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正月,南宋在广东崖山的行宫草木萧瑟,没有半点新年的气氛。
散布于海上的宋军,已经发现广西的蒙军自琼州海峡而来,蒙将张弘范已经带军来到崖山出海口,自粤北南下的李桓已经进驻广州。

而在崖山海面之上,南宋枢密使张世杰正在指挥众人,将南宋的巨型战舰,全部以铁索相连。在张世杰的打造下,一座坚如磐石的“水上坚城”坐落于崖山海面之上。
这座水上坚城建好之后,张世杰吩咐众人以海泥涂抹船身,并周身挂满水桶,以防止蒙军火攻。又在水寨四周插上长木,以抵御蒙军舟师的进犯。一切准备就绪,在张世杰的眼里,这座水上坚城,蒙军的舟师冲撞不动,火攻不动,就连海上的一般风浪,也无法动摇它分毫。
如此布阵,貌似一切都无懈可击!
但是,此时南宋殿前统帅苏刘义却发现了问题,向张世杰问道:“将军建城海上,为何弃出海口不守?北军若以舟师堵塞海口,我军则进退无路。”

张世杰言道:“连年流亡海上,你不觉得累吗?这样下去,何时才是个头?”
苏刘义吃惊的说道:“这么说,你是打算背山面海一战了?那你有没有想过,若是战败,皇上该当如何?太后该当如何?”
对于苏刘义的问题,张世杰平静的说道:“皇上和太后会理解的,百官也会理解的,与每日担惊受怕相比,解脱了不是更好吗?”
苏刘义被说的哑口无言。
见苏刘义说不出什么,张世杰便接着说道:“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吧。殿帅还是回至行宫,请太后与陛下移身海上吧!”
苏刘义道:“张枢密,你可要想好了。如此一来,所有的荣与辱,功与过,罪与责。在这场战争之后,都将归诸于你我的身上。后世之人,该如何评判我们这些人?亡国罪责,我等如何承担的起?”
张世杰闭目静听着崖山海面吹荡了千年的风声,静静言道:“眼下之事都已顾及不过来,身后之名,就随他去吧!如若不幸战败,以致亡国,那便让所有的罪责,都归于我一人之身吧!”
苏刘义听完张世杰所说,转身离开。
回到了崖山的行宫之内,苏刘义将张世杰的意思尽数汇报给了杨太后。行宫之内的杨太后显示出了作为一个太后在最后时刻的刚强,向苏刘义言道:“就依张枢密所言吧!流亡了这么久,我是真的累了!”
得到杨太后的首肯,苏刘义又奉命来到帝宫之内。
此时帝宫之内,左丞相陆秀夫正在教小皇帝赵昺读书。苏刘义用他那武官独有的粗犷声音说道:“禀告皇上和陆丞相,蒙军此时已由海陆三方,进逼崖山而来。张枢密请皇上,太后以及丞相等人即刻移身入海,与北军决战于大海之上。”
陆秀夫向苏刘义问道:“太后同意了吗?”
苏刘义简单明了的说道:“同意了!”
听闻太后已经同意,陆秀夫便对小皇帝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收拾收拾,准备登舟吧”。
小皇帝懂事的点了点头。
随着皇帝太后以及文武百官相继登舟移驻海上,大批的将士和随行家眷以及内宫人员在数日间便已安顿于大海之上。

