轻蔑一笑,随后直接把文书撕了个粉碎,扔进了火盆。

“你要来打就打,还怕你不成!”

石觉也被气得够呛,第二天就指挥部队进攻山海关。

不过,石觉万万没想到,就在他进攻山海关的前一天,山东军区渤海军区杨国夫率领6个团7000余人增援到了山海关,守关八路军实力大涨。

13军实力确实不弱,虽然在进攻过程中连续夺取了山海关外围的二郎庙、娘娘庙等制高点,但无论如何也都摸不着关门。

不光如此,杨国夫率领的渤海军区的部队大多数都是矿工出身,善于摆弄炸药,炸的13军进攻部队找不到北,被迫采取守势,杨国夫甚至还派部队夜袭13军89师。也因为天黑看不清,13军阵脚大乱,胡乱开枪,到白天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石觉惊慌失措,立即下令后撤10公里,并把前线的情况火速报告给杜聿明,还跟杜聿明汇报我军有新式武器,很可能是苏联人给的,气得杜聿明大骂石觉:

“八路兵力薄弱,武器破烂连炮都没有。我看你们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我现在就领你们胆小鬼去现场看看!”

在杜聿明亲自督战下,山海关才算是被彻底拿了下来。

杜聿明突破山海关后,一路连续突破,短短20天就逼近锦州城下。也许是石觉存心抢功,13军89师是一马当先,在夺取锦州后,89师又从城中追逐,企图追歼我军

有意思的是,石觉此次一头扎进了黄克诚怀里。

那时我军对于锦州虽然有布防,但整体形势对我军很不利,因此提前一步就撤离了锦州,黄克诚正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三万多人在锦州以西的江家屯,苦于没有电台,无法与东总联络。

巧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黄克诚拿着望远镜一瞧,发现从锦州追出来一伙敌人,当机立断发起进攻,13军89师被这兜头打了一阵,一下子就懵了,赶紧退回锦州。

杜聿明吃了一惊,赶紧调集部队追出城,但黄克诚那时已经撤离,国民党军扑了个空。

总而言之,这初入东北的两仗,13军都没有打好,杜聿明对石觉的观感也越来越差。加上后来13军在东北期间,打仗善于保存实力,不肯猛打猛冲,为此曾遭到杜聿明批评

不过,据淮海战役中被俘的杜聿明属下张干樵回忆,汤恩伯那时虽然不在东北,但对13军的影响仍然在,每逢行动必然请示汤恩伯,汤如果不同意就抗命不遵。

后来13军迭遭打击,损失惨重,石觉担心无法向汤恩伯交代,就通过汤恩伯的关系,把部队调到了热河担负守备任务,石觉兼任了第二绥靖区及热河省保安司令,归北平行辕李宗仁指挥。

1948年,13军划归华北剿总指挥,石觉升任第九兵团中将司令。

不过,石觉后来也没想到,自己费尽心血,还是没能保住13军。

1949年1月21日,北平和平解放,石觉、李文等蒋介石嫡系将领都被傅作义控制,为了保障起义顺利进行,石觉、李文同意不破坏起义,但是要带着所部师以上军官离开。

石觉虽然备受挫败,但仍然枯恶不悛。

1949年,石觉出任了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副司令(汤恩伯任司令官),渡江战役后又任上海守备司令。

可这时候的国民党军已经日暮穷途,再难有所转圜。

石觉晚年在回忆录中对杜聿明的指挥能力颇有贬低,客观上来讲,杜聿明指挥确实有一定程度的问题,但在国民党军内部派系众多的情况下,杜聿明确实难有发挥,这是不争的事实。

杜聿明指挥不动13军,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在内战中,国民党军诸多派系都倾向于保存自身实力,有问题的也不光是13军。

0 阅读:147

评论列表

Akane.K

Akane.K

4
2024-11-16 14:52

汤司令的部队打仗不行,扰民在行。

漫步史书

漫步史书

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