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消失124年后被找到,舱中士兵的骸骨,仍紧紧握着船舵

小盒才露煎煎饺 2024-12-10 18:06:23

125年前,黄海之上,一声惊天巨响,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化作一片火海,沉入海底。

作为清末海军的骄傲,它曾威震四海,却在甲午战争中迎来了悲壮的命运。

从此,“定远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战败的耻辱和模糊的传说。

时间飞逝,一个多世纪过去,“定远舰”的下落始终是未解之谜。

直到2018年,一支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团队,终于在刘公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了疑似“定远舰”残骸的踪迹。

声呐探测图像显示,海底深处静卧着一具巨大的钢铁结构。

经过两年努力,2020年,沉寂多年的“定远舰”部分残骸被成功打捞。

就在沉船的舱内,考古人员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什么?

伏尔铿造船厂与清廷的初次接触

1878年11月初的一个清晨,驻德国公使李凤苞收到了来自伏尔铿造船厂的正式邀请函。

这家位于德国北部的造船厂计划向他展示正在建造中的“萨克森”级铁甲舰——“威尔登白”号。

伏尔铿造船厂内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到处可见穿梭忙碌的工人和各种机械设备。

李凤苞被邀请参观了船坞,这里停靠着即将完成的“威尔登白”号。

船坞内回响着金属敲击声,空气中弥漫着焊接的焦味。

伴随着工程师的讲解,李凤苞详细了解了这艘铁甲舰的设计理念及其装备配置。

“威尔登白”号的设计专门考虑了中国港口的实际情况,如水深和码头条件。

舰船的吨位虽然相对较小,但火力却异常强大,配备了最新型的火炮和甲板装甲。

在参观过程中,李凤苞特别注意了舰船的甲板和炮塔。

造船厂的工程师向他详细介绍了炮塔的旋转机制和炮弹的装填系统,工程师强调了这艘舰船在设计上的多项改进,这些改进正是应清廷此前提出的具体需求。

交流中,李凤苞询问了关于舰船维修和日常维护的问题。

德国方面的专家详尽解答,并承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训练,以确保舰船投入使用后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德国造船厂的高层与李凤苞亲切交流,讨论了未来可能的合作机会。

当天下午,李凤苞在详细记录了所有观察和交流结果后,离开了造船厂。

清廷决策与定造合同的签订

经过李凤苞从德国传回的详细观察报告,清廷迅速展开内部讨论。

李鸿章主持了多次会议,会议的焦点是评估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的技术实力以及“萨克森”级铁甲舰的适用性。

海军将领和技术官员们反复研究了李凤苞带回的资料,对舰船的火力、装甲设计和整体性能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了其他国家的同类舰船。

通过多次论证,他们认为德国的设计最符合清廷的需求,尤其是舰船吨位适中,既适应中国港口的条件,也能满足近海防御的要求。

1880年1月8日,清廷与伏尔铿造船厂正式签订第一艘铁甲舰的建造合同。

这份合同详细规定了舰船的具体设计、交付期限以及支付方式。

根据协议,德国将在舰船建造过程中安排清廷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以便让中国的海军官员和工程师熟悉舰船的操作和维护。

合同签订后,伏尔铿造船厂立即投入建造工作。

1881年,随着第一艘铁甲舰的建造接近尾声,清廷内部的讨论再度展开。

李鸿章在听取技术团队的反馈后,提出了定购第二艘同型舰的建议。

他认为第一艘舰船的成功建造已经证明了伏尔铿造船厂的能力,而清廷海军的整体实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经过朝廷的批准,清廷很快与伏尔铿造船厂达成了第二艘铁甲舰的建造协议。

定远号与镇远号的建造与下水

1881年8月22日,随着第一艘铁甲舰建造接近尾声,清廷正式为其命名为“定远”号。

命名仪式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举行,清廷派驻的监工团队、造船厂的高层以及参与建造的技术人员齐聚一堂。

在造船厂的主船坞旁,这艘铁甲舰第一次以“定远”之名公开亮相。

12月28日,“定远”号下水仪式如期举行。

“定远”号缓缓滑入水中,掀起层层波浪。清廷技术团队在一旁记录了整个过程,下水后,他们随即开始对舰体的平衡性和抗浪性进行测试。

与此同时,“镇远”号的建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它与“定远”号为同型舰,但在建造中吸取了“定远”号的经验,对部分设备的布置进行了优化。

1882年11月28日,“镇远”号同样顺利下水。

两艘舰船的建造过程中,清廷派出的技术人员始终驻守在造船厂。

为了确保质量,他们参与了每一个关键环节的检查,包括装甲板的安装、主炮的调试、蒸汽机的运行测试等。

1883年,“定远”号完成了最后的建造工序,并进入了海试阶段。

在北海的测试海域,德国方面安排了多个项目,包括火炮射击、装甲抗击打测试以及舰船操控性试验。

测试中,“定远”号表现出了强大的火力和优异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恶劣天气下的航行能力得到了高度评价。