两两相对的崖山和汤瓶山上,张世杰重兵屯守,以护卫这海上坚城的砍柴取水之路,保证“海上坚城”日常生活的柴薪和淡水供应。而两岸之上的行宫千间,此时在张世杰的眼里似乎已经没什么用了。
此战,是决死之战。无论胜利与否,崖山之上的行宫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一把火烧了它,反而能断了海上将士回归陆上的希望,激励将士殊死一搏的勇气。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火之中,崖山之上的千间行宫,迅速化为一堆瓦砾。
淡水被断公元1279年正月十三,张弘范统率着三百余艘战船如期而至,没有丝毫犹豫的便封锁了崖门之外的珠江入海口。
七天之后,李桓自珠江口的北部与张弘范完成了对南宋海上朝廷的合围。当张弘范于珠江口看到张世杰如此布阵之时,已然看到了张世杰的结局。
自古以来,身临绝境而又战而胜之的除了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背水一战,鲜有成功的战例。张弘范清楚的明白,张世杰是既无项羽之勇,也无韩信之才的。最重要的是,自己也不是秦将章邯和赵将陈馀(yu)。
蒙古三路大军汇合之后,张弘范指挥着蒙军的水师向南宋的水上坚城发动了攻击。然而,张弘范显然低估了南宋这座水上坚城的坚固程度。他的舟船和南宋的战船相比,尚属于小巫见大巫那种。一番攻击下来,张世杰的水上坚城纹丝不动,而前去冲撞的蒙军战船,却被巨大的反作用力撞的粉碎。
正面攻击不行,张弘范看着张世杰的千艘战船以铁索相连,张弘范又想到了火攻。
在海风的鼓吹之下,蒙军阵营数十艘满载着火油和可燃物的小舟,顺着风向往张世杰的海上水寨喷吐着火舌而去。但是当船行至张世杰军阵之时,却并没有达到张弘范所预期的效果。
布满宋军船身的海泥起到了很好的防火效果;四周悬挂的水桶,起到了很好的灭火效果;伸出的长木,很好的抵御了火船的靠近。很快,蒙军点燃的舟船,便在张世杰的海上坚城前化为灰烬。
自信的张弘范又一次大失所望。
但张弘范能作为一方大将,统率大军前来作战,还是有其过人之处的。很快,细心的张弘范就发现,宋军的水师舰队虽然无懈可击,但宋军每日都必须前往崖门两边的山林之间伐薪取水。
想到这里,张弘范脸上提前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宋军水师致命弱点——没有什么能比断绝水源更能给张世杰以巨大的杀伤了。
数天之后的一个夜晚,崖山的山林绝壁之间,身着蒙军军服的数千士兵正在黑夜中摸索前行。经过数日的侦查,他们已经获知了海上宋军取水的水源所在地。他们的任务便是在无声无息之间,彻底断掉宋军的这赖以生存的水源通道。
经过一夜血战,第二日的黎明,崖门两岸的崖山和汤瓶山之上,插满了蒙军的旗帜。

宋军二十万人赖以生存的淡水源没了。死亡的阴云开始笼罩在张世杰的头顶。
但张世杰不是引颈就戮之人,意识到危险之后,他即刻派大军去与蒙军争夺崖门和汤瓶二山。但张弘范对宋军水源的重视程度,远比张世杰要高。此时,又怎能轻易让张世杰夺回。
夺下水源之后的几天里,蒙军再没有发动对张世杰的进攻。但是,随着宋军海上朝廷二十万人对淡水的不断消耗,宋军已经步入到真正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连日来的水源断绝,他们在不得已饮下海水之后,如今已经是上吐下泻。
海战开始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清晨,黑云漫天,大风骤起,停战了数日的蒙军,开始大规模向宋军的水上营寨进逼而来。
崖山海面,小皇帝赵昺那体型巨大的帝舟被张世杰安置于“水上坚城”的中心,团聚在周围的则是随行的文官,宫人以及百官将士的家眷。而处于最外围的则是这三年多年,随同朝廷一同流亡至今,百战余生的无畏将士。
此时的南宋流亡朝廷虽有二十万之众,但是真正能参加战斗的不过数万人。
面对这最后的生死决战,张世杰做好了最后的殊死一搏。于是,在这惊涛骇浪的水面之上,宋蒙之间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如雨的箭矢在海面呼啸,漫天的炮火在海上飞窜。一艘艘战船被击沉海底,一个个将士被海浪吞噬,一片片海水被鲜血染红。崖山的海面之上,到处漂浮着阵亡者的躯体,支离破碎的船只残骸。其中有宋军的,也有蒙军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就在这东南沿海的崖山海面激烈进行着。

时至正午,漫天的黑云在大风的吹卷之下遮天蔽日而来,滔天的巨浪翻涌着整个海面。宋蒙双方的战船,都在这黑云笼罩之下的海面上接受着海浪的摧残。
双方从破晓时分,一直激战到正午,直到张弘范鸣金收兵之时,战争仍旧不分胜负!
面对如此风浪,由于张世杰的整个舰队是连为一体的,他的稳定性想当然的比张弘范的舰队高一些。这是张世杰目前的优势所在。但这种优势很快就会转变成致命的劣势。
下午时分,海上大雾弥漫,吃饱喝足的蒙军舰队之中鼓乐声大起。对面的宋军水师不知何意。殊不知这是蒙军水师又一次发起冲锋的信号。
但蒙军水师的这一场冲锋,显然和上午有着明显的区别。只见此时的蒙军战船在冲锋之时,却突然升起了巨大的帷幔,将整个船身遮挡。宋军水师不明所以,将漫天的箭雨射向了渐渐逼近的蒙军战船。只可惜这漫天的箭雨,并没有对蒙军的水师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都被高高升起的帷幔,挡落在大海之中。
待宋军箭矢射尽,蒙军帷幔尽撤,躲藏于帷幔之中的蒙军已经冲至宋军的水寨之前。强行登船的他们,凭借充足的兵力和充沛的精力毫无悬念的击败了已经缺水数日的宋军。
张弘范所带领的庞大舰队,攻陷了张世杰水寨的西南一角。而他们夺下宋军战船的第一时间便是迅速砍倒飘扬在桅杆之上的大宋旗帜。
得益于张世杰水上坚城的稳定性,此时给了蒙军抢船登舟很大的便利。在宋军的营寨之上,蒙军如履平地。崖山海面的这场海战,俨然已经变成了一场“陆上”争夺战。
多年来,宋军唯一能领先蒙军的便是水战,如今的崖山海战,却偏偏被张世杰打成了一场陆战。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此时在舟师相连的宋军水寨之上,纵横驰骋。反观早已因缺水而奄奄一息的宋军,却在蒙军的不断冲击下,变得无力招架,纷纷溃退。
随着后续蒙军水师还的不断到达,战场之上蒙军抢夺宋军的舟船,砍断宋军的军旗已经成了眼前战争的常态。眼看四周宋军战船之上的旗帜一面面的倒下,张世杰已经知道了此战败局已定。
战斗到了如此地步,张世杰嘶哑着声音一边做着最后的战事安排,一边手执利斧,大力劈斩着连接战船的铁索。

在张世杰的指挥之下,杨亮节和苏刘义被派往杨太后处,护卫杨太后突围。而张世杰本人,则是指挥着斩断铁索的舟师,往帝舟的方向而去。
此时,崖山的宋军水师,随着张世杰和苏刘义相继斩断铁索,接应皇帝和太后而去,宋军水上舰队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
张世杰本想驾驭着战船冲至小皇帝赵昺处,直接带着小皇帝逃离崖山战场。但是此时的帝舟位于水寨的中心,四周被宋军自己的战船环绕。张世杰的战船根本无法靠近身处中央的帝舟。无奈的张世杰只能派轻舟穿梭于各大船之间,前去接应小皇帝脱身。
战场之上,宋军水师的战旗正在一片片的倒下。苏刘义的战船绕行良久,总算是来到了杨太后的御船之策。情急之下的苏刘义疾身登船,想要护送杨太后离开。
战况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杨太后关心起皇帝的安危。
得知小皇帝和丞相由张世杰亲自去接应。杨太后登上了苏刘义的战船,在杨亮节等人的护送下,冲出了崖山海面的战场,消失在大雾弥漫的海洋深处。
蹈海殉国杨太后此时虽然在苏刘义等人的护送下逃离了崖山战场,但张世杰对小皇帝的接应之路却不是那么顺利。张世杰的大船无法通达于帝舟,而他所派的小船在见到小皇帝之后,却并不能获取陆秀夫的信任。一度让眼前的局势变得失控。
在丞相陆秀夫看来,眼下的时局到了如此地步,那是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想用小皇帝向蒙古人换乌纱的肯定大有人在。所以对于前来接应之人,他决然的做出了拒绝。
当张世杰获知了小皇帝未能前来的消息之后,他本想亲自驾小船前去帝舟。但此时的情况已经不同于前一刻了。
崖山的海面之上,宋军的旗帜已经所剩无几。帝舟的外围,已经尽数被蒙军攻占。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张世杰脸庞之上滑落出两行清泪。此战的失败,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皇帝陛下深陷的绝境,让他百死不足以赎其罪。但是,现在的悔恨,对于眼前的一切都无济于事。
无奈之下的张世杰忍着心中的巨痛,带领着残存的数十艘战船,逃离了崖山海面的战场。