同年,这艘战舰顺利通过验收,准备启程回国。

“镇远”号紧随其后,于1884年初完成了海试。

与“定远”号相比,“镇远”号在部分细节上表现更加优秀,例如操控性更灵活,主炮射击的稳定性更高。

最终,“镇远”号也获得了清廷的认可。

定远号在刘公岛保卫战的表现

1895年,清日甲午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威海卫作为北洋舰队的最后防线,成为战场的中心。

定远号,这艘北洋海军的旗舰,承担了重要的防御任务。

2月4日夜间,日军展开了一次针对北洋舰队的突袭,数艘鱼雷艇悄悄接近刘公岛周围的清军舰艇,企图以鱼雷摧毁北洋海军的主力。

夜幕下的海面昏暗,定远号的观察哨突然发现远处有小型船只接近,紧接着火光一闪,一枚鱼雷向定远号疾驰而来。

舰上的官兵迅速反应,开始用副炮还击,同时尝试调整舰体以避开鱼雷。

尽管进行了紧急规避,但一枚鱼雷还是击中了定远号左舷靠近机械舱的位置。

与此同时,定远号的后部150毫米副炮锁定了发射鱼雷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一轮精准射击后,将其击沉。

尽管成功击毁敌方目标,定远号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机械舱的进水速度远超预期,船员们拼尽全力用水泵排水,但效果有限。

舰长刘步蟾迅速召集主要军官商议对策,丁汝昌下令砍断锚链,试图让定远号脱离危险区域。

然而,由于舰体受损严重,主机失去动力,定远号的行动受到了极大限制,最终无法靠自身力量离开战场,只得在刘公岛东南部搁浅。

搁浅后的定远号转而作为浮动炮台继续作战。

船员们迅速调整火炮方向,瞄准接近的日军舰艇进行还击。定远号的火力依旧强大,每一轮炮击都对日军舰队构成威胁。

接下来的两天里,日军的攻势不断加强。

2月6日,定远号的锅炉房因进水而完全熄火,船员们只能依靠手动操作继续维持火炮的运行。

由于无法机动,定远号逐渐失去了作战优势。

随着局势的持续恶化,丁汝昌指挥的北洋舰队面临覆灭的危险。

2月9日下午3时15分,刘步蟾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为了防止定远号落入日军之手,他下令在舰体中部装填350磅炸药,引爆自沉。

伴随着腾起的浓烟和碎片,昔日的北洋旗舰永远地沉没在刘公岛附近的海域。

舰长刘步蟾选择与舰共存亡,在自沉后不久,他服毒自尽,以兑现自己“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

定远号的水下考古与文物发掘

2018年,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发展,定远号的遗址成为研究团队的重点目标。

多家机构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联合行动,组成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水下考古队伍,计划对沉没多年的定远号展开全面调查。

他们借助先进的声呐设备,对刘公岛附近海域进行了大范围扫描,逐步确定了定远号舰体残骸的具体位置。

初步的探测显示,定远号的主要结构虽然因沉没多年而严重腐蚀,但舰体的核心部分仍然清晰可见,包括装甲板的轮廓和部分火炮的基座。

考古队随后派遣专业潜水员携带水下摄像设备深入现场,通过大量高清影像记录了舰体残骸的分布和保存情况。

经过数月的努力,考古学家成功勾勒出定远号的完整沉没轮廓,并确认了其关键部位的位置,如主炮塔和舰桥。

2020年9月17日清晨,打捞工作正式开始。

起吊船稳稳地停泊在预定位置,工作人员迅速展开作业。

他们将特制的钢缆缓缓放入水中,小心穿过沉船的关键部位,再次确认连接点后启动起吊装置。

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沉睡海底125年的铁甲巨舰开始缓缓上升。

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多个小时,直到太阳西沉,打捞才宣告成功。

打捞出的残骸包括部分舰体结构、炮塔底座和一块清晰可辨的装甲板,上面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弹痕累累的痕迹。

这些残骸被迅速转移到岸上,进入专门的文物保护设施进行进一步处理和研究。

最让考古队震撼的发现是一具士兵的骸骨,这具骸骨位于舰桥附近,双手紧紧握住船舵。

考古学家通过这些遗物揭示了当年定远号官兵的生活细节,包括他们的日常习惯、装备的使用方式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最后努力。

0 阅读:328
评论列表
  • 2024-12-18 10:40

    定远自沉,镇远投敌。镇远号的人在最后时刻拒绝自沉,把船送给了日本人,用来换取自己的小命

小盒才露煎煎饺

简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