大战从清晨时分开始,战至傍晚。在这不到一天的时间,南宋的流亡朝廷便已经输掉了一切!
小皇帝赵昺的帝舟之上已经乱作一团,但作为左丞相的陆秀夫脸上毫无惧色。受惊的小皇帝则被一旁的宫人护在身侧。
时局至此,陆秀夫对小皇帝言道:“陛下请等微臣片刻,微臣有事要向家人交代一下。马上就回来。”
离去之后的陆秀夫来到了近在咫尺舟船之上,舟船之上,有他的家人。
在登船之前,陆秀夫顿了顿,还是从随行的军士手中,提着一柄利剑走上了船去。
之前由于陆秀夫不在,舟船之上的家人都慌乱不堪而又不知所措。而今陆秀夫登船而来,他们终于在这连天的战火之中找到了主心骨。但是当他们看到老爷的手中提着一柄尚在滴血的利剑之时,他们已经明白了陆秀夫的意思。
在无言的沉默中,陆秀夫的家人相继走到了船舷之上。
陆秀夫背身沉默。而这一转身,也意味着永别。
面对着黑流涌动的海面,陆秀夫的家人陆续的从船舷纵身跃下。
听着身后落水的声音,陆秀夫眼角的泪水不断的滑落在甲班上,撕心裂肺的疼痛袭遍了全身。但渐渐逼近的蒙军喊杀之声,却提醒着他到了该了解一切的时候了。
陆秀夫带着泪水未干的眼角,重新回到了小皇帝的龙舟之上。
看着陆秀夫的归来,小皇帝的眼中露出了一抹亮色。挣脱宫人的手臂,奔向陆秀夫的身侧。
陆秀夫蹲下,而后跪在了小皇帝的面前。
面临国破家亡,陆秀夫为了赵宋王朝最后的尊严,悲怆的言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说完,陆秀夫伏地而泣。
少许时间过后,陆秀夫起身,蹲在了小皇帝的面前,让小皇帝伏身在他宽广的肩背之上。待小皇帝伏稳,陆秀夫站起身来,背负着小皇帝娇小的身躯朝着帝舟的船舱外走去。
行至帝舟的船舷之上,陆秀夫解下随身的腰带,将小皇帝紧紧的绑缚在自己的身后。待一切准备就绪。陆秀夫轻声言道:“陛下,老臣现在带你回家,希望你不会怪我。”
船舷之上,陆秀夫紧闭的双眼,流下了最后的泪水。
随后,在众多的宫人和官员的注视之下,陆秀夫纵身一跃,背负着小皇帝,也背负着他的信仰,跳进了汹涌的波涛,随之沉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陆秀夫这轻轻的一跃,便从此带走了一个时代!

君相投海,被黑云笼罩了一天的海面,霎时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
看着帝国的丞相背负着自己的皇帝,纵身投向了大海之中。舟船之上的百官、宫人和士兵的信仰也随之崩塌。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已经输掉了一切,但是他们的丞相和皇帝却用殉国的方式却赢回了尊严。
尽管他们此时已经败了,但是他们却选择和他们的皇帝与丞相一样,为尊严而战,为道统而战!
接下来,南宋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了。
只见战场之上,那些已经停止抵抗的宋人们,冷峻的脸上充满着无畏。在无组织,无命令的情况下,纷纷的纵身投向了大海之中,选择了追随自己的心中的信仰和图腾而去!
第二日,大海之上,雷电交加了一整夜的狂风暴雨终于在清晨时分平静了下来。整个崖山的海面,到处漂浮着南宋殉国者的身躯,足足有10万之众,一度让周围的渔民都不得不为之叹息!
流亡海上多年的南宋,最终以轰轰烈烈的方式走上了历史海洋